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21节

作者: 规划员K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8-02 18:24:59

  通过上述线索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王熙凤在处理整个事件时的思维路线。她解决问题的思路,决定了其后的每一个步骤。而这种人物行为的内在逻辑,有些在书中是明白写出的,更多的则是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曲曲折折地隐藏着。《红楼梦》是一部结构精妙异常的文学作品,其文本下大量的“隐藏含义”正印证了海明威所说的“冰山原则”。
  所以,我觉得《红楼梦》拍成电视剧,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从未读过原著的观众,也能完全地看懂电视剧。进一步来说,电视剧的观众能同步了解原著人物的基本性格,理解人物的行为逻辑。这才算是合格的改编。
  因此,这些“冰山以下”的内容,在电视剧里,就需要用更为明确的手法告诉观众。有同学会担心,长篇大论的旁白已经让人心烦,不见得再把“阅读分析”像脂评一样添上去。其实哪需要用这种笨办法。
  比如尤二姐威胁到王熙凤的一大堆潜因,根本不必一一讲明。只需在兴儿被审的一段,强调“新奶奶”这个称呼即可。镜头的处理,先推王熙凤一个特写,口中重复才听到的“新奶奶”三字,略一沉吟,再抬头望向站着的平儿。平儿推近景,两人对视一眼,若有所思。数秒镜头,足以引发观众的思考。
  再比如挑唆张华去都察院告状一节,王熙凤胸中,原有成算。为了预告观众这一成算,大可以把原著中“都察院又素与王子腾相好”一句提到前文。原著中参与此事的有旺儿、庆儿、王信三人,电视剧则完全可以省并。在王熙凤布置任务时,旺儿可对至都察院上告故意表示疑惑,待王熙凤同时命他拿三百两银子并王子腾的拜帖交至都院老爷处,他才作恍然大悟状。这样一来观众也就恍然大悟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原著中故意“留白”的地方,有一些可能影响到电视观众的理解。针对这些情节,电视剧就必须“补白”,把人物的动机和逻辑交待清楚。这类工作,新红做得并不好。有意味的补白镜头不多,无意义的空镜头倒不少(很多空镜头反而把布景棚的底给透了出来)。
  台词的改动也是这个情况。抓住了主要线索,就能明白人物之间的主要矛盾。如果限于篇幅,必须删改台词,就索性去掉那些与主要矛盾无关的对话,甚至整段的删去。新红中的不少改动,则是把围绕矛盾展开的关键台词删掉,或者一句台词中仅改动数个字。这种做法的效果适得其反,篇幅未省,几个字一改,意义倒可能大不相同。具体例证,请参考白版同学的镇山贴,俯拾皆是。
  而演员的表演,更是必须抓牢线索来发挥。大闹宁国府的部分,前已述之,是王熙凤震慑东府贾珍、尤氏,同时抢占道德制高点(也就是先把“理”字占住)的一场精心策划的战役。演员的表演自然该从这个点出发。事实上,姚笛的表演的时候,外在的表情、动作、语气完全跟着情绪走,泼出去了就收不回来。当然也难以给观众留下“精心策划”这个印象了。
  拍《红楼梦》要“认真”,不下死功夫是不行的。一回半的原著内容,电视剧拍来不过30分钟,仔细研讨起来却有这么多的文章可作。我们就不知道号称“认真”的李少红总导演,其创作笔记是否能做到这个程度了。
日期:2010-08-03 13:16:16

  贾府的豪奢,书中多处提及。但是贾府的收入有多少,前八十回正面提到的仅有一次。就是右眼跳跳同学看重的“乌进孝单子”。这张单子上,罗列了一大堆的实物,最后另有现银二千五百两。有人认为“折银”就是上述实物的总价值,这个是不对的。当时规例,实物地租和银钱地租是同时存在的。而且实物中仅“常米一千担”一项,价值就要超过一千两。所以上述牲口、粮食、柴炭的总价值肯定不止二千五百两。

