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陈迹香满径——聊聊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第17节

作者: 姓楼名主字神经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初春后的一天上午,寇准携了他最喜欢的小妾茜桃去踏春,来到了一个青萍草地,看到了很多人在跳这个“柘枝舞”,寇准痴迷,一时技痒,也就拉着茜桃上去跳了。寇准当时被称做“拓枝癫”,可见其沉迷拓枝舞的程度。
  跳着跳着,他突然听到了一阵清脆悦耳的响铃,一找,是位姑娘手腕上配戴的金铃在摇晃,她人也如一阵风样地旋转着。婀娜俏丽的容颜配上艳丽的长裙,小巧的锦靴,珠链玲珑,舞袖飘举。随着伴奏的乐声和鼓声,她时而轻盈柔软,时而刚健明快。舞到急处,如一团飘扬的飞雪,眼前仿佛有无数的人影在舞动,彩云一般的罗衫如花瓣儿片片绽放。舒缓处,她眼波流转,曼妙含情。突然,一阵紧过一阵的鼓声又起,她如一枝越转越快的牡丹花,飘到寇大人的面前来与他对舞,鼓声骤停,满堂喝彩,把寇准高兴的魂魄飘然。

  一般来说,官妓在宴席上献艺之后,一般都会得到主人的“花红”(注:旧时风俗,插金花披红绸是表示喜庆的意思,名为“花红”。后来,在喜庆时赏给仆役的钱物也叫“花红”。后来凡是“犒赏”及“奖金”都称“花红”不一定在喜庆的时候了。)
  寇准一时高兴,就上了一匹绢的钱,当时市价是850文。侍妾茜桃出身贫苦,目睹寇准奢侈豪阔的生活,心里很不高兴,歌妓们扭扭屁股扭扭腰,张口一支歌就可以轻松得到,殊不知织女寒窗织布多辛苦,寇准这般阔手是过于破费,于是写了《呈寇公》二首劝之:
  其一: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寒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其二:

  风动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
  腊天苦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
  寇准见了茜桃的诗,不以为然,并和了一首诗:
  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
  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尊前听艳歌。
  茜桃见寇准并没有知过之意,一生气转身就走了。寇准在朝中可是刚直、脾气暴烈的人,他就更不高兴了。不过他又想:“踏青本是取乐来了,怎么如此不快呢?”看着眼前的溪水、芳草,他想起了唐人“踏莎行草过春溪”的诗句来。于是,他马上作词一首,自己唱了起来: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春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如此,便有了词牌《踏莎行》。
  贺铸《踏莎行》有“谁调清管度新声,有人高卧平阳坞”句,故易名《平阳兴》
  贺铸《江南曲》,按律即《踏莎行》,因词有“不辞寸断九回肠, 殷勤更唱江南曲”句,因易名《江南曲》。
  贺铸《芳心苦》,按律即《踏莎行》,因词有“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句,因名《芳心苦》
  贺铸《芳洲泊》,按律即《踏莎行》,因词有“兰桡明夜芳洲泊”句,因名《芳洲泊》

  贺铸以《踏莎行》调作《江南曲》,因词中有“紫箫闲捻度新声”句,故名《度新声》
  贺铸《踏莎行》上阙结句为“微云度汉思牛女”,故名《思牛女》(原词已缺失七字)
  宋赵长卿有词名《柳长春》,按律即《踏莎行》
  贺铸《踏莎行》上阙有“年年有子惜馀春”句,易名为《惜馀春》
  宋曹冠有词名《喜朝天》,共两首,两首词的谱都是《踏莎行》的谱,由此可见《喜朝天》即是《踏莎行》
  还有一堆别名,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个人最喜欢欧阳修的《踏莎行》,虽然韵律不咋地。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日期:2010-10-21 12:23:24
  31、南歌子
  《南歌子》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曲调名源于汉张衡的《南都赋》。
  《南都赋》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歌舞描述:“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白鹤飞兮茧曳绪,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翩绵绵其若绝,眩将坠而复举。翘遥迁延,蹩{薛足}蹁跹。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弹筝吹笙更为新声。”因“坐南歌兮起郑舞”句,唐教坊取以为曲调名。隋唐以來,曲多称“子”,因此,曲调调名《南歌子》。据万氏《词律》注:“歌又作柯”。所以曲调转为词调名时又名《南柯子》。毛先舒《词学全书》亦有“《南歌子》题,采于淳于棼事,一名《南柯子》”这一说法,却有些望文生义的嫌疑。

  《南歌子》作为唐教坊舞曲,在玄宗开元以前就有了。唐代的《清商乐》,有“吴音”、“西声”、“南歌”等地域之分。开始都是一些五言四句诗,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五言绝句类似。这些五言诗唐代非常流行,常常被用来作饮筵行令间的著辞,并配以小舞、短歌。如《全唐诗》裴諴《南歌子词》三首:
  不是厨中丳,争知炙里心。
  井边银钏落,展转恨还深。
  不信长相忆,抬头问取天。
  风吹荷叶动,无夜不摇莲。
  簳蜡为红烛,情知不自由。

  细丝斜结网,争奈眼相钩。
  也有七言四句诗,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七言绝句类似。如《全唐诗》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一作添声杨柳枝辞):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敦煌卷子内有舞谱二种,可惜均为残卷。敦煌曲中有《南歌子》词,有双调,也有单调,多咏故事。如敦煌曲中的《南歌子·夫妻问答》:

  南歌子·夫妻问答(夫问词)
  斜影朱帘立,情事共谁亲?
  分明脸上指痕新。
  罗帯同心谁绾?甚人踏破裙?
  蝉鬓因何乱,金钗为甚分。

  红妆泣泪忆何人,分明殿前直说,莫沉吟。
  南歌子·夫妻问答(妻答词)
  自从君去后,无心恋别人。
  梦中面上指痕新。
  罗帯同心自绾,被狲儿踏破裙。

  蝉鬓朱帘乱,金钗旧股分。
  红妆垂泪哭郎君,妾似南山松柏,无心恋别人。
  这两首《南歌子·夫妻问答》是歌舞戏脚本中的歌词,现在许多地方依然保留着这些民间剧种。这些曲调虽然曲调名一样,但歌词的字数并不一定相同,应该是人们在表演过程中,为增加剧中的艺术感染程度而增加的唱词,这些唱词多为衬词。现在流行在粤西地方的傀儡戏,依然保留着这些唱法。
  敦煌曲子词多为“齐言体”,也有温庭筠的“杂言体”,二者同时并行。(长短句式为杂言体,对偶性句式为齐言体。)任二北《敦煌曲初探》云:“《南歌子》在晚唐为单片二十三字之调,有温庭筠词七首在,可信为‘真的,原始的调子’也,敦煌曲恣肆于衬字,遂较多六字”,“寝假而成别体矣”。此说较可信。
  《南歌子》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始于温庭筠。所作“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为现存最早的《南歌子》,是以被词家当做正体。双调平韵最早见于五代毛熙震,双调仄韵见宋石孝友《金谷遗音》。 另有五十四字、五十三字添字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