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陈迹香满径——聊聊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第12节作者:
姓楼名主字神经 高宗绍兴年间,心情正处于苦闷深渊的左誉,一天独自去游观杭州西湖的青山秀水,但那本来魅力无穷的景致却勾不起他的兴致。正意兴阑珊回转身时,他冷不防发现大路上有一队马车迎面奔驰而来,看得出,那里头正稳坐着一位美人儿。霎时,她掀开了原本用来遮挡 灰尘和陌生人的绣帘,凝视着左誉笑上一笑,然后吟了一联:
如今试把菱花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左誉定睛一看,那不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心上人张秾吗?他当即便痴迷了。正待详细询问时,而张秾则已被车马载着飞驰而去,转眼之间便已没了踪影。
左誉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失落,他想想人生里的所谓欲念其实也无非只是如此空茫,并没有什么值得他太多的留恋。想到这里,他禁不住长叹一声,眼泪不觉就直刷刷地流淌下来。
于是,他不禁写了首《眼儿媚》以发泄心中这深沉感慨道: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
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写罢此词,左誉百感交集,想起前尘往事,他深感情爱如镜中月水中花。旧爱已去,心如止水,于是情痴左誉“弃官为浮屠”,拂衣出家,在晨钟暮鼓中了此残生。
《眼儿媚》便是谓张秾风姿妩媚也。
左誉词,有“斜月小阑干”句,名《小阑干》;
韩淲词,有“东风拂槛露犹寒”句,名《东风寒》;
陆游词名《秋波媚》。
日期:2010-10-19 12:23:39
24、武陵春
《武陵春》,词牌名。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云:取唐人诗“为是仙才登望处,风光便似武陵春"为词名。又称为《武林春》、《花想容》。
说其实到《武陵春》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毕竟读书得时候《桃花源记》可是通篇都得背的,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大概都已经邮寄回语文老师那了,不过“桃花源”的故事应该还是牢记于心吧。
武陵是地名,《水经注·沅水》记汉高祖二年(前205年)设置武陵郡,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汉书·地理志》:“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
“武陵郡”之名取之于《左传》与《诗经》,始于汉初,后改“义陵郡”’,东汉时复称“武陵郡”。《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武陵,汉置,后汉省,三国魏复置,南朝梁省,唐又置,寻省,故城在今湖北竹溪县东。”
【梁刘昭注《先贤传》:“晋太守赵厥问主簿潘京曰:‘贵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为所攻破。光武时移东出,遂得见全,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注:高平为陵,’于是改名焉。”】
武陵因“桃花源”而出名,而桃源,则是竹溪县东南一个地名。历代写“武陵”的诗文,基本上是写桃花源,标题却写的“武陵”,往往把“武陵”当作“桃花源”的代名词。
首先为“武陵桃花源”传名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笔下的栩栩如生,因而“武陵桃花源”声名鹊起。累代文人以此为题材创造出许许多多美好的传说,甚至踏遍武陵山水,试图寻找出一条真正的通往“桃花源”仙境的道路。陶渊明信手拈来的一个传说,到最后却成了一个信仰,后人竞相痴痴寻觅着这样一个超尘脱俗的世外桃源,文人骚客前来游赏、题咏桃花源的诗文、楹联与碑刻不计其数。
其中便有曲子词大家毛滂。毛滂根据当地流传的曲调,做了一曲武林春,写出他寻找桃花源的际遇和感想,后来便作为曲子词形式传留了下来:
武陵春
风过冰檐环佩响,宿雾在华茵。
剩落瑶花衬月明。嫌怕有纤尘。
凤口衔灯金炫转,人醉觉寒轻。
但得清光解照人。不负五更春。
这个词牌有不少人填,最著名的自然要数李清照的《武陵春》。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时年53岁。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调以毛滂词为正体,李清照之添字,皆变格也。)
呃,讲完了。果然没有风花雪月我就扒不出名堂,汗颜。
日期:2010-10-19 17:22:50
25、撷芳词
《撷芳词》,又名《钗头凤》。一提到《钗头凤》大家都能够想到陆游。老实说,要不要扒这个词牌楼主也很矛盾,毕竟,关于陆游与唐婉那点子破事早被人扒烂了。
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扒一扒,因为楼主非常喜欢“撷”这个字。所以虽然《钗头凤》较为有名,虽然楼主扒的还是《钗头凤》的皮,楼主还是私心的把《撷芳词》当做正宫。O(∩_∩)O~
《古今词话》载,宋徽宗政和年间,京都有一妓女,嫁给禁中伶官,常常得以入宫,顺便教习宫中艺伎歌舞。其间她也学得《撷芳词》调一首,因爱其调,又爱其词,便将《撷芳词》授予勾栏院妓女,自此《撷芳词》流传至民间。
撷芳词
风摇荡,雨濛茸。
翠条柔弱花头重。
春衫窄,香肌湿。
记得年时,共伊曾摘。
都如梦,何曾共。
可怜孤似钗头凤。
关山隔,晚云碧。
燕儿来也,又无消息。
据传《撷芳词》得名于宫苑撷芳园,作者众说不一。记载中大多列为“无名氏”,只《全唐五代词》中认为是鬼仙所作。宋高宗时张焘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使期间,这首《撷芳词》盛传蜀中,不过在传唱时作了一点变化。上阙末尾添加了“忆,忆.忆”三字,下阕末尾添加了“得,得,得”三字。遂成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撷芳词》。
绍兴市区东南的洋河弄,有位姓沈的绅士建有一座园林,名沈园。园内建有楼台亭阁,假山池塘,环境优美,所以文人墨客常来游览,赋诗作画。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史书载,陆游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婚事。19岁时在故乡山阴(今绍兴)与唐婉成婚。从此,陆游、唐婉更是情爱弥深。
可惜好久不长,因陆游与唐婉沉醉于两人世界中,无心功名。陆游的母亲唐氏认为唐婉阻碍了儿子的前途,因而非常不喜欢这个儿媳,不断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后来,陆母请无量庵的尼姑妙因为儿子、儿媳卜算命运。妙因煞有介事道:“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
陆母以此为借口,,强令陆游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她就与唐婉同归于尽。
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却又悄悄赁了一幢楼房让唐住,然后去跟她幽会。
可惜,纸终究保不住火。陆母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埋头苦读。三年后,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只可惜,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