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陈迹香满径——聊聊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第14节作者:
姓楼名主字神经 宋宁宗嘉泰年间,辛弃疾任浙东安抚使,手下有朱熹、张栻为仓宪使。落魄江湖的刘过想谒见这位词坛泰斗,却不得其门而入,朱熹与张栻为他出谋划策,说:“辛公某日要举行宴会,在后园开筵。你可以直接过来,如果守门人不放,你就大声喧呼,必然得到进来的机会。”刘过依言而行,果然在门外喧哗不止,辛弃疾问:“怎么回事?”侍从告诉他是刘过无礼闯门,辛弃疾十分恼怒,朱、张二人劝解说:“刘改之也算是以个豪杰人物,能诗善赋,便试着让他进来看看又何妨?”于是放了刘过入门,来到席前,但长揖为礼。辛弃疾问他:“能做诗么?”刘过道:“能!”其时厨下刚刚进了一道用羊腰子做成的羹,辛弃疾就以此为题,命他赋诗。刘过满不在乎,先提要求道:“天气甚寒,请赐一杯 酒。”饮酒既罢,又请辛弃疾限韵——看到这样好整以暇的风度,辛弃疾的怒气不知不觉间消失了,也许想到自己也有过这样疏狂意气的时候,难免有惺惺相惜之念吧!他看见刘过饮酒的时候,也不知是因为天气寒冷,还是心里究竟有所不安惶恐,杯中的酒水竟泼洒出来流到衣襟之上,于是限他以“流” 字为韵。刘过应声吟道:“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尊俎伴风流。”这首七绝开头用了两个与羊有关的典故,“管城子” 是笔,古人常以羊毫制毛笔;“烂首”一句指汉代封爵滥赏,童谣讽刺说:“ 烂羊头,关内侯。”刘过于不假思索之间就口占诗成,扣合眼前实景,语意双关,既是用典,又带有对世情的嘲讽之意。这样的捷才正投合辛弃疾的脾胃,使他不由得大喜而笑,立刻请刘过上座,便将这道羹分给他共同品尝。席散后又给予丰厚的馈赠,两人就此定交。
这段刘过闯席的故事载于蒋子正的《山房随笔》,真假未知。不过,刘过的好友岳飞之孙岳珂在《桯史》卷二中记载刘过与辛弃疾相会:宁宗嘉泰癸亥岁(1203年),刘过在中都,辛弃疾在浙东任安抚使兼知绍兴府时,闻得刘过诗名就派人去请他。而刘过正在干谒其他官员,不能赴约,就写了一封信交给使者,并仿傚辛体填了一首《沁园春》,且注明“寄稼轩承旨”: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
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笠飞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东西水;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因了这首雄放豪迈的词,辛弃疾对刘过大加赞赏。并再次派人相邀,终成莫逆。
词中的香山居士即白居易,林和靖即林逋、坡仙即苏东坡,都早已成为古人。本来刘过是干谒其他官员不能赴约,却在词中说是因为白居易、林和靖、苏东坡挽留在杭州。颇似一出错乱时空的情景喜剧,词笔谐谑而又豪爽,学足了稼轩体,“下笔便逼真”。刘过平生也以此词自负,在西园的一次招待酒会上,刘过摇头晃脑咏诵这首词。捻着胡须,面有得色。当时,岳珂也在场,就开玩笑说:“词句固佳,然恨无刀圭药,疗君白日见鬼证耳!”,座中哄堂大笑。这个貌似更靠谱点吧,毕竟两人认识。
刘过的爱国词篇,深得稼轩的神髓,多为豪爽奔放、淋漓痛快之作。故后世词评,都认为刘辛风格相同,刘学于辛。黄昇庵《中兴以来绝妙词选》说:“改之,稼轩 之客,其词多壮语,盖学稼轩者也。”吴梅《词学通论》则十分坦率地说:“ 改之词学幼安,而横放杰出,尤较幼安过之。”自宋以来,论及刘过之词,无不述及辛弃疾,可谓“焦不离孟,孟不离焦”。
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刘过漫游到武昌。八月五号,与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在安远楼小聚,酒席上一位姓黄的歌女请他作一首词。刘过二十年后重过安远楼,登高遥望,不胜感慨,触景生情,当场创作了这阕《唐多令》: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
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南楼即安远楼,在武昌黄鹄山上,建于淳熙十三年(1186)。】
一去不返的少年时光,日益颓败的国家形势,莫不使人百感丛生,潸然泪下。刘过此作,也就成为这个词调的招牌作品,压卷之作。
宋周密因刘过词有“二十年重过南楼”句,易名《南楼令》
元张翥词,有“花下钿箜篌”句,名《箜篌曲》
宋辛弃疾改为《糖多令》,却不知为何
