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陈迹香满径——聊聊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第32节作者:
姓楼名主字神经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项羽被刘邦兵困在垓下。几番突围失败,兵孤粮尽。楚营里的将士夜晚又听到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纷纷逃跑。项羽看见大势已去,心如刀绞。他与虞姬两人饮酒帐中,不由悲伤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声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项羽这位一生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竟也流露出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哀叹。看到项羽如此悲伤,虞姬凄然拔剑起舞,含泪唱起《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唱罢,拔剑自刎。虞姬的香消玉殒,让项羽悲痛万分。仓促间,他草草掩埋了虞姬。随即,项羽率领八百骑兵连夜突围而出,一直被汉军追至乌江,乌江亭长劝说项羽渡过乌江,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却说,已无颜面再见江东父老。然后,率领二十八名江东子弟兵执短兵器和杀来的汉军再次拼杀。最终,项羽无法突围,自尽于乌江边上。项羽和虞姬双双自尽便给后世留下了“霸王别姬”的凄美故事。(想起哥哥了,叹息~~)
虞姬墓在今安徽灵璧城东,碑前有一联为: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横批:巾帼千秋。
据《情史·情贞类》记载:虞姬和歌之后“遂自刎。姬葬处,生草能舞,人呼为虞美人草。”(纯属胡说!)这种草风吹叶动如舞,故人们又称其为舞草。
这样英雄美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自然被唐人列入教坊演唱了。
唐代无名氏《虞美人》便是咏其本意:
帐中草草军情变,月下旌旗乱。
褫衣推枕怆离情,
远风吹下楚歌声,正三更。
抚骓欲下重相顾,艳态花无主。
手中莲锷凛秋霜,九泉归去是仙乡,恨茫茫。
《虞美人》原有三种曲调,后来以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为韵体正声。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千古名作《虞美人》是李煜被俘归宋后第三年所写的。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也是五代时出色的词人。李煜即位时,南唐已为宋的属国。他面对宋朝的压力,逆来顺受,想苟且偷安。975年,宋军入金陵,俘后主,南唐灭亡。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978年,李后主被毒死,年42岁。
史料记载,李煜的死也正是因为他的这首词。978年7月7日“乞巧节”,也就李煜生日的那天,后妃们为李煜拜寿,她们在庭院中张灯结彩,备置几案,摆上酒食瓜果。这天月色朦胧,大家的心都感到很压抑,同时也感到无比茫然和凄凉。酒过三巡,沦落在异乡受人凌辱到 几乎麻木的李煜勾起了对不堪回首诸多往事的苦思苦恋,想到自己的家山故国 早已物是人非,巨大的失落感就使得他心力交瘁,无穷无尽的愁恨,就像泛着 春潮的大江流水,在他的胸膛里翻滚激荡,一首《虞美人》和泪而下。宋太宗命左散骑常侍徐铉探望俘虏的李煜时,李煜说了“时悔杀了潘佑、李平”,被宋太宗所掌握;李煜在家“七夕命故妓作乐”,太宗听后很生气;李煜名词《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流外于传,又刺激了宋太宗。这三笔新老旧帐,有复国之嫌,宋太宗一起算,就给李煜赐牵机药毒死了。
野史传说,宋太宗其实是为了霸占小周后才把李煜给灭了的。史书上有记载,赵匡义曾多次强留李煜的的妻子于宫中,也就是小周后。李煜的妻子小周后是一位绝色倾城的美女,而赵匡义对她垂涎不已,念念不忘。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赵匡义强行对小周后进行侮辱的场面,居然将宫廷的画师召来,令其写生绘画(变态!)。这幅画就是有名的《熙陵幸小周后图》。据说这幅画1949被带到了台湾,现保存在台湾历史博物馆。
