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宁就是这样被母亲从上海叫回来相亲的。而他相亲的对象也不止汤小涵一个,但汤小涵是唯一的博士。冯家二老在对那些他们千挑万选出来的女孩子进行最后资格审查的时候,对要不要把汤小涵纳入相亲范围还是有点争议的,老太太觉得她学历太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汤小涵的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况且不在宁城,这与冯家的要求还是有点差距的。
但是,毕竟冯家二老也没有庸俗到那个程度,他们所看中的门当户对也并非意义那么狭隘。攀上市委书记之类的高枝也许是件好事,但对于婚姻来说,太过功利终究没什么好结果,更何况不是每个市委书记都会有个合适的女儿,而这个女儿又正好和自己的儿子有缘有份,儿子也不可能会接受这样一种功利性的婚姻,他们非常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在他们心中,未来的儿媳妇只要是家世清白,品行优良都可以考虑,当然,还得符合他们现在的要求。这么一看,汤小涵条件还是挺不错,至少从照片看来,她的眉眼长的无可挑剔,从学历上也充分反映了她的聪明睿智,权衡再三,才有了今天的这场相亲。
日期:2008-3-11 15:18:44
对于相亲,冯宁本来是不同意的,他觉得他和唐玫是很自然将来会结婚的,尽管,有时候上他对唐玫的感情有时候他自己也有点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唐玫是他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他年长她几岁,唐玫又是孤儿,因此他一看见她楚楚可怜的样子,就忍不住想要保护她,从小,他就见不得她受半点委屈,而唐玫这些年已经把冯宁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的依靠,所以两个人即便因为上学、参军而分开两地,但从未中断过联系,对于彼此的关系,谁也没有明说过,不过唐玫很自然地认为,自己将来一定会嫁给冯宁的,她相信一向把自己当女儿一样看待的冯宁的父母也是这么想的,冯宁和她都没有想到,冯家二老会坚决地反对。所以冯宁才会回来相亲,他主要的目的是说服父母,不要这么现实地考虑问题,接受唐玫。他挺天真地计划着,按父母的要求相几次亲,然后告诉他们都不合适,本来吗,靠相亲找到另一半的机会比中足球彩票的机率也不会大多少,父母经过对这些女孩子与唐玫的对比,自然会知道唐玫的好。所以,他今天穿着休闲的便装出现在舒简和汤小涵的面前。
在汤小涵的计划里是没有吃饭这个项目的,不过冯宁的计划里有,冯宁有股子当兵的实在劲,自己今天来的目的并不是相亲,就抱着点对不住对方的心情,所以觉得,在情在理请女孩子吃顿饭都是必要的。再说,两个人总不能站大马路上干瞪眼吧。
饭是在附近一家不大也还算清净的西餐厅吃的,汤小涵拉着舒简一起,主要是怕气氛太尴尬,冯宁到是也不在意。走到城市花园咖啡店门口的时候,冯宁说,就这儿吧,汤小涵没反对,舒简拿出姐姐的样子来说:“人多换个地方吧,我知道街角那有家西餐厅不错的。”冯宁和汤小涵都说:“那好”往西餐厅去的路上,舒简对汤小涵说:“那多贵啊,他一当兵的,别难为人家。”其实舒简的意思是,汤小涵本来也没打算和人家相处,何必欠着人家一个那么大的人情,意思意思得了。汤小涵也明白。其实第一眼看见冯宁,除了觉得他长的还可以,汤小涵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军人不是她想要的另一半的合适属性,所以从头她就把冯宁给否定了。而冯宁呢,来的目的就不是相亲,心里还有个唐玫,这场相亲完全成了两个当事人完成任务的一件差事。不过,舒简对汤小涵所说的话冯宁却听了个清清除楚楚,这也让他在吃饭的时候看舒简的时间比看汤小涵的时间多了一倍。