最被大家知晓的自然是林妹妹的《唐多令》,毕竟《红楼梦》在那站着:
唐多令·咏絮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球。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呃,这幅图又像小学课本上的,唉~~想找一副符合意境的图真是难啊
日期:2010-10-20 12:29:14
27、一枝春
这个词牌,楼主扒得有些心虚,因为楼主对它也只了解点皮毛。扒不出筋骨,童鞋们别见怪。
一枝春指梅花。典出陆凯寄梅事。
南朝刘宋时,有两位著名的文士,一个是《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另一个是诗人陆凯,他们两人情趣相投,常在一起撰文赋诗,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
陆凯居江南时,范晔随檀道济北征,兵入长安。他们二人远隔千里,很长时间没有见面,彼此都想念着对方。岁暮年初之际,岭梅怒放,陆凯立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想着此时北方花信尚早,恰又碰上北去的驿使。于是陆凯从江南把一枝梅花寄到长安范晔那里,赠咏梅诗一首,表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诗中写道: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我折取一枝梅花,让驿使捎到北方,交给你这住在长安的老友;江南本无什么可寄,姑且送给你这枝梅花作为纪念吧!
梅开无需多,只要一枝便已占天下之春。“一枝春”作为梅花的象征,向人们预示着美好的春天已然来临,试想,把南国的春带向北国,这该叫友人感到多么温暖。
此后,赠梅成了寄意春天的问候。
【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记载:“陆凯自江南,以悔花一枝寄长安与范晔,赠以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陇”,陇山,天水附近,古代将这里以东渭河流域连称为关陇。“陇头人”还借指远别乡关的征人戍客。)
后诗文中常见的“陆凯寄梅”等用典均本此而来,所言即指陆凯寄梅给好友范晔这件事,表示人对远在他乡异域的朋友的问讯及其思念之情。
不过,赠梅一事却不是始于此,而是古越的民俗。
刘向《说苑》记述:春秋时越国使节诸发出使梁国,晋见梁王时,他手执一枝梅花作为见面礼以致问候。可是梁王的臣属韩子却不理解,以为“以一枝梅以遗列国之君”是种轻漫的行为。此事与后世诗文中所引用的典故的用义迥然不同,了解下就算了。
《一枝春》作为词牌名,始于杨缵,其自度曲,吟咏守岁之词。杨缵,字继翁,严陵人,居钱塘。宁宗杨后兄次山之孙。号守斋,又号紫霞翁。好古博雅,善琴,有紫霞洞谱。时作墨竹。
一枝春·除夕
竹爆惊春,竞喧填、夜起千门箫鼓。
流苏帐暖,翠鼎缓腾香雾。
停杯未举。
奈刚要、送年新句。
应自有、歌字清圆,未夸上林莺语。
从他岁穷日暮。
纵闲愁、怎减刘郎风度?
屠苏办了,迤逦柳欺梅妒。
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
还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细数。
日期:2010-10-20 16:16:42
28、水调歌头
《水调》,乃唐人大曲,凡大曲必有歌头,《水调歌头》乃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也。
调创始于隋唐间,《隋唐嘉话》载:“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
隋大业元年八月,刚刚挖好的大运河上,一只浩大的船队徐徐而至。隋炀帝正站在船头欣赏着千里堤路和盛大的船队。
春风绿过江南,岸边,翰林学士虞世基出主意栽下的翠柳,早已青枝绿叶如同柳巷一般,清阴覆地,碧影参天,风过袅袅生凉,月上离离泻影。所乘坐的龙舟,由一千零八十个殿脚女用青丝绦绳牵引前进。众殿脚女从绿柳丛中行过,绛绍彩袖,翩翩跹跹。(殿脚女,牵挽龙舟的女子。)
殿脚女中有一个女子,生得十分俊俏,腰肢柔媚,体态风流,雪肤月貌,纯漆点瞳。隋炀帝偶然一见,为之大惊:“这女子娇柔秀丽,西子王嫱之美,如何杂在此间?古人云:秀色可餐。今此女岂不堪下酒耶!”
妃子袁宝儿在旁边凑趣说:“这女子果然与众不同,万岁赏鉴不差。”萧后也道:“陛下且不要忙,远望虽然有态,不知近面何如,何不宣他上船来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