(楼主一点也不喜欢李煜和小周后,在大周后卧病在床的时候,这两个她最亲近的人居然趁机勾搭在一起,活活把大周后给气死了,即使他们后来的命运都很凄苦楼主都没法原谅,甚至有些觉得老天有眼,恶有恶报。唉,看来我心里很阴暗啊~~)
《乐府雅词》名《虞美人令》
周紫芝词有“ 只恐怕寒,难近玉壶冰”句,名《玉壶冰》
张炎词赋柳儿,因名《忆柳曲》
王行词,取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名《一江春水》
这个词牌,个人最喜欢的是蒋捷的: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人,南宋末年著名词人,约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元兵占领临安后,便于江南一带漂泊流落。元大德中(1297-1307),臧梦解等曾荐他为官,蒋捷义不仕元,隐居竹山,“抱节终身”。陈廷焯谓其“人品”“高绝”。其一生饱经战乱流离之苦,颇富忧患意识。现存九十余首词,多体现人生遭际、表达故国之思。这一首《虞美人》算是把他一生都道尽了。
日期:2010-10-25 22:10:35
51、苏幕遮
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幕,一作“莫”或“摩”。
源于龟兹乐,据考证原本是指从古高昌(今天新疆吐鲁番)传来的“浑脱”舞曲,是高昌民间以水交泼乞寒之歌舞戏。“浑脱”是“囊袋”的意思,也称为油囊,是西域游牧民族用以盛水或奶的工具。据说,跳舞时舞者用油囊装水,互相泼洒,唐人称之为“泼寒胡戏”,类似于今天流行于傣族地区的泼水节,不过“泼寒胡戏”是在十一月的寒冬季节进行。表演者为了不使冷水浇到头上、脸上,就戴上一种涂了油的帽子,高昌语叫“苏幕遮”(见《宋史·高昌传》采宋王明清《挥麈录》),因而乐曲和后来依曲填出的词就被称为《苏幕遮》了。
此曲现在大多认同最早于北周大象元年(579)时传入中原,唐武则天当政末年兴起,至唐中宗时尤为盛行,一时间上上下下都热衷于此。唐玄宗即位之后,对这种比较粗放的外来风俗不大赏识,加之朝臣极力进谏,认为裸体上身,有伤风化、“失容斯甚”,在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玄宗颁了“禁断”此俗的诏书《禁断腊月乞寒敕》:
敕:腊月乞寒,外蕃所出,渐积成俗,因循已久。至使乘肥衣轻,竞矜胡服。阗城溢陌,深点(玷)华风。……自今已后,即宜禁断。开元元年十二月七日。
这种在中原地区渐成蔓延之势的群众性泼水及歌舞游乐活动,就逐渐绝迹了。
不过呢,咱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身体力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所以虽然颁布了禁断令,但泼寒胡戏却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一:苏莫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指中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象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或以泥水沾洒行人;或持罥索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
(注:慧琳,疏勒国人。俗姓裴。撰《大藏音义》一百卷,起贞元四年(唐德宗李适年号,公元788年),迄元和五载方得绝笔(完稿),贮其本于西明藏中。)
这段话写于禁断泼寒胡戏后的中唐,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歌舞在中唐还在流行。只不过时间由以前的十一月变为七月初,宗旨从“泼寒”而转变为与华俗“趋傩”意义相似的“禳厌”消灾。而且开元所禁的泼寒胡戏,乃是其中有碍“盛德”、“深玷华风”的“裸体跳足”、“乘肥衣轻,竞矜胡服”。而其乐曲、其舞蹈、其戏弄之“艺术形式”,只要不碍“盛德”,无玷华风,则不在被禁之列。因而与“泼寒”无关的“艺术形式”却依然流行。其中,传播、应用最广的乃是作为一类音乐总称的“苏幕遮”曲。
唐时《苏幕遮》有三曲,分属沙陀调(正宫)、水调(歇指调)、金风调。天宝十三年,太乐署对供奉曲及诸乐调整理改名,“苏幕遮”也在其中。沙陀调改名《宇宙清》,金风调改名《感皇恩》(与《教坊记》所载《感皇恩》无关),水调仍用原名。
唐崔令钦《教坊记》所录盛唐时期教坊曲名中,没有《苏幕遮》,但有《感皇恩》,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所记“熊罴部”所奏乐曲中,则有《万宇清》(参见《乐府杂录》)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