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陈迹香满径——聊聊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第46节

作者: 姓楼名主字神经
收藏本书TXT下载
  唐玄宗读后对梅妃的孤傲和清高很不满意,但又喜欢诗的清妙,便叫乐府为诗谱上新曲,曲名叫《一斛珠》。词牌《一斛珠》由此而得。
  安禄山叛乱,唐玄宗来不及带上失宠的梅妃江采萍就出逃了。不久,长安城陷,梅妃死于乱兵之手。唐玄宗自蜀归长安后,求得梅妃画像,并满怀伤痛亲题七绝一首。后来在温泉池畔梅树下发现梅妃尸体,胁下有刀痕,唐玄宗以妃礼改葬。

  题梅妃画真
  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
  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
  据说玄宗回来后,偶到梅亭,曾经依稀见梅妃入梦。好在此时杨贵妃已然不在,否则此生他怕都不会想起这个世上曾经有一个如梅般孤傲的女子存在过吧。
  江采萍的一生输给了杨玉环,而杨玉环也未必比她好得了多少。在她被李隆基下令缢杀的时候,她在想些什么呢?黄泉路上,梅花与牡丹再次相遇,是不是会叹息一声,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自古红颜多薄命,汉武帝的陈阿娇,唐明皇的江采萍,那么多留名或不留名的女子,早化作一缕青烟,飘零于沧海间,只留一段过往换后人一声叹息罢了。

  南唐李煜词有此调,载《尊前集》。又名《醉落魄》、《怨春风》、《章台月》等。《宋史·乐志》有《一斛夜明珠》。
  一斛珠   <五代·李煜>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日期:2010-11-01 15:14:00
  最近比较忙,可能会扒少点~~
  不过常见的词牌都扒得差不多了~~~
  ----------------------------------------
  70、西江月

  原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又名《步虚词》。吴任臣认为:《步虚词》 是道家法曲,如同佛家梵象之类的曲子。而庾子山等人所写,与《西江月》却不一样,是古人错误的理解。毛先舒则认为:《步虚词》即《西江月》,这是词人假借古题来命名的词,并不是错误的理解。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西江是长江的别称,咏吴王西施事。
  天宝初年,作者游苏台时做此诗,通过对苏台今昔变化的描写,写出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表达作者昔盛今衰的感慨。
  此调始于后蜀欧阳炯。
  月映长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

  浅沙汀上白云多,雪散几丛芦苇。
  扁舟倒影寒潭,烟光远罩轻波。
  笛声何处响渔歌,两岸蘋香暗起。
  欧阳炯的词我向来不喜欢,浮华太过,内容虚无。这首词依旧咏的是江月,却只给人吟风弄月的感觉,大概因为朝代的腐朽吧。
  此调自苏轼、辛弃疾后,填者甚少,辛弃疾的《西江月》算是其中佼佼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辛弃疾一生坎坷,21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旧投归南宋。历任江阴鉴判等官职,68岁病逝。1181年,辛弃疾被人弹劾以致罢官,在上饶居住了十年左右。这首词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黄沙岭(江西上饶县西四十里)道上所写。稼轩喜欢用典,这首词难得没有用一个典故,只用随处可见的景物勾勒出一幅农村丰收图,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心境的淡然。重读这首词倒勾起了楼主儿时的记忆,乡下的夜晚,没有被高楼隔挡月亮,没有被马路拦截稻田,听不到车鸣,听得见蛙叫,大人们睡着了,自己偷偷的跑到院子里乘凉,仰头望月,非常认真的想要看清月亮里面是不是真的有人在砍着桂花树,现在想着觉得真是很傻。只不过,这样的日子已经很远很远了呢~~

  这个词牌楼主也很待见苏轼的一首: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这首词写于被贬黄州之时,因而基调非常落寞。同为中秋词,比起水调歌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了几分浮生若梦的感慨。

  日期:2010-11-01 18:12:44
  71、烛影摇红
  此调本名《忆故人》,原是宋英宗的驸马爷王诜自度曲,作小令《忆故人》: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沈雨散。
  凭阑干,东风泪眼。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王诜,生卒年不详。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徙居开封(今属河南)。宋熙宁中尚英宗第二女魏国大长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为利州防御使。与苏轼等为友。元丰二年,授昭化军行军司马,均州安置,七年转置颍州。元祐元年始得召还。
  王诜作为书画家留名于史,自然也免不了有些艳史,于是楼主不喜欢他。
  王诜的妻子蜀国公主是宣仁高皇后所生,又是神宗的同胞妹妹,十分贤德。王诜的母亲卢氏寡居,公主将她接到身边,每日至前问候,好生奉养。卢氏生病,公主亲自奉药服侍,并不以自己的高贵身份而忽视尽媳妇的孝道。公主比王诜小十余岁,两人生有一个儿子,不幸的是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夭折了,没有资料可以显示他对神宗做主促成的婚姻是不乐意的,但他对公主的感情却不是很好。可是公主却可能非常爱他。王诜素性风流,非常放肆,和小妾厮混不说,连公主身边的也毫不顾及的染指,后来这小妾竟然放肆到敢于当面顶撞公主,给她气受。所以王诜的结果是:“以是自恣,尝贬官。”

  《宋史·公主传》里记载,神宗是非常重手足情意的人,蜀国公主与他同母所生,素来又孝敬母亲,对兄长也很好,兄妹二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元丰三年公主病重,高太后与神宗都很焦急,高太后亲临公主府第的时候,公主已经昏迷不醒,太后恸哭呼唤,公主良久醒转,能开口说话,自诉命不久长,母女相抱痛哭。神宗不久也到了,亲自替妹妹诊脉,调羹喂食,公主却不过此情,勉强吃完了那碗饭。神宗赐金帛六千,又问公主有什么愿望,公主只是说:“感谢皇兄复了驸马的官职。”第二日公主便即去世,年三十岁。神宗听到这个噩耗,未曾用饭即催驾前往,看见公主府第大门就痛哭起来,后来为之辍朝五日,谥公主“贤惠”二字。其中的伤感,不言而喻。

  王诜的日常行为,确实很过分,蜀国公主的早死跟这样的家庭生活脱不了关系。她大概太爱自己的丈夫,只可惜即使她放下了公主的架子默默忍受直到死去,也没能拉回丈夫的心。公主死后,她的乳母气愤不过,将事情全部揭发出来,神宗正为妹妹的亡故不胜伤痛,听说之后自然大为震怒,杖责了王诜的八个小妾配给士兵。在葬礼之后,王诜便被贬到均州(湖北均县)。神宗亲笔写下手诏,斥责王诜:“内则朋淫纵欲而失行,外则狎邪罔上而不忠,由是公主愤愧成疾,终至弥笃。”所谓“朋淫",即群聚作荒淫玩乐之事。连神宗都认为,公主之死,与王诜的所作所为脱不了干系,所以非常恼恨他。七年后,哲宗继位,王诜作为旧派人物才被赦免回京。而他饱经沧桑,垂垂老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