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
第24节作者:
李幺傻 日期:2010-12-29 19:11:58
【2-13】
听说沂蒙山区有72座崮。崮是沂蒙山区特有的地貌特征。在平缓的山顶上,突然出现几丈高的悬崖峭壁,笔直陡立,无法攀援,而峭壁之上,又是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大的平地。
72座崮中,最有名的是孟良崮,据说这座崮因为宋代良将孟良在此驻扎而得名,而孟良崮为现代人所知,是因为1947年这里爆发了一场举世瞩目的战争,国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在这里被全歼,这场战役被写进了历史教科书中,所以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而此刻,整编74师(当时叫74军)下辖的57师,正与日军在常德城血战,而后来成为整编74师师长的张灵甫,正带领着58师,在常德城外与日军胶着厮杀,想要与57师会合。
沂蒙山区的一支八路军武装,也与日军拼死搏杀。
四年前的两兄弟共同抗日,一个在湖南常德,一个在山东沂蒙;而四年后的两兄弟同室操戈,兵戎相见,再过一百年一千年,后世的人们无论什么时候想起这桩事,都会扼腕叹息。
岱崮分为南岱崮和北岱崮,沂蒙山区72座崮,可能除过孟良崮,下来就要算岱崮。
1943年11月,发生在这里的一场战斗叫做岱崮之战,可是,对二战抱着浓厚兴趣的我,居然一直不知道。直到那一年来到沂蒙山区采访,才听说有这样一场精彩激烈的战役。
南岱崮和北岱崮相向而立,高约700米,相隔1000多米。这里的地势易守难攻,只要在南岱崮和北岱崮上布防,就等于关上了进出沂蒙山区的大门,1000米的距离,两杆步枪的射程加在一起,就能达到。所以,这地方真是现代战争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南北岱崮自古就是兵家必胜之地,山上有暗道、碉堡等设施,要登上崮顶,就必须攀上几丈高的悬崖。要攀上几丈高的悬崖,只能凭借云梯。
湖南常德的余程万虎贲师与日军浴血奋战的时候,山东沂蒙的八路也在与鬼子拼杀。但是,因为南北岱崮特有的地形地貌,土八路居高临下,上千日军裹足不前,无可奈何。
这次,是八路军鲁中军区被鬼子咬住了。鬼子大部队那些年总是在寻找八路的大部队决战,可是八路总是忽而化整为零,忽而化零为整,他们像一股风一样在广阔的敌后战场飘忽,因为没有方向,而让敌军摸不着头脑。
敌后战场幅员辽阔,八路有广阔的回旋余地,可进可退,可攻可守,而正面战场只能死守,一寸河山一寸血,如果退缩,只会让鬼子像赶羊一样地杀戮。所以,正面战场的牺牲就远远大于敌后战场。那时候,在敌后坚持抗战的,也不只八路一家。前有国军阻击,后有游击骚扰,小鬼子确实掉进了全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可是,这次,八路军鲁中军区被鬼子缠上了。鬼子一旦缠上了八路主力,就像章鱼一样伸出了所有的触角,要置八路于死地。鬼子的机动能力,那是穿着草鞋和布鞋的八路不能比拟的。
鲁中军区派出一个连的93名战士阻击敌人,其余的部队赶快撤离。八路不是不敢和鬼子硬碰硬,是缺少硬碰硬的本钱,八路不会像义和团那么傻,凭着一腔子热血和咒语,就敢阻拦炮弹子丨弹丨。义和团不相信科学,只相信迷信,他们没有与时俱进。
93名战士拿着所能找到的最好的装备,和足够坚持一个月的给养,登上了南北岱崮。那上面有土匪们留下的地道壕沟和储物间,正好可以用上。两个岱崮相隔1000多米,交叉火力也刚好能够封锁道路。现在,就只等着鬼子来送死。
日期:2010-12-30 20:37:11
【2-13】
虽然叫鲁中军区,但是并没有多少人,那时候的八路都搭着大部队的架子,听起来是个军区,好像有千军万马,兵强马壮。其实,一个军区有几个军分区?三个;一个军分区有几个团?一个。一个团有几个营?一个。一个营有几个连?还是一个。所以,听起来是军分区,其实只有一个连;听起来是军区,其实只有三个连。为了迷惑敌人,这三个连的番号都很大,叫做7、8、9连,其实就没有一连到六连。军区首长,其实就是一个营长,但是不叫营长,叫军区司令。
活跃在山东的八路都是115师的部队,115师在山西打了几个胜仗后,林彪因为负伤去了苏联,陈光代理师长,他和罗荣桓、聂荣臻一人带着一部分人马去了山东撒种子,打游击,壮大实力,建立根据地。抗战结束后,115师已经由一万人发展到了26万人。苏联打下东北后,这26万人马不停蹄赶往东北,从苏联手中接过了被日军占领长达14年的东北和全部的日式装备。再后来,26万八路发展成了百万四野,横扫天下,所向无敌。
115师的前身是红一军团,军团长是林彪,林彪绝对是一个军事天才,他的一生除过四平之战和青树坪之战的两次失败,再没有打败过。115师是当时八路里最强的部队,仅仅从以后授衔中就能看出这支部队人才济济,元帅有三个: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大将有两个:徐海东、黄克诚,上将至少将有400余个:李天佑、杨勇、杨成武、杨得志、萧华等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然而它的代理师长却命运悲惨,陈光1954年寂寞地死在武汉的一座小楼里,1988年才得以平反。
鲁中军区派遣第2军分区11团8连固守岱崮,阻击日军,掩护军区撤离。
鲁中军区当时有多少人?现在无法查找,但是从一个数据中可以推算出来,日本投降后,山东军区将滨海、鲁中、胶东、勃海、鲁南军区的部队约6万余人,编成第1至第8师,那么1945年的鲁中军区应该是一万人左右,而抗战后期日军走下坡路的时候,山区军区各部才大力发展,那么在抗战最危难的1943年,鲁中军区应该不会超过3000人吧。3000土八路与3000日军打阻击战,确实是得不偿失。平型关战役的时候,115师上万人马打日军千人运输队一个埋伏,伤亡之比尚且相等,何况现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所以,走为上策。
8连留下来打阻击。说是一个连,其实只有93人。来自115师的8连一战成名,后来就成为了解放军的英雄连队“岱崮连”。
岱崮当地的农民杨淑琴说,八路打得非常顽强,日军先用步兵攻击,被打退,后来用大炮轰,再后来用飞机炸,可就是攻不下岱崮。炮弹
和飞机一来,八路就躲进了壕沟里,日军步兵冲过来,八路就跑出来阻击。后来,八路不用枪了,改用石头砸,石头从山顶上滚下来,一路总能撞倒几个日军。
就这样,3000名日军连攻打了18天,居然攻不上岱崮。
第18天的夜晚,估计大部队早就走远了,八路的子丨弹丨也打光了,就顺着绳子溜下来,悄悄地撤走了。这一战,八路只有两人牺牲,七人负伤,而日军伤亡达到300人。
岱崮之战结束后,当地农民爬上崮顶查看,看到山顶上已经草木无存,连一块拳头大的土疙瘩都看不到,全被炸成了粉末。抓起一把土查看,里面居然有六块弹片。
岱崮之战结束了,常德保卫战还在继续。
就在常德保卫战进入白热化的时候,开罗会议召开了。这次会议的重点是,中国、美国、英国共同商议对日作战,而常德保卫战的进程和结果,直接关系到美英两国对日作战和援华的态度。
蒋介石要求57师,誓与常德共存亡。
57师是站在世界舞台上,与日军作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