《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20节作者:
规划员K 日期:2010-08-01 23:01:43
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这些做作,是十分成功的。至少在贾母心中,把自己“妒妇”的形象完全洗白。这就为将来“收拾”尤二姐的关头,预先减低了来自最高层干预的可能性。因为在贾府,贾母是至高无上的权力存在,一旦王熙凤排除异己的行动有风声传入贾母耳中,结果会大受影响。
事实上,到了第六十九回,峥嵘渐露。贾母因为有了之前的印象,就说:“凤丫头倒好意待他,他倒这样争风吃醋的,可是个贱骨头。”贾母的发言,就如同目今最高领导的讲话,其内涵精神各级头目们自然会好好“体会”、“学习”。结果便是:“众人见贾母不喜,不免又往下踏践起来。弄得尤二姐要死不能,要生不得。”
王熙凤平五路的末一路,是针对张华父子。张华父子原是王熙凤用来对付贾琏的工具。依她的初衷,究竟是把尤二姐从贾琏身边逐去,才能安心。因此,她一再要旺儿教唆张华,必定索还尤二姐为妻。这个心思连贾蓉都明白得紧。
怎奈形势比人强,张华的胆子原撑不住他一再上告。而贾珍、贾蓉父子又到底使了些个手段。张华父子终究拿了银子,远遁归乡。王熙凤只得再寻良计。又思忖把二姐留在身边,可以慢慢对付,免得放了出去还有机会与贾琏复合。
之前有不少同学提到,王熙凤让张华告官,是自行埋下了祸根。其实不然,王熙凤的计划,应该由张华领走尤二姐,那就根本不会留有后患。而张华的胆小贪利和东府的干预使阿凤的计划落空,才会留下隐患。
事实上以王熙凤的智谋,根本就没有忽略这个隐患(书中道“原先不该如此将刀把付与外人去的”)。而且以王熙凤的胆魄,也立即着手处理这个隐患。她既命旺儿无论采取“黑白两道”哪种方法,“务将张华治死,方剪草除根”。只是旺儿心软,放过了张华,又哄骗王熙凤说事已办妥。因此,“张华一案”,王熙凤的谋略和手段都未出错。至于张华未死之后的风波,是可谓“机关算尽反被误”了。
至此,王熙凤效孔明退曹丕五路攻蜀之故事,“安居平五路”,将一场危机化解。后来如何折磨尤二姐之事,并不在题目当中。只是当时妻妾争宠的种种可怖之处,现在的女同胞们是无法想象的。直如“丛林生存法则”,竟是个不死不休的局面。
日期:2010-08-02 00:10:46
几天的时间,才把第六十八、六十九回中王熙凤处理“尤二姐危机”的分析讲完。急性子的同学已经在大呼“楼主跑题”,担心本贴会成为“标题党”,渐行渐远,不再谈新红,而专讲《红楼梦》本身。
楼主的打算是这样的,虽然“漫谈”,但毕竟主题是“新红观感”,所以本贴内会有“题外话”或者“题外之题外话”,而主题还是会循着“观感”这个线索而展开。
之所以详谈六十八回,是由同学点播而引起的一些发散性思维。即《红楼梦》影视剧作品的剧本改编问题和叙事手法。
拍影视剧,必定是一种二度创作。几乎没有听说过,哪部文学作品在影视拍摄过程中是一字不改的。非但台词会有所改动,而且情节也可能会有增有删。此一来,是翻拍难免加入时代的特色、导演的风格、演员的理解;二来,是文学作品本身的篇幅与影视剧不符或者叙事风格和线索难以用镜头语言直接表述。
《红楼梦》在翻拍过程中肯定要少动,尤其是上述第一种,这是个原则。时代特色的东西(比如CG技术)要服务于原著内容,导演的风格要遵循原著文字的感觉,演员的表演要合乎人物的性格、身份。新红对于上述原则的违背,是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这个我在以后还会细谈。
第二种情况的改动,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字不改、一词不删,首先在体量上50集就远远不够。而拍成100集以上的长度,商业投资上未必行得通,观众和电视台也不一定能接受。而且这种照搬式的“忠于原著”,就真的变成了“有声电视连环画”,不见得美,更不见得能让观众满意。
当然,对于《红楼梦》而言,主要问题是“删”,是一个情节如何取舍的问题。某些情节线索和人物可能被忍痛割爱,就像87版对于秦钟这个人物和他身上的所有剧情。这种割舍虽然未必每个观众都能同意,但是对于电视剧本身作为一个独立作品的连贯性而言,损害并不大。
另一类改编问题和叙事手法紧密相关。比如上述六十八回(包括六十九回开头)的情节,是原著中的一个大事件,当然要拍。但是怎么拍,却是个问题。如果按部就班地照着原著的叙事文字来拍,一字不落。每段情节都配一组镜头,所有的对话都作为台词。甚至把叙述性文字做成旁白再一一补出。这当然也是一种拍法,或者还是李导所理解的“忠于原著”的拍法(事实上“一字不落”根本做不到)。
我的建议却是:在这种情节头绪繁杂、人物行动交错的关头,一定要合理利用剧本的调度。才能把叙事线索整理得更明白,把人物动机交待得更清楚。
上文中,我把王熙凤的行动整理之后,分为五条线索。就是替新红的主创人员,作一个换位思考。看看是否能更好地用电视手法进行诠释。
明天将接着这个话题继续详谈。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