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陈迹香满径——聊聊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第16节作者:
姓楼名主字神经 由乐曲转为词调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词调与曲调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有人依谱填词。唐曲中的大曲,结构复杂,不便于填词传唱,故只盛于宫廷。民间引进的音乐多为杂曲小唱,便于填词,也便于传唱,也为后来的词这种文学体裁夯实了基础。
最先把《相见欢》从教坊曲转为词调的是南唐后主李煜。李煜治国无能,却极精音律。李煜用这个词牌名填词时已在归宋之后。二年的囚徒生活,李煜这个亡国之君,深感亡国之痛。忆起往昔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怆然泪下,但一切都不复存在。于是,写下一首凄惋的《相见欢》:
相见欢·秋闺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大有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
作品往往折射着作者本人的经验体悟和身世感发,李煜词中所表现的情感哀伤深挚,莫不是字字见血,有如血泪凝铸而成。顾王国维言:“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李煜被太宗赐鸩毒杀后,他的词也从囚所流传出来。因词写得非常真挚,艺术感染力非常强,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于是成了不少人仿效的作品,也就成了特定的词调了,随后也出现了各种别名。
因李煜所作题目是“秋闺”,词中又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句,后人也用《秋夜月》作为《相见欢》的别名。
李煜的《相见欢》,宋人则又名之为《乌夜啼》,《词苑丛谈》云:“南唐李后主《乌夜啼》词最为凄惋,词曰:‘无言独上西楼’云云。”。由此可见《乌夜啼》也是《相见欢》的别名。(《乌夜啼》本身也是一个词调名)
因李煜词起句为“无言独上西楼”,故名《上西楼》
李煜词有“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句宋蔡伸词易此名为《西楼子》。
宋张辑《相见欢》因下阙结句有“惟有渔竿明月上瓜州”句,故后人取名《月上瓜州 》。
金元好问《古乌夜啼·玉簪》,按律即是《相见欢》
宋康仲伯《忆真妃·相见欢》,按律即是《相见欢》
个人更喜欢另一首: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日期:2010-10-20 21:21:11
30、踏莎行
明杨慎《词品》谓调名取唐韩翊诗“踏莎行草过春溪”句。但翻阅各诗集却为发现韩翊有此诗句,唯有《全唐诗》第348卷第036首载唐代诗人陈羽一首《过栎阳山谿》有此诗句:
过栎阳山谿
<唐·陈羽>
众草穿沙芳色齐,蹋莎行草过春溪。
闲云相引上山去,人到山头云却低。
(注:蹋字亦作“踏”)
由此可知是取陈羽诗的“踏莎行”三字冠以词名的。
《踏莎行》作为词调是寇准的自度曲,咏的是暮春时节,莎草离披,践踏寻芳之事。所谓自度曲,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自己谱写新的曲调。《湘山野录》记载说:“莱公(寇准)在早春季节宴请客人,自撰乐府词,让乐工演唱。”可见寇准通音律,能自己填词作曲。另外《踏莎行》的“行”,是指步行之“行”,而非与乐府歌行之“行”。
《宋史》载,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980)进士。淳化五年(994)为参知政事,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赏识。宋真宗时,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德元年(1004),辽军大举侵宋,寇准力主抵抗,并促使真宗渡河亲征,与辽立澶渊之盟,起了稳定局势的作用。不久,被大臣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再度被起用。封莱国公。后又因大臣丁谓等陷害遭贬,远徙道州﹑雷州。宋仁宗天圣元年病死于雷州,谥号忠愍。
说起寇准大家免不了想起葛优那个光头以及那部电视剧《寇老西儿》。老实说,楼主对于称寇准为寇老西儿表示很奇怪,老西儿是对山西人的戏称,寇准明明是陕西人,到底是谁在讹传?
