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28节作者:
规划员K 日期:2010-08-11 21:34:50
李导对于西方美术的偏爱,在黛玉归天一集中得到了终极释放。据蒋妹妹爆料:黛玉死后单臂裸露自然下垂的姿势是取自于世界名画,大卫所画的《马拉之死》。
《马拉之死》大约是知名度很高的一幅西方名画,想我小时候第一次看见的时候很是疑惑:马拉为什么光着身子在澡盆里接见客人,以至于被女特务刺杀(那时候不知道啥保皇党、吉伦特派,只有女特务一说)?不免有些乱七八糟的联想。
然而,学西方美术史的时候必绕不过新古典主义,谈古典主义就得提雅各-路易-大卫,说到这个大卫自然联想到《马拉之死》和《荷拉斯兄弟之誓》。这一溜顺推都没问题。问题是李导怎么由黛玉之死想到了新古典主义?这个弯有点绕不过来。
新古典主义,顾名思义和希腊艺术有点关联,毛老爷子说了“言必称希腊”嘛。这种艺术风格源自希腊艺术精神的重新阐述。尤其是强调所谓的“高尚质朴和庄严肃穆”。大约李导是顾名思义地想到了这个名称,她一贯认为自己的艺术风格就是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用新的西方艺术理念来表达,因此也可称作“新古典主义”。
充满希腊雕像式“肉欲美感”的蒋妹妹以新古典主义名作的画面感“归天”,李导这下子架起了东西方古典艺术的桥梁。
日期:2010-08-11 21:36:33
可惜啊,李导好像又犯了个错误。新古典主义不是洛可可,反对的就是过分宣扬肉欲情调的风格,而以“高尚质朴”替代。人大卫同志后来成了拿破仑的首席御用艺术总监,身上多少还是有一点革命性滴,怎么会把你一个腐朽贵族家庭的小姐之死画得如此“庄严肃穆”呢?
其实《马拉之死》之所以让人有一种特殊的神圣感。这个和当时的作画技巧大有关系。新古典主义惯用的一种手法,就是用基督教的画像法,给一些非宗教题材的作品赋予宗教的神圣感和崇高的道德感。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像《圣母哀悼基督之死》,那个耶稣倒下的姿势是不是看着和马拉有点接近。
由基督而马拉,由马拉而蒋黛玉,李导的真实思路线索如下。因为黛玉是“情情”嘛,在“以情立教”的太虚幻境中大约当得起一个“圣女”的职份,与“圣子”相当。所以这么处理,就算不上“僭越”了。
《圣母哀悼基督之死》米开朗基罗(非忍者神龟)
日期:2010-08-11 21:42:43
当然咯,新红贾母之死的一集,我正好没赶上。不知李导是不是索性借鉴大卫的另一幅名画《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之死》中十二个学生围绕在老师身边(又是借“耶稣十二门徒”说事),苏格拉底最后一刻从容笑谈的样子大有人性光芒的发扬。李导让贾母-邦扮上,不是正好演出全套西洋歌舞剧?
《苏格拉底之死》雅各-路易-大卫(推荐李导用作贾母之死)
日期:2010-08-11 21:43:57
所以,李导还是很有艺术眼光的。攻击李导瞎套用大卫版《马拉之死》的同学且歇歇吧。如果她灵感一动,当初用了蒙克版《马拉之死》的话,你们就有得哭了。照那版的样子,就不是裸一个手臂了,黛玉啊,全得光着。
《马拉之死》(蒙克版)大家庆幸吧,李导没借鉴这幅
日期:2010-08-12 21:35:44
今天太忙,刚刚进帖子。
就看到诸位兴致高昂地聊西安、聊小吃、聊近亲结婚的问题。
话说我在小时候看到过一张宣传漫画,贴在大街的报栏里。
题目叫做“假如贾宝玉和林黛玉结婚”。
画面是悲摧的宝玉和眼泪乱飙的黛玉,还有一个光屁股傻孩子。
好多年过去了,记忆犹新。
其实,由“原始杂婚”而“班辈婚”而“族外群婚”而“对偶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个足印。
婚俗是考察人类社会群体性的一个窗口,不少十九世纪重要的人类学著作就是缘于对处于密闭型社会的大洋洲原始族群进行考察而获得的回报。
