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陈迹香满径——聊聊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第48节作者:
姓楼名主字神经 姿姿媚媚端正好,怎教人别後,从头仔细,断得思量。
《九张机》的作者无名氏的生平无可考,但柳永(987-1053)与欧阳修(1007-1072)相差不大,柳永从中略有启示也说不定。
仄韵者创自柳永,平韵者创自晏几道;三声叶韵者创自杜安世。(叶(xié)韵,一作“谐韵”、“协韵”。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又称叶音。)
这个词牌不是很出名的说,填的人也不多,楼主较喜欢晏小山的:
楚乡春晚,似入仙源。
拾翠处、漫随流水,踏青路、暗惹香尘。
心心在,柳外青帘,花下朱门。 对景且醉芳尊,莫话消魂。
好意思、曾同明月,恶滋味、最是黄昏。
相思处,一纸红笺,无限啼痕。
日期:2010-11-04 17:43:03
74、多丽
毛先舒曰:唐朝张均的一个家妓叫多丽,擅长弹琵琶,也会赋诗填词。一名《绿头鸭》。又曰:此调平韵者名《绿头鸭》;仄韵者名《多丽》。杜甫《丽人行》诗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多丽”一词,就出自这里。妓名词名,皆同出一源也。
提到《多丽》,就得提到一个人,聂冠卿。
聂冠卿(988—1042),字长孺,歙州新安(今安徽歙县)人,北宋诗人、校勘学家。大中祥符五年(1012)进士。授连州军事推官,当时文坛领袖杨亿爱其文才,荐召试学士院,任馆阁校勘官,其点校馆阁图书,校雠甚精。迁大理寺丞,不久进集贤院校理。因校《十代兴亡论》等书,有谬语而被落职。后为太常博士,复为集贤院校理官,擢尚书工部郎中。预修《景佑广乐记》,直集贤院。后奉使契丹国,契丹王观其所著《蕲春集》,以词句清丽,因而待之礼遇极厚。还朝,召为翰林学士,其嗜学好古,手未尝释卷。工于诗文。有《蕲春集》十卷,今佚。《宋史》有传。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载:翰林学士聂冠卿,尝于李良定公席上赋《多丽词》云:
想人生,美景良辰堪惜。 问其间、赏心乐事,就中难是并得。 况东城、凤台沙苑,泛晴波、浅照金碧。 露洗华桐,烟霏丝柳,绿阴摇曳,荡春一色。 画堂迥、玉簪琼佩,高会尽词客。 清欢久、重然绛蜡,别就瑶席。 有翩若轻鸿体态,暮为行雨标格。 逞朱唇、缓歌妖丽,似听流莺乱花隔。 慢舞萦回,娇鬟低亸,腰肢纤细困无力。 忍分散、彩云归后,何处更寻觅。 休辞醉,明月好花,莫谩轻掷。
注:凤台沁苑:凤台,秦穆公为其女儿女婿所造建筑。沁苑,原指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泛指皇家公主的园林。
聂冠卿所处的是一个崇尚奢华的时代,一方面是晚唐五代之流风余韵,另一方面也是点缀北宋初年太平生活的需要。《多丽》一词中人物、景物、场面的描写都极尽铺张渲染,并用历史中著名的典故营造出温柔艳丽的氛围。史仲文先生在论及此词时说:这首词“另一个好处,是它包容了很多古时的名句名意在内,而且对后世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史仲文先生进而引用清代批评家陈廷焯的话:“此词情文并茂,富丽精工”。
聂冠卿和柳永是同时代的人,第一个大量填作慢词是柳永,词至柳永慢词兴起。《多丽》一调无确切史料可以证明是聂冠卿所创,但却是现存作品中所见最早使用的一首。《多丽》便是现存宋词中第一首长调,是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慢词佳作之一。 当时人就说“盖北宋慢词始于此篇”,因而聂冠卿也被认为宋词史上第一个作慢词的名家。
《多丽》词一出,当时的人争相传唱,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君谟曾赋诗称赞说:多丽新词到海边,天涯回首重依然。
周格非词,名《陇头泉》。
日期:2010-11-06 20:27:01
75、双双燕
《双双燕》作为词调据说是史达祖的自度曲。
双双燕·咏燕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
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
还相雕梁藻井。
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
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
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
应是栖香正稳。
便忘了、天涯芳信。
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史达祖(1163~1220?),字邦卿,号梅溪。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曾为南宋权相韩侂胄亲信堂吏,韩北伐失败被诛后受到牵连,黥刑流放,死于贫困中。其词以咏物工巧著称,有《梅溪词》传世。韩侂胄是被载入《宋史·奸臣传》的人物,在文品如人品的情况下,就有一些极其瞧不起史达祖的词评家们,讥他词中喜用“偷”字,足以见其品质低劣,说他的词作“意贪”,算不上“君子之词”;但是呢,世人也有爱屋及乌的嗜好,所以喜欢史词的人,则在推许他可与姜夔、吴文英比肩的同时,也为他在韩侂胄手下任职进行开脱,认为他侍奉韩侂胄只因其有“恢复之志”,所以那些纤佻的词作也无不含有寄托,“非止流连光景,浪作艳歌也。”
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但是鉴于楼主本身也是这样“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一个人,就不对他们发表看法了。不过韩侂胄虽然被列入奸臣传,但楼主其实对他还有点好感,他虽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但他掌权的时候,一力为岳飞平反,主持削去秦桧的王爵,把谥号“忠献”改为“缪丑”,在议和占主流的宋朝廷中敢于力主北伐,算是个没坏到底的人。对史达祖楼主也一样,虽然他投身权相,但我也觉得他人不错,韩侂胄脑袋搬了家,所谓树倒猢狲散,风光时投奔他的人,绝大部分逃之夭夭,不见踪影,但史达祖却感恩念旧,最后受牵连而黥刑流放,死于困苦,算是个死硬派。我觉得这也是比起毛滂这个同样投身权相的人,史达祖在词学上待遇和毛滂不同的一个原因。无论正派还是反派,墙头草总是受人鄙视的。
扯远了,说说《双双燕》。
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词人骚客,感物兴怀,都以鸳鸯燕子来比喻喻伉俪人生,是《双双燕》这个词牌名来历的根据。
燕子是喜欢双飞双宿的鸟,常在描写离愁别恨的诗中出现。我国诗歌史上最早的送别诗是《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说的是卫国内乱,国君被杀,其母戴妫被逐,太后庄姜送她的情景。这里的“燕燕”,实指戴妫与庄姜。虽是两个女性间话别,但却开拓了诗人的视野,最终演变成男女伴侣间的话别。
唐代律诗的普及,使得燕子更加大量出现在唐诗里。李白:“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杜甫:“旅食惊双燕,衔泥入此堂”、权德舆:“乳燕双飞莺乱啼,百花如绣照深闺”。到了宋朝,词发展到顶峰,“双飞燕”、“燕双飞”等组词更是数不胜数。最有名的自然是晏小山的《临江仙》:
梦後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上阙结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和下阙结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都算得上是脍炙人口。不过“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并非小山的原作,而是出自唐代诗人翁宏的《春残》诗: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