寇准不仅是位功勋彪炳的政治家,在诗歌创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是“晚唐体”诗人的代表,诗风对“晚唐体”有所突破。不过,楼主对他不太喜欢,看了关于他的野史,觉得他那人忠臣是忠臣,但是,不知变通,自以为是,说话刻薄,得理不饶人。说话刻薄不饶人在“溜须”一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丁谓,苏州人,也就是“拍马溜须”中溜须的主角。
当时他任参知政事——主管监察和人事的副宰相。因为他一直得到宰相(当时的官名叫同平章事)寇准的提拔和推荐,又给人家当副手,所以时时陪小心,处处想讨好。某次宴会上,大臣丁谓见汤水弄脏了他的胡须,就帮他擦干净。寇准却不领情,还公然嘲笑道:“你这参政也是国家大臣,竟为长官溜须,哼哼!”搞得丁谓一时下不了台,从此结下梁子。
好吧,丁谓确实不是什么好鸟,但是寇准的处事方式,我只能说:你下半辈子被人害得这么惨,实在是纯属活该!
另一个著名的武将曹利用也被他逼成了敌人。因曹利用在“澶渊之盟”中立过功,受到真宗赵恒的重用,进入枢密院作了寇准的副手,但寇准老是嫌弃他文化不高,只要曹利用对政事提出不同意见,就会遭到寇准当众大声喝斥:“一介武夫,懂什么国家大事?”而寇准喜欢饮酒作乐,也经常强迫同事与他同醉,曹利用不肯多喝酒。寇准大怒,骂骂咧咧道:“不过一介武夫,敢尔耶?”曹利用也是性子刚烈之人,再也受不得这等鸟气,厉声回驳:“皇上安排我在枢密院,相公却诬蔑为一介武夫。好,明日一早,我跟相公在皇上面前辩个明白!”两人闹得极僵。
宋真宗赵恒晚年多病,无暇来调停这种“办公室矛盾”,而太子赵祯年幼,朝中大事,均由皇后刘娥主持。寇准当年就反对立卖唱出身的刘娥为皇后,现在,自然没好果子吃。皇后与丁谓联合,栽他个“企图搞太子监国”的罪名,罢了寇准相位,然后提拔丁谓为相。丁谓就联合曹利用,借着周怀政事败被诛之事,打着刘娥的名号,把寇准一贬再贬,恨不得把他往死里整。
然而,寇准并没有体会到是自己言行不检惹的祸。他在贬谪道州司马、再贬雷州司户参军时,悲愤难抑,百姓围观送行,马亦复踖蹙不行。寇准狠狠地挥鞭打马,喝道:“皇令在此,我都不敢逗留,你还敢不走?”马于是跑起来。寇准流着泪,对送行的同事道:“你们有机会问问丁谓,我到底负了他什么事,他竟恨不得整死我!”再后来,丁谓也被贬谪到海南,经过道州时,有人谈起寇准的话。丁谓还愣了愣,叹道:“对他不满的人太多了,岂独我一人!”
不过他也有让楼主觉得可爱的时候,据说寇准对自己晚年的不幸遭遇愤愤不平,曾在某寺庙前插下几支竹笋,发誓道:“我寇准一生,如有负朝廷,此竹必不生;若不负国家,此枯竹当再生。”这事楼主初看的时候笑到打跌,觉得这老头忒逗。听说后来枯竹茂盛生长,也算是给了他些许安慰。
寇准创作的《踏莎行》与一歌妓有一则民间传说。
寇准在第二次被罢官,先被贬成道州司马,替长史管理一些府衙的事物,其实是个闲职。后来又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宋朝各州设司户参军,掌握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也就是一差役。从一个决策国家大事的宰相被贬成这样一个小卒,寇准意志消沉,整天沉迷于诗词歌舞酒色之中,他当时迷上了一种叫做“柘枝舞”的舞蹈,这个舞种起于西域,流行于唐朝。跳舞的时候用鼓伴奏,到了宋代的时候,舞风有了一定的变化,就是跳舞的人数增多,有说是二十四人的,有说是四十人的。是一种群舞,气势非凡,场面宏大,且舞曲热烈急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