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不胜寒”是什么意思,她们当然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周末没人送花,没有约会,两个女孩一起看电影逛街,情人节两个女孩一起去麦当劳的路上看别人捧着大把的鲜花去吃牛排。还有,就是住在没有电梯的七楼,每天自己打开水,生了病两人互相照应。舒简和汤小涵的死党友谊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所以这次相亲,舒简怎么也要赶回来帮着汤小涵瞧瞧,用汤小涵父母的话说:“叫你舒姐把把关。”
可怜天下父母心,远在家乡的父母实在不放心女儿孤身在外的生活,同时也非常明白,女儿读书读到这个份上,是不可能再回到小镇的,他们希望女儿在南京或者其他的大城市有安定的生活和好的工作,这是普通人家为人父母最淳朴的心愿,所以,在一年前,汤小涵的父母专程来到宁城,隆重地拜访了她在宁城某个机关工作的表婶,悄悄地拜托她为汤小涵物色一个合适的男孩。可以说,父母的考虑是十分现实的,他们认为,那些在校的男生是不适合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前途未卜,负担不起照顾女儿的责任,不过汤小涵有自己的想法,在她这个年龄的女孩子总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何况是爱情这么浪漫的事。
日期:2008-3-11 13:00:46
第三章
舒简回到宁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陪汤小涵相亲,这次相亲的结果却是谁也没有想到的。表婶介绍的上尉军官冯宁,四个月后成了舒简的丈夫。后来说起这事,汤小涵每每会感叹,“缘分的事情真的很难说啊。”
相亲约在一个周末的晚上,表婶家楼下的林荫路上。汤小涵出于对相亲这种事情本能的反感和不屑,除了礼貌上穿了一件比较整齐的衣服,连妆都懒得化,去的路上跟舒简商量着,打发了那个上尉之后去哪吃饭。
舒简一本正经地提醒她,做人要厚道,人家好歹也是请了假来的,礼貌上应该和人家吃顿饭。汤小涵颇不以为然:“这种相亲是纯粹的浪费时间,我怎么可能找个当兵的,我对部队完全没有概念,还有他只是个军校的本科生,估计没什么共同语言可以吃完一顿饭。”
说着说着就到了地方,汤小涵左顾右盼没看见有穿军装的,穿着便装的冯宁从马路对面走过来.以两个女生对于军人有限的想象力来说,冯宁是个例外,汤小涵说,他挺帅的
宁城是军区司令部所在地,也有很多部队院校,舒简经常能够看见穿着军装的士兵或军官,但对于他们实在缺乏了解,她对浓眉大眼的冯宁的第一个反应是:“他干吗不穿军装呢。”
冯宁之所以不穿军装,是不想人家看热闹一样的看着两个素不相识的男女彼此有礼貌地自我介绍。他的处境和汤小涵一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事发生在21世纪也是可能的。
他有青梅竹马的女友,只是遭到父母的一致反对,尤其是母亲,坚定地反对他们的来往。老太太的理由是,隔的太远了。冯宁的女友唐玫现在还在北京读研。其实还有一个理由,老太太说不出口,女孩子自幼父母双亡,是个孤儿,老太太可怜她小小的年纪没有父母,过去邻里邻居地住着少不了照应她些,一来二去,就没想到两小无猜的感情发展起来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
冯宁在上海读军校的时候就和北京大学读书的唐玫书来信往,感情升温了。要平常人看来,两个人是十分般配的一对,可老太太有自己的看法,她固执地认为,一个自小父母双亡的孤儿,即便她聪明乖巧,勤奋上进,毕竟是有着人生某种缺憾的,她没有一丝半点瞧不起一个孤儿的意思,她甚至可以把唐玫当亲生女儿一样疼爱,但是对于她这最心爱的小儿子来说,娶妻是人生至关重要的大事,不可以有一丝半点的差池, 她不能拿这个赌。
尽管知道自己反对的理由有些牵强,老太太还是坚持自己的立场,并且立刻付诸行动,给儿子安排相亲。她坚定地相信,只要儿子多见几个好女孩,一定会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在这件事情上,老太太的远见卓识在几个月后得到了彻底的印证和完全的胜利。
对于冯家老爷子来说,他反对的理由更为现实,仕途上打拼了一辈子的冯至和,35岁当常务副县长,45岁成为一局之长,他深深知道男人成家立业对于事业的帮助有多大,如果当年他不是娶了县委组织部长的女儿,那有这么顺利,当然,冯致和名牌大学的招牌在一个小县城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本。