吃完饭后就各奔东西了,舒简习惯性地对冯宁说:“你知道乘公车的地方吧,路上小心。”这是她经常会对舒韵和汤小涵说的话,很自然地就对冯宁说了。汤小涵听着也没觉得什么,舒简经常会罗里八嗦地嘱咐她类似的话,她和舒韵都觉得这个姐姐这种时候挺烦的。有一次她问舒简:“你们当老大的是不是都这么罗嗦啊”可是冯宁听着不觉得烦,甚至有点受宠若惊,唐玫是从来不会对他说这种话的,甚至也没有女孩子对他说过这种话,他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那种感觉好象春天里的阳光的味道,既新鲜又温暖。
日期:2008-3-12 13:14:44
舒简第二次见到冯宁是在一个月以后的人才交流市场的门外。舒简带着自己的简历到这里来碰碰运气,她的目标是上海或者深圳。这是年后第一场人才交流会,舒简没有抱什么太大的希望,和许多同学一样,只是来探探路子,她毕业还早,还不象那些今年上半年就要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心急火燎。舒简他们学校扩招之后,博士招生也改为春秋两季,舒简是秋季的,按期毕业也是明年秋天。
不过工商学院的博士生很少有按期毕业的,原因很多。比如说,论文越来越难发表,排队就要排上半年,有的师兄师姐入校就开始投论文,到了要论文答辩的时候还没有发够数量或者级别,就只能等着;又比如,有的是导师需要廉价的劳动力,刚刚培养得用起来顺手了,不可能这么轻易放了走,拖个半年已经是大慈大悲了,有的要多读一年也不止,也只能逆来顺受等着毕业;还有的工作找不到,自愿不毕业,在学校里好歹还有个吃住的地方,找到工作再毕业不迟。
更有甚者,干脆就是课没修完,论文写不出,毕业毕不了,退学不可能,就这么耗上了。
当然这种一般是在职的学生,一般也都是某个单位的什么长,公务私务样样繁忙。象读博士镀金边这种锦上添花的事情,自然排在公务私务吃饭喝酒种种活动之后。有的读了一年,还只上过一次课。舒简的一个师兄竟然读了8年,这个记录至今在学校没人打破。
这类博士生的数量工商学院居首。因为太过专业的理工类学科,领导们能力精力都有限的很,尽管现在实行宽进严出,毕竟还是要考试,即便透题也好做弊也罢,那些方程式的计算过程以及各种各样的绘图什么的,总也不是那么容易看的懂又记得住的,就是抄都无处下笔,想来不是那么容易能够通过考试进来的,即便进来了也不那么容易出去。
哲学、文学这种专业到是容易些,可是对于领导们的宏图伟业来说没有什么可资借鉴和炫耀的内容,万一哪天写在简历之中公之于众,还颇有专业不对口之嫌。唯有工商管理,文理兼收,听起来还颇有专业性和时尚感,名额多,考生少,考试两张卷子,不会数学可以做文科的,记性不好可以选理科的。为了保证数量,题目绝对适合各种层次的考生,你胸中全是锦绣文章,可以尽情发挥,你对经济管理没有了解,那也不要紧,写写你了解的东西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任何形式的作弊,充分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开公正原则。
至于毕业也不算难,首先论文发够数量是没有问题的。现在的核心期刊要说难发也的确很难,难的因素有两条,一个是版面费奇贵,只要挂了核心的,客气一点的收个2000,狠一点的4000、5000也很正常,真要有点影响力的,那奔1万去是完全有可能的。另一个原因是核心期刊,对论文总还是要求质量,抄也要抄的有分寸,有技术含量。但是这两条因素都是对于舒简这种不挣工资的博士生来说的,因此,总有很多这样的博士生天天在愁发表论文的事情。
有愁的就有不在乎的。不在乎的往往就是有点钱,有点权的“长”们了。钱不是问题,不要说1000、2000的小钱,即便是上万,也不用自己掏腰包,单位连学费都全报,那这点读书费用发论文费用,又不是大吃大喝,贪污腐败去了,说来还十分动听悦耳,在个人叫自我充实,开拓进取,在单位叫大力培养骨干人才,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论文发表了还算单位的工作成果,人前人后都拿的出来,说的响亮。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