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陈迹香满径——聊聊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第18节作者:
姓楼名主字神经 词的形成始于晚唐。虽说李白写有《菩萨蛮》、《忆秦娥》等词、白居易写有《长相思》、《忆江南》等词,但真正使词体形成,并对宋词影响深远的应该说是晚唐的花间派的词人温庭筠了。温庭筠辞章律赋极佳,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三人都是排行十六,所以称“三十六体”。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是“花间派”的开山鼻祖。他加强了词的文采和声情,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据传原有《握兰》、《金荃》等词集,可惜已失传。
温庭筠《南歌子》:“转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花里暗相招,忆君肠欲断,恨春宵。”因词中有“忆君肠欲断,恨春宵”句,故又名《春宵曲》。
张泌《南歌子》: “柳色遮楼暗,桐花落砌香。画堂开处远风凉,高卷水精帘额,衬斜阳。”因词中有“高卷水精帘额”句,故又名《水晶帘》。《水晶帘》同时也是另一词调《江城子》的别名,韦庄《江城子》一名水晶帘。(水精:即水晶,光亮透明的物体。)
张泌《南歌子》:“岸柳拖烟绿,庭花照日红。数声蜀魄入帘栊,惊断碧窗残梦,画屏空。”因词中有“惊断碧窗残梦”句,故又名《碧窗梦》。
郑子聃《南歌子》:“我爱沂阳好,民淳讼自稀。谁言珥笔混莱夷。行见离离秋草,鞠园扉。”因郑子聃以“我爱沂阳好”为起句所作的词共十首,故又名《十爱词》。今仅存一首。
贺铸《宴齐云》与《南歌子》无异,《宴齐云》即是《南歌子》。
贺铸《南歌子》因贺铸词有“醉厌厌”句 ,故又名《醉厌厌》(原词已缺失十字)。“厌厌”两字出自《诗经·小雅·湛露》,《辞源·厌厌》:“安静,和悦。”
张辑《南歌子》:“词柳户朝云湿,花窗午篆清。东风未放十分晴。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垒润栖新燕,笼深锁旧莺。琵琶可是不堪听。无奈愁人、把做断肠声。”因张辑词有“无奈愁人,把做断肠声”句,故易名《断肠声》。
宋程垓有词名《望秦川》三首,与《南歌子》词无异。《望秦川》即是《南歌子》。
宋田不伐《南歌子》:“团玉梅梢重,香罗芰扇低。帘风不动蝶交飞。一样绿阴庭院、锁斜晖。对月怀歌扇,因风念舞衣。何须惆怅惜芳菲。┾却一年憔悴、待春归。”因田词有“帘风不动蝶交飞”句,故后人用《风蝶令》作为《南歌子》的别名。
全真教主王重阳把《南柯子》改为《悟南柯》。王重阳喜改调名而不改调律,通常是把世俗气、香艳气较浓的旧词牌改为具有仙道意蕴的词牌,同时尽可能与原词牌保持一致。王重阳把《南柯子》改为《悟南柯》,借助的便是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的典故。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棼的人,家住在广陵,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娑,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一天,淳于棼过生日,亲朋好友都来给他祝寿。宴后,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把他带到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也参加了三场考试,结果得了第一名。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
婚后,淳于棼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大败。有人向皇帝推荐淳于棼,于是淳于棼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作战。结果,同样被敌军打得落荒而逃。皇帝震怒,把淳于棼撤掉职务,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所谓南柯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辞海》:柯,树枝。
这就是成语“南柯一梦”的来由,后人常用这个典故来渲染人生如梦、富贵权势虚无飘渺的消极思想。
个人最喜欢吕本中的《南歌子》(其实我只是喜欢“江左好风光”这五个字而已):
南歌子·旅思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吕本中(公元1084—1145),南宋诗人。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微寿县)人。绍兴进士,做过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他赞助收复失地,要求政治清明,因得罪秦桧而被罢官。此词是作者身在江南旅途,睹景伤情为思念中原故里而作。
日期:2010-10-21 21:30:32
32、浪淘沙
《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据说创自刘禹锡和白居易,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俩只是《浪淘沙》的模仿者。
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敦煌曲就有了《浪淘沙》的曲调名,这个曲调是流传于丽江纳西族民间的洞经古乐。洞经古乐是中原道教音乐融合纳西族民间音乐的音乐,是古蜀氐羌巫观祭祀音乐形成的青城洞经古乐。后人考究这个洞经古乐就是晚唐《浪淘沙》的音乐原型。
敦煌曲虽有《浪淘沙》的曲调名,但有目无辞,根据《乐府诗集》刘禹锡和白居易的诗中猜测,敦煌曲里面的《浪淘沙》应该是七言绝句体。
刘禹锡 杂曲歌辞·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几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白居易 杂曲歌辞·浪淘沙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 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 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
借问江湖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谁道小郎抛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
随波逐浪到天涯,迁客生还有几家。却到帝乡重富贵,请君莫忘浪淘沙。
从刘禹锡和白居易诗中可以看到,他们所咏都是江浪淘沙,选择的体裁都是七言绝句体。
五代皇甫松和司空图也曾咏过浪淘沙,所用的依旧是七言绝句体。此时已出现双调的长短句词。
词家认为“浪淘沙”作为双调之长短句词,始于南唐后主李煜(公元937-978),这是因为李煜有二首非常出名的长短句《浪淘沙》:
其一: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其二: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桁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沈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此词又名《浪淘沙令》,词家认为李煜借旧曲之名而另倚新腔,此后,其调为世所习用。
但是再在李煜之前,就已经有人把“浪淘沙”作为双调之长短句词,此人是吕岩。
吕岩(公元789一?)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的字乃“洞宾”,也就是八仙之一吕洞宾者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