有些习俗相当古怪,比如女婿一辈子都不能见丈母娘,否则就会被认为带来天灾,这其实是对于原始杂婚的禁忌性习俗。
而中国文化对于“同姓为婚”的禁忌,是来自于对于“班辈婚”阶段的一种记忆性恐惧。虽然不免矫枉过正,但也显出中华礼仪之邦的名不虚传。
日期:2010-08-12 21:48:55
宝、黛、钗、凤之后,继续人物篇的漫谈。应同学的点播要求,从袭人开始。
说袭人,咱们得改改先从《红楼梦》原著开始,做人物分析的套路。因为一个袭人“忠奸”问题的敏感程度,不亚于“拥黛拥钗之滴翠亭事件”。恐怕几个楼面都免不了被突然从潜水中暴起争论的同学们占领。因此我们先来说说新红中袭人的扮演者李艳。
李艳姑娘,如果她在娱乐圈继续长期作战的话,这个名字估计会改。不然也会起个花名,像巩新亮管自己叫“Miu Miu”之类的。趁着没改之前,我们就称呼她“艳姑娘”吧。
艳姑娘最近很忙,她要紧跟李导在全国各地做秀,一场连一场,一出连一出。这不,前几天还有新闻出来,我不殚做个文抄公,节录如下:
“花袭人的饰演者李艳随剧组主创人员一同来到恭王府,同全国著名的150多位红学专家一起夜游恭王府,并虚心向专家求教。……此次活动是为了纪念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30周年,诸多学界泰斗都故地重游。
在红学专家们进入恭王府之时,细心的小妮子李艳看到一位已经白发苍苍的专家,连忙快步上前体贴的搀扶专家入场。红学家们对李艳的体贴灵秀赞不绝口,在得知李艳在新版《红楼梦》中饰演“温柔和顺、似桂如兰”的花袭人时,连连称赞李少红导演眼光独到选对人。”
日期:2010-08-12 21:50:03
张会长荣升之后局面为之一新。其领导下的中国红学会果然不同凡响,文人雅聚,还能让新红的姑娘们叫局陪游。李导的公关行动,也算到位。“老专家”被个孙女辈的艳姑娘一扶,于情于理总得夸人几句吧。夸什么呢?夸人尊老爱幼,不免老生常谈;夸人香喷喷、粉嫩嫩,稍嫌为老不尊。于是顺理成章地就问起她演的角色。听说是袭人,就顺水推舟地说“温柔和顺”,又顺便称赞李导“目光独具”。
实在来说,这种老年人的夸奖只能算压岁钱、见面礼的替代品,惠而不费。如果演得不是袭人,答曰:宝钗、紫鹃、香菱、小红;老专家的回答只怕依样画瓢。即使答曰:夏金桂,老专家略微一顿后,也会说:戏里戏外两重天,李导培养的演员德才兼备啊。
日期:2010-08-12 21:51:44
到底艳姑娘像不像袭人呢?老专家想来是压根没看过新红的,否则也不会认不出这个出镜时间超过林黛玉的花袭人。可我和不少观众同学们,都看过了新红呀,要再这么信口开河地胡说,恐怕自己的良心就不会像红学会的诸位专家那样心安理得了。
艳姑娘的袭人,第一个不像,就是年龄感。
特为地去百度了一下,艳姑娘87年生人,以23岁都不到的芳龄出演十五、六、七的袭人,应该问题不大。可是年龄是没有问题,年龄感却大大地成了问题。这个问题源头还是出在李导身上。
李导当年为什么要把宝玉、宝钗、湘云、三春姐妹分成“少年组”和“青年组”?仅仅为了把白冰的戏份挤到三分之一吗?这种挤法,不是在挤别人,而是把自己的脑袋夹在门缝里,挤之又挤。
日期:2010-08-12 21:52:48
“少年组”的存在,观众多从“黛玉为何不分组”的角度发难。我却要问另一个牵扯更大的问题:少爷小姐们都是少年,那各屋的大丫环们的年龄呢?对比着小演员们稚气未脱的想象,大丫环们一水儿从“姐姐”升级成“阿姨”。
大学生和初中生之间不过差了五、六岁,但是看着样子基本就是差了半辈。李导这瞻前不顾后的毛病,又一次搅了局。
而艳姑娘呢,不仅仅是个随大流的年龄差问题。她本身的面相就非常、非常之显老。这个问题我想艳姑娘自己是清楚的。因为她演了另外一部剧,据说一个角色从二十岁演到了六十岁。而老年的化妆并不显得突兀。
能扮嫩,这年头叫做“不老传说”;能扮老,往好了说叫“少年老成”,刻薄一点呢,就叫做“大妈相”。换了其他小妞啊,哭还来不及。艳姑娘倒实诚,还挺得意的到处告诉人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