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陈迹香满径——聊聊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第50节作者:
姓楼名主字神经 此即为咏影第一名篇,前有小引言:“时为嘉禾倅,以病眠,不赴府会”。张先是第一个在词前冠加小序之人。后姜夔作词尤喜此法,屡作之。
张先是北宋词坛最长寿的词人,终年八十九岁。“人生七十古来稀”算是比较好命吧。他一生没有做过高官,也没有宦海沉浮经历贬谪之苦,生活道路比较舒心平坦,这大约也是他能够终老的原因。不过据说张先的父亲活得比张先年岁更久,终年九十一岁。呵呵,算是福寿之家吧。
除了长寿,张先还喜欢娶妾。1070年,80岁的张先,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并以此为荣,大摆宴席,招待宾朋。苏轼问他有何感受,张先满面春风的赋诗一首: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当场和了一首诗打趣他: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满堂哄笑。因为梨花是白色的,表示白发的丈夫,海棠是红色的,表示年轻的妻子,一树梨花压海棠也成了“老夫少妻”的代名词。
他八十五岁时,又娶了一个小妾,苏东坡听说后,作诗一首《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寄给他:
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
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莺莺一句指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燕燕一句是关盼盼为张愔守节燕子楼事,苏东坡以与张氏有关的典故来打趣张先。他得此诗后,即和了首回苏轼:“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意为:妻室已去,夜孤寂难熬,娶妾只合慰寂寥。只因寂寥便平白无故占据少女们的青春实在是有失风度,有些无可救药了。
日期:2010-11-09 18:01:24
78、千秋岁
又名《千秋节》、《千秋万岁》。唐教坊曲有《千秋乐》,此调用旧曲另创新声。
《旧唐书·玄宗本纪》载: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宴百僚于花萼楼下。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已下献镜及承露囊,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仍编为令,从之。”
《唐会要·节日》云:“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乾曜、右丞相张说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咸令休假。群臣当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丝结承露囊,更相遗问。村社做寿酒宴乐,名赛白帝、报田神。制曰:‘可’。天宝二年八月一日,刑部尚书兼京兆尹萧炤及百僚请改千秋节为天长节。制曰:‘可’。至宝应元年八月三日敕:‘八月五日本是千秋节,改为天长节,其休假三日,宜停前后各一日。”
以上记载可知,唐玄宗将八月五日自己的生日这天定为千秋节,成为普天同庆的全国性节日,并且放假三天。千秋节从开元十七年(729)始,至天宝二年(743)改为天长节(《册府元龟》卷二、《旧唐书》卷九记载改名的时间是天宝七年),共有14(或19)年,改为天长节后,庆祝活动依然,直至安史之乱爆发,庆祝活动一度废止。代宗宝应元年(762)休假又改为一天。
最早提议将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日农历八月初五设为“千秋节”的,是大唐著名宰相宋璟。
将自己的生日设为全国性节日,在唐以前尚无先例,但唐玄宗喜欢上表中“千秋万代”的寓意,便有意设立,还戏称这是“自我作古”。但李隆基觉得仅仅因一个人的表奏便设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欠妥。于是,第二年过生日时,他在“花萼楼”下大摆宴席,赏赐麾下的文武百官。右丞相薛曜、左丞相张说等百官为感谢皇恩浩荡, 便联合上表,“一致要求”将其生日设为“千秋节”。于是,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千秋节”便诞生了。
开元十七年八月初五,唐玄宗、杨贵妃在“花萼相辉楼”前举行盛大的“千秋宴”和乐舞表演,庆祝第一个“千秋节”。据《乐府诗集》等记载,为庆贺该节,唐教坊第一部(最优秀的歌舞创作、演奏人才集中在此部)专门创作了一部大曲《千秋乐》。此曲作者是隋炀帝时的首席乐官白明达。
“千秋节”庆祝活动结束后,大臣们纷纷向唐玄宗敬献各种精美铜镜(也称“金宝镜”、“金殿镜”),并表示每年要进贡。唐玄宗甚悦,并决定每年在铸镜业最发达的扬州定制一定数量的铜镜,回赏给四品以上的官员,并将这些铜镜命名为“千秋镜”,还亲自书写了“千秋”二字。
所以,从开元十八年起,每逢“千秋节”,唐玄宗都要登上“花萼楼”对四品以上的臣子每人赏赐一面“千秋镜”。当时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的官员约有400人左右。唐玄宗本人曾就此事写过《“千秋节”赐群臣镜》:
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
分将赐群臣,遇象见清心。
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
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
瑞露垂花绶,寒冰澈宝轮。
对兹台上月,聊以庆佳辰。
后来每年王公大臣们都要铸造一面“千秋镜”在“千秋节”上进献给唐玄宗,并大唱颂词。宰相张九龄对此事不以为然,认为皇上已由早年的励精图治转为贪图奢华,在一次“千秋节”上,他便上了一篇《千秋金鉴录》作贺仪,委婉祈盼皇上及早醒悟。唐玄宗阅后当时口虽嘉奖,而心中不悦,后来依然如故。
时间到了天宝七年(748),据记载,那年的三月乙酉日,皇都“大同殿”的柱子上忽然生出了灵芝,并有珠玉般的“神光照殿”,宫里的“兴庆池”上也有祥云缭绕。当时,文武百官目睹这一奇景后,一致认为这是圣恩感动了上天,是上天在昭示吉祥。几经斟酌,他们在五月壬午日便联合上了一个奏折,尊唐玄宗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杜甫简称为“圣文神武皇帝”),认为“千秋万代”毕竟有限,希望皇帝顺应天道、顺从天意,将“千秋节”改为“天长节”,让大唐的江山“天长地久”。
于是在天宝七年八月己亥日(初一)唐玄宗颁诏将“千秋节”改为“天长节”。天宝七年第一次庆祝“天长节”时,著名诗人王维还应制了一首诗:
太阳升兮照万方,开阊阖兮临玉堂,俨冕旒兮垂衣裳。
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德合天兮礼神遍,
灵芝生兮庆云见。唐尧后兮稷契臣,匝宇宙兮华胥人。
尽九服兮皆四邻,乾降瑞兮坤降珍。
(我还是喜欢他的“红豆生南国”)
南北朝时期的宋朝人郭茂倩《乐府诗集》记载:《唐书》曰 :“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玄宗以降诞日,宴百僚
于花萼楼下。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已下献 镜及承露囊,天下请咸令宴乐,仍着于令,从之。”《千秋乐》盖起于此。
宋词则沿用旧曲名,另创新声。始见于宋秦观《淮海词》。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认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戏万点愁如海。
1093年(元佑八年),哲宗亲政,重新启用主张新法的官员,贬谪秦观、 苏轼兄弟、黄庭坚等一批反对新法的官员。秦观被贬到处州(今丽水),当了一个监酒税的闲官。此词作于期间,表达了政治上的挫折产生的复杂心绪。
秦观的这首《千秋岁》和《好事近》历来被人们认为是“谶词”,大家将其视为“绝命词”。这样的两个词牌成为谶言,实在是有些讽刺。
这个词牌个人喜欢张先的:
千秋岁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