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27节作者:
规划员K 日期:2010-08-10 22:07:09
说起李导的电影、电视,我曾经讲过,李少红的作品,其实在新红之前我一部都没有看过。倒不是对她早有偏见,实在是很少看国产影视剧的缘故。
南唐清风同学言及,从我最近追看新红和《茶馆》推断,楼主仿佛是个追剧常客。实在来说,过去两、三年,我较完整看过的国产剧拢共只有6、7部。时间有限,国产剧的水平参差不齐,动辄30集以上,所以轻易不追。
倒是花了不少时间看碟:欧美主流、非主流电影之外,日剧看得多,美剧也看一些,韩剧则从来不碰。
李导想来是不大爱看日剧的。她的看片口味估计比较“重”,大岛渚一类的反而对她胃口。据说李导的以往的电影风格也很是向一些欧洲“非主流”靠近。
日期:2010-08-10 22:08:43
一个镜头,从女性的丰厚嘴唇的上唇线开始,凸起的上唇线,小巧的下唇线,双唇微微张开仿佛充满期待,然后是柔和的下颌,优雅而颀长的脖项,镜头一直向下……这种听起来像丁度-巴拉斯电影的镜头语言,好像多次地被李导用在新红,用在十二钗的身上。
镜头中“full of lust”(原谅我加了这句散装英语),大大彰显了李导“充满肉欲”的手法是从海外泊来的精品。对的,就是“肉欲”两个字,让我把李导和那个著名的意大利情色片大师联系到了一起。嘴唇、领口、起伏的胸线、扭动的腰肢……李导的镜头在我脑海中与丁度的电影片段交相辉映。
因此,我一度怀疑,李导的真实意图是向老丁致敬,把《红楼梦》拍成中国版的《罗马帝国艳情史》。同样的古典题材,同样有豪华场景的酒池肉林,同样是男男女女的情情色色。只可惜,剪刀总局未必同意。
日期:2010-08-10 22:09:40
尤其是李导选择了丰腴的蒋妹妹出演黛玉,并把这种“丰腴”包装成“可爱的婴儿肥”,试图偷换观众的审美概念。而丁度的偏爱也是形体丰满的女性。这个传统一般评论家认为是意大利的传统,但看那些在意大利各古老建筑随处可见的雕塑,女性的腰肢鲜少纤细,柔软而层叠的腹部曲线带来了肉体美感(这种美感多数由其所隐喻的“繁殖”主题而产生)。
说李导眼中炯炯而有“肉欲”,这并非贬义。尤其在西方美术史上,很多雕塑和画作都致力于表现这个主题。而我们所熟悉的希腊爱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就是“肉欲”的象征。对她的崇拜毫无疑问的来源于“生殖 = 农业,肉欲 = 丰饶”这么一个先民的思维过程。因为她最早就是丰饶女神之一。所以阿佛洛狄忒的雕像,腰肢都是异常丰满的。
而在荷马时代之前,与其说她司掌爱情,不如说她专司“肉欲之爱”。后来才发展出“阿佛洛狄—潘得摩斯(粗野的、肉欲的爱情)”和“阿佛洛狄—乌拉尼亚(高尚的、理想的爱情)”两个不同后缀,以示区分。
日期:2010-08-10 22:11:22
我们所熟悉的维纳斯,一般认为是阿佛洛狄忒在罗马时期的称呼。其实她原就独立存在于罗马神话,也是代表丰产和植物的女神,后来逐渐和阿佛洛狄忒合并。大家可以观察一下熟悉的维纳斯像和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
由于先民对于农业的重视和丰产的期盼,他们习惯于用形体丰腴的女性作为神祗的形象(连一向被视为“纯洁”的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最初的时候也同样是植物女神和丰产女神)。
上面说了一大堆,是想为李导做个诠释。为什么西方的爱情女神可以是丰满的,而咱们中国最著名爱情小说里的女主人公不可以是“丰硕”的呢?
