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陈迹香满径——聊聊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第33节作者:
姓楼名主字神经 这个调唐代时候有七言声诗体,张说《燕公集》卷一○载《苏幕遮》五首,皆七言四句三平韵,有和声。诗有句云:“《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碧眼紫髯须”,《全唐诗》注云:“泼寒胡戏所歌,其和声云’亿岁乐’。”也有长短句体,见敦煌曲传辞,录有"聪明儿"二首,这二首格式和宋时的《苏幕遮》相同。
苏幕遮 [聪明儿]二首
聪明儿,秉天性。莫把潘安、才貌相比并。弓马学来阵上骋。似虎入丘山。勇猛应难比。善能歌,打难令,正是聪明。处处皆通娴,久后策官应决定。马上盘枪。辅佐当今帝。
聪明儿,无不会。只为红鳞、未变归沧海。几度龙门点额退,所有红波,绿水归潭再。摆金铃,摇玉佩。常有坚心,洒雨乾坤内。稍有行云□顶戴,猛透强波,直向青云外。
来源算是讲完了,不知道讲清楚了没。
这个词牌最有名的,自然是范仲淹的: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是范仲淹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军事时所作。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有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绝唱。
楼主自己很喜欢周邦彦的那首,“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是我的萌点~~
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戢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词,有“鬓云松”句,更名《鬓云松令》
日期:2010-10-26 12:15:56
另外,今天发现一张很适合李煜《虞美人》的词意图~~
大家有觉得符合意境的图片欢迎分享哦~~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日期:2010-10-26 12:30:47
52、更漏子
古时计时工具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利用“立竿见影”的道理来计时。
漏,也叫漏刻,是我国古代用来计量时间的仪器。最初人们是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了一种留有小孔的容器,把水注入这个容器里,水便从容器的小孔流出来,这个容器叫“漏壶”。另外再制作一个有盖的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这个容器里面有一块能移动的木板(或是竹片),木板上面立着一根有标记的箭杆,容器盖中间有个孔,箭杆从盖孔穿出,这个容器叫“箭壶”。随着箭壶里面的水逐渐增多,木板托着箭杆往上浮,这时候盖孔处就能看见箭杆上的刻度,就能知道当时的时间了。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里面的水是多是少时,滴在箭壶里的漏速是不一样的,漏壶内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缓慢,水压的作用影响了计时的精确,从而影响了时间的准确性,加上我国北方冬天空气寒冷,水容易结冰,古人就用沙代替了水,所以漏刻也叫沙漏或沙钟。
最著名的沙漏是1360年元代新安人詹希元创制的“五轮沙漏”。流沙从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轮边上的沙斗里,驱动初轮,从而带动各级机械齿轮旋转。最后一级齿轮带动在水平面上旋转的中轮,中轮的轴心上有一根指针,指针则在一个有刻线的仪器圆盘上转动,以此显示时刻,这种显示方法几乎与现代时钟的表面结构完全相同。此外,詹希元还巧妙地在中轮上添加了一个机械拨动装置,以提醒两个站在五轮沙漏上击鼓报时的木人。每到整点或一刻,两个木人便会自行出来,击鼓报告时刻,实际上这种“五轮沙漏”已经独立成为一种机械性的时钟结构。
根据史书记载,周代时已有漏壶,到春秋时期,漏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古时夜间凭漏壶表示的时刻报更,所以漏壶又叫更漏。数更漏就是计数漏壶中箭的哪一个刻度,也就是计数夜晚的时刻的意思。
为什么晚上报时叫报更呢?这是因为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是不相同的。白天说时间是“钟”,晚上说时间是“更”或“鼓”,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所以有“暮鼓晨钟”的说法。
我们知道古代晚上一般都有巡夜的人,巡夜的人边巡夜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因全夜分为五个更,所以报时也叫报更。五更分别为:一更黄昏(19-21点)、二更人定(又名定昏,21-23点)、三更夜半(又名子夜、中夜,23-1点)、四更鸡鸣(又名荒鸡,1-3点)、五更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3-5点)。
唐代时,因为漏刻的缘故,人们称晚上为“更漏”,杜甫《江边新乐诗》:“余光隐更漏,况乃露华浓”,许浑《韶州驿楼》诗:“主人不醉下楼去,月在南轩更漏长”,李贺《春昼》“朱城报春更漏转,光风催兰吹小殿”。由此可见“更漏”一词已大量见于唐诗中,但作为词调名的《更漏子》却是始于温庭筠,温庭筠多用此调咏更漏,故而得名。
毛氏《填词名解》:“唐温庭筠做‘秋思词’,中咏‘更漏’,后以名词。”《苕溪渔隐丛话》:“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花间集》可见矣;‘更漏子’一词尤佳。其词云:玉炉香,红蜡泪,....。”
温庭筠作有六首《更漏子》,第六首最是脍炙人口: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是一首描写离情别苦的闺怨词,全词借“更漏”夜景咏相思情事,“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唐圭璋语)。宋人有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便是从“空阶滴到明”中而来的。
因温庭筠“更漏子”的艺术感染力,多人仿效,最终使《更漏子》成为一个特定的词调了。
宋贺铸《更漏子》:“付金钗,平斗酒,未许解携纤手。吟警句,写清愁,浮骖为少留。 旧游赊,新梦後,月映隔窗疏柳。闲砚席,剩衾绸,今秋似去秋。”因词的起句有句“付金钗”,故后人更名为《付金钗》
宋贺铸《更漏子》:“上东门,门外柳,赠别每烦纤手。一叶落,几番秋,江南独倚楼。曲阑干,凝伫久,薄暮更堪搔首。无际恨,见闲愁,侵寻天尽头。”因词的上阙结句有“江南独倚楼”句, 故易名“独倚楼”
宋贺铸《更漏子》:“绣罗垂,花蜡换,问夜何其将半。侵舃履,促杯盘,留欢不作难。 令随阄,歌应弹,舞按霓裳前段。翻翠袖,怯春寒,玉阑风牡丹。”因词中有“翻翠袖,怯春寒” 句,故易名“翻翠袖”
金丘处机《无漏子》,按律既是《更漏子》
日期:2010-10-26 17:30:05
53、鹤冲天
《鹤冲天》为柳永自度曲,后人甚少填。本是恭贺举子登第的吉言,柳永用它填了个抛却浮名的曲。
“鹤冲天”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末词人韦庄的《喜迁莺》中,原词如下:
街鼓动,禁城开,天上探人问。
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莺已迁,龙已化,一夜满城车马。
家家楼上簇神仙,争看鹤冲天。
这是首恭贺举子登第的作品。古代知识分子为猎取功名利禄,流落他乡,寒窗苦读,一旦科举录取,人生命运即刻改变,苦尽甘来。但也有一些人一事无成,“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却又不甘心被埋没。于是便出现了“柳永现象”。
1005年他来到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直到景佑元年(1034年)才中进士。其中有录用的可能,只可惜时不待他。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