  同回书又提到,这样的庄子,东府共有八、九个。也就是说,东府田庄上的银钱收入一年约为二、三万两。当时世家大宦,其主要收入无非俸禄、田庄、铺面三个大宗。贾府似乎只有贾政一人是正经的朝官,其他都是干领银子的袭爵。贾政,工部员外郎,穷京官一个,而且捞钱的机会也不算多。官场上的外快似乎和宁、荣二府都不大沾边。
  俸禄是靠不大住的。贾赦、贾珍袭的两个爵位,是“将军”。在清朝,这是宗室爵,不是民爵。且不管这个,就按照将军中最高的“一等镇国将军”来算,一年的俸银410两,禄米410斛。简直不够塞牙缝的。特别说明:贾赦、贾珍的“将军”都是爵位,不是职衔。清朝职衔上称将军的,不足十个(不算临时出征封的),都是统率地方八旗兵的高级将领,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
  京中世家,还有不少置有多处商铺,或者租给他人,或者遣家下人等直接经营。《红楼梦》中似乎没有迹象表明贾府也有这个营生。薛家的铺子倒是不少。而且在那个时代,贾府这样的人家直接进行贸易性质的商业活动是非常少的。也就是说“开铺子”(坐商)或有之,“做生意”(行商)是很少的。这也解释了王熙凤手头有钱,只去放债,却从未投资贸易买卖的原因。
日期:2010-08-03 14:13:35

  这样算下来,贾府的主要收入只能来自于田庄了。其实这也是当时一般的普遍情况。累世为官的大族,主要的经营手段,就是置买田庄。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每年的田租。所以说那个时代靠天吃饭,一旦七灾八荒的,“地主家也没余粮”的情况真会发生。
  贾府的田地拥有量是多少呢?其实从乌进孝的单子倒推,真能大概的估算出来。不过一来容楼主偷懒,二来我们毕竟在讲八卦,不是博士生答辩。就不仔细计算了。反正给大家一个数字:康熙朝全国纳税田亩的总数最高超过8亿亩,田赋收入约为银2600万两、粮450万石。乌进孝黑风庄的收入约为这个数字的万分之一,当然贾府取息的比率肯定远远高过朝廷。
  贾府的田地真有那么多么?这个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康熙朝后期的土地兼并趋势也是日益增加。徐乾学(康熙朝官至刑部尚书)在昆山有田千余顷,也就是10万亩。高士奇(康熙的近臣)也有能力置田千顷。所以,贾府的田庄,超过万亩,甚至达到千顷,当不在话下。
  其中荣府的田庄,似乎比宁府更大。因为乌进孝说过:他的兄弟管着荣府的八处庄子,比贾珍的大了几倍。但是荣府的田租收入也和宁府差不多。乌进孝说过,虽面积大了几倍,但是“今年也只这些东西,不过多二三千两银子,也是有饥荒打呢”。如此看来,这个乌进孝太可爱了,居然提供给了我们这么多的重要信息。
  田租收入银两二、三万,那些实物部分充作全府数百人口的嚼谷,部分可以折卖成银两。加上其他进项。估计下来,宁府和荣府每年的银钱收入多也不会超过五、六万两。为了贾蓉的龙禁尉,戴权要了贾珍一千两银子,可见这个尺寸是估算好的。而每个府中,上下二、三百口人的月钱,每年也需数千两开销。可见贾府的收支,从基本平衡,渐渐走向入不敷出了。
  这是贾府的收入情况,回头再来看看林如海。

日期:2010-08-03 14:56:57

  开八林如海之前,先要问右眼跳跳同学一个问题:贾琏贪污了林家二百万两银子,这条消息您是哪里听来的?
  我知道刘心武先生有个“贾琏贪污林家财产”的论点。但是这个“二百万两”的数字也是他给出来的吗?
  不知他老人家有没有概念:康熙朝朝廷岁入的最高值也就是3500万两,国库存银的最高峰值约为5000万两。我大胆假设贾府在繁华时有5万两收入,已经很夸张了。因为这个数字是国家岁入的七百分之一。
  贾琏要真一次性就贪污了二百万量的话,让和珅这个“史上第一巨贪”情何以堪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