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他也认为儿子在婚姻问题上是要十分慎重的,感情固然重要,门当户对更加重要,唐玫尽管十分出色,显然不能符合冯家择媳的标准。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冯致和已经在考虑儿子将来转业的问题。
冯家大儿子冯军已经在另一个城市安家立业,小有成就,他的岳父也是当地实权派人物,只有一个独生女儿,想要冯军将来回到身边是不可能的,冯宁是他最疼爱的小儿子,他一心想要把他调回自己身边来,这是中国人的老传统,人老了,希望自己的身边不要那么寂寞。而且冯宁除去当兵和军校的几年外,自小没离开过父母,不象哥哥,是放在外祖母家长大的,因此,冯致和夫妇对这个小儿子更偏爱些,也是有的。
因此,对于冯宁的前途,冯致和夫妇已经有了安排,那么冯宁的婚事当然是这项安排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首要而基本的条件是,这个女孩子必须已经或者有宁城的户口。
日期:2008-3-11 13:09:11
户口这个东西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到了今天还是困扰着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和象冯宁这样准备转业或退伍的军人。对于他们来说,有了一个城市的户口,你才有可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你才可能在这个城市站稳脚跟,生根发芽,直到枝繁叶茂,没有户口,即便你工作再努力,成绩再辉煌,左右不过是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一员,象一棵移植的植物弱不禁风,将来总有一天是要哪来回哪去的。如果冯宁要哪来回哪去,那只有回到老家的县城去了,因为,他是从那入的伍。而冯致和夫妇是退居二线后迁到宁城,并没有退休,工作关系依然在原来的城市,严格的说,他们并不是有宁城户口的人。
所以,要解决冯宁留在宁城的问题,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冯致和夫妇马上正式调入宁城,这在目前看来是不可能的,尽管他们在努力,但是一个退居二线快要退休的局长,想平级调入宁城的对口单位,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如果不平级调入对口单位,那老爷子退休后的一切福利待遇都将没有了。其实,现在已经没有了,来到宁城后,老爷子就告别了前呼后拥,小车代步,驾驶员跟前跟后的舒服日子,花了一辈子的积蓄才在城边上买了个100平米的房子安顿下来,那还是宁城房价没象现在这样疯涨的时候,并且他也习惯了出门挤公共汽车的现实。老太太取笑他是:“车子越坐越大,房子越住越小”总的说来,局长冯致和现在和南京最普通的老百姓的生活没有什么分别,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局里的现任领导特意赶来慰问老局长的时候,才能感受到以前的风光,不过这种机会是一年比一年少了,今年好象也只有过年的时候,局里象征性地派了个副局长来看望一下,一把手已经不露面了。人走茶凉,这是官场不变的规则,冯老爷子心里再不平衡,也得接受这个事实,所以,就更加要抓紧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安排好小儿子的一切。
另外一个途径就简单可行多了,只要冯宁找到一个合适的,有宁城户口的女孩子,并且马上结婚,那么来年,他转业到宁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唐玫固然三年后毕业可以选择回来就业,但是冯宁不能等,即便感情是可以等待的,现实的问题却是不能等待的,更何况,唐玫能不能留在宁城还是未知。三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冯家二老没有耐心,也觉得没有必要为了唐玫拿儿子的前途去赌上一把。大约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和阅历,考虑问题都会很现实,于是,冯宁和唐玫青梅竹马的感情,就被放在现实之外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