李导对于“丰腴、肉欲”的美学理解来自于希腊雕像和西方美术传统,岂是我们一般俗人所能了解的。
日期:2010-08-11 11:24:45
扯扯闲篇:
《禁闭岛》的导演手法非常纯熟,演员的表演、情节的推进、镜头的处理、伏线的逻辑,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不错。
可以打4星,扣掉一星,源于个人的观影体验。因为这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的叙事手法已经被不少经典电影使用过,缺乏震撼力。
《谜一样的眼睛》是一部必须坚持到1个小时以上,才能聚精会神观看的电影。话说阿根廷果然有足球才精彩啊(从足球场的那一段开始电影变得好看)。
前一半的篇幅基本在铺垫,这是西班牙语的电影作品和文学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跟你唠嗑,还是东拉西扯地唠,往往兜了一大圈才看出正题。而且西班牙语发音的一连串“嘟噜”音,特别容易让人走神。
本着不剧透的原则,我只能说电影是上扬的、人性的、温情的,而不是悬疑的、政治的、凌厉的。那个时代的阿根廷历史背景对于观影体验并不太重要。
其实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观影价值在于通过电影了解那些国家、民族的一些文化特征和社会状态,这一点和看其他商业大片不同。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确实存在混在真龙同学所说的问题。因为时间所限,相当大地篇幅用来描述主人公时空穿越的状态和特征,留给他妻子的部分就相对少了。
原著我没看过,却很难得的听过配乐小说连播,感觉很温馨。这是一部借着穿越谈爱情的“纯爱作品”,所以题目是时空旅行者的“妻子”。电影这么一拍,就变成了《时空旅行者》,主题岔开去了。观众很有可能在时空逻辑的问题上纠结,而匆匆忽略了爱情主题。
其实电影大可以从“妻子”的视角来展开情节,比如从那本日记的自叙开始,追叙男主角的故事。这样的处理,能让观众更专注于女主角的情感体验。
日期:2010-08-11 16:30:16
看到混在真龙同学转载的“奇文”,实在忍不住学舌一句:
见过糊弄人的,没见过这么糊弄人的。
这位“高人”和一般的新红支持者有所不同。他的行文尚有三分婉转,比直接大字报似的批评和吹捧稍高明了一些。但全文透露出的信息仍然可以看作李导化身自辩的老三篇:
(1)网上的新红视频画面模糊暗淡、声音干扰,要等到9月2日,真正的“高清”,才能领略新红的真面目。(话说他自动忽略了全国地面台播放的收视观众,之前高调宣传的“收视率”看来是猫儿、狗儿摁得遥控器了。)
(2)李少红是“一个电影学院的高材生,客座教授。一个有从影二十几年经历并获过诸多奖项的导演”。因此她的新红一定是好的,不容怀疑的。(请参阅文丨革丨时期的“超天才论”。)
(3)批评者提出的错误,要么是“有人把新闻照片移花接木搞出的”,要么是没有电影常识的误解。
“高人”还很淡定地提出:“想通过论述检验自己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有兴趣的电影发烧友可以一起讨论。但希望是在真正学术的基础上。”
读到这里,我禁不住要替那些有鉴赏能力的电影发烧友作答:
“真正学术基础上的讨论,凭你也配?”
拔火罐的错误也就罢了,还要扯出一个“声画分离”来糊弄大家。真以为大家像新红的主创团队一样缺乏常识啊?
唠唠叨叨地把个“声画分离”说了半天,搞得仿佛多么高深的电影理论术语,做出一副“说给你们这些穷措大听,也是白搭”的嘴脸。借周立波的一句台词回答他:“朋友,侬帮我豁胖咯?侬帮我豁帅咯?朋友,侬帮帮忙好伐。”
“声画分离”、“声画合一”,这种电影学院业余培训班一年级教材的名词,都拿来上升到“真正学术”的高度。当年教李少红的教授们真的要吐血了。所谓“声画合一”,就是镜头里面出现蒋黛玉、于宝玉和一群狗,音轨同步出现蒋黛玉的浪笑声、于宝玉的傻笑声和一群狗的吠叫声。除此以外的声音如果出现,就全部算作“声画分离”。说白了,画外音啊、人物的背白啊、画面外人物的谈话啊,这些都是“高人兄”所谓的“神奇的声画蒙太奇”。
也就是说除非一个穿越的古人,或者“高人兄”这种几乎没看过默片时代之后电影的土包子,没有一个观众会看不懂“声画分离”的手法。
至于说旁白那段是“声画分离”。废话,所有出现旁白的地方都是“声画分离”,不然干吗叫“画外音”啊?
而“拔火罐”并非“出火”,只是表现贾琏内心的焦躁。这个说法更属扯淡。不用咨询中医,任何一个上了年纪的中国人都知道,拔火罐有多种功效,但从没听说过这和“拔火罐”能帮琏二爷“出火”。你说你一个“欲求不满”,和“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有半毛钱关系吗?
哎,咱没文化不可怕,没文化还要装有文化,才是真真可怕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