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
第7节作者:
李幺傻 1938年1月,刘湘在抗日前线病发身亡。死前他激勉川军将士:“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在鄂西会战,日军同样没有想到,这些饥寒交迫、连饭都吃不饱的士兵,为什么会有这样高昂的斗志。
关于鄂西会战,能够找到的资料很少,如果不是2010年鄂西的一场大雨,人们永远也无法想象当时的将士是在一种怎样严酷的环境中作战。
也许是冥冥之中有一种天意,一场大雨解开了鄂西会战的谜底,让人们认识了这些英烈们。
日期:2010-12-16 11:06:05
远征军征战失利,中国陷入了异常孤立的局面。抗战老兵张子文说,那时候日军在缅甸抢走了美军所有的援华物质,国军处境非常不好。没有美援战略物质,战士们只能饿着肚子拿着空枪与日军拼杀。
中国通往外界的出海口早在几年前就被日军占领,现在唯一的一条抗战生命线也被切断,陆路,海路,都无法走通,而中国的空军已经消耗殆尽。现在,强敌环峙,孤立无援,中华民族随时就会覆灭。生活在现在的人们,谁能想到自己的民族当时面临的灭顶之灾?
蒋纬国说,那段日子里,父亲蒋介石情绪最低落,他常常夜晚一个人在浴室里长啸。此前和此后,父亲蒋介石都没有过这种情况。
浴室之外,蒋介石内心再焦虑,也要故作坚强;而只有在浴室里独自面对时,蒋介石才露出自己心中的脆弱。
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后来评价蒋介石说:“蒋介石是我民族史上千年难得一遇之旷世豪杰、民族英雄也——五千年来,率全民,御强寇,生死无悔,百折不挠,终将顽敌驱除,国土重光。我民族史中,尚无第二人也!”
蒋纬国是一个好青年。
蒋纬国是蒋介石的次子,远征军失利的这一年,他只有26岁,风华正茂,血气方刚。曾有一次,在火车上,蒋纬国坐在窗口的座位上看书,来了一个小连长,小连长喝令蒋纬国起来,把座位让给他。蒋纬国站起身来,没有说“我爸是李刚”,而是把座位让给了小连长,站在旁边继续看书。过了一会儿,蒋介石侍从室的几名警卫满车厢找蒋纬国,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小连长看到侍从室警卫的臂章,听到他们称面前这个青年为“蒋公子”,大惊失色,浑身颤抖。警卫们要带走小连长军法从事,蒋纬国制止了。警卫们教训了小连长几句后,就和蒋纬国离开了。
后来,蒋介石成立青年军的时候,蒋纬国到青年军第206师任少校营长,师长是衡阳保卫战的民族英雄方先觉。以后,我会详细写到方先觉。
日期:2010-12-16 18:01:26
滇缅公路被截断,中国战场陷入了抗战以来最艰苦的岁月。这种艰苦甚至持续到了远征军大反攻取得胜利的1945年。
那时候,在中国战场的侵华日军将近200万,装备精良,在太平洋战场上与美军作战的日军也高达100多万,同样装备精良。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与日军胶着厮杀,难分难解,如果日本再将中国战场上的日军投入太平洋战场,美军必败无疑。
所以,美国决定再次援助中国。
雷锋叔叔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麦克阿瑟将军曾经说过,如果中国军队拥有和日军同等的装备,只需三个月,中国军队就能将日军赶出中国。中国军队的士兵素质非常好,吃苦耐劳,极具韧性,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只是武器太落后了。
当日军武装到牙齿的时候,中国有很多士兵还手持大刀长矛上阵作战。过去很多黑白电影中的战争场面都不是虚构,而是真实存在的。
美国怎么援助中国?
这就是后来的“驼峰航线”。
一直到今天,“驼峰航线”都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悲壮的航线。然而,为了绝境中求得生存,也只能选择这条途径。
“驼峰航线”从印度的阿萨姆邦开始,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全长将近1000公里。这一路上,飞机需要穿越高山雪峰、峡谷冰川、热带丛林、寒带原始森林,以及日军占领区,航程艰险无比;加之这一地区气候十分恶劣,强气流、低气压和冰雹、霜冻,使飞机在飞行中随时面临坠毁和撞山的危险。因为山峰太过高耸,飞机只能在驼峰一样的山谷间寻隙航行,所以这条航线就叫做“驼峰航线”。
二战史专家戈叔亚说,驼峰航线每天都有上百架飞机在运输战略物质,而每天坠毁的飞机就有两三架。这条航线运营了将近三年,算算中美双方会有多少优秀飞行员被掩埋在亘古无人的雪山之间?
然而,依靠航运,是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抗战时期的物质需求的。
在1943年的鄂西会战中,有无数的中国伤病因为没有食物和医药而只能等死。
石牌村的冯学佑说,日军轰炸过后,粮仓起火了,大米都被烧焦了,国军没有吃的,就把烧焦的大米熬成粥,放点盐,搅拌了吃。
驻扎在石牌村的是国军18军11师师部。18军是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赖以起家的部队,是嫡系中的嫡系,是国军最精锐的部队之一。18军11师都如此艰苦,其他的部队更可想而知。
驻扎在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南边村的第75军预四师不是嫡系,他们的境况比18军更惨。
南边村距离石牌村有30多公里,第75军和第18军都是参加鄂西会战的国军军队。
如果不是2010年的那场大雨,预四师的故事会永远掩埋在民间,在时间的推移中渐渐消亡,此后,再也不会有人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支艰苦卓绝的军队。
苍天有眼,就在2010年夏季,正在修建的宜万公路旁边,一场大雨,冲出了3000尸骨。鄂西会战中的第75军预四师的悲壮故事被人们得知。
宜万公路是宜昌通往重庆万州的一条公路,直到2010年年末尚未通车,而宜万铁路直到2010年才通车,所以,67年前的日军进攻重庆,除了走长江水路,再别无选择。
预四师5000人,现在,我们能够知道的只是师长傅正模等少数几个人的姓名,其余的几千将士,已经融入了尘土中,他们像尘土一样默默无闻,不为后世的我们所知。
鄂西会战中,几十万浴血奋战的抗战将士们,又有几个人留下了姓名?现在,十一师和预四师走进了人们的视线,而其余部队壮怀激烈的故事依然掩藏在民间,像风中之沙一样,在消逝的岁月中渐渐飘散。
也许,永远再不会被人提起。
易升泉是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南边村一个普通的农民。鄂西会战的时候,他家是财主,金鱼坪村周边几百亩土地都是他们家的。他家的大宅院做了预四师的野战医院。易升泉的父亲易顺仓亲眼看到了当初抗战士兵的惨状,易顺仓已经去世十年,但是他向儿子易升泉多次讲起了那时候战场的情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