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
第26节

作者: 李幺傻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1-02 02:29:12

  【2-17】
  那一年,我在常德采访的时候,一位名叫杨乾坤的老人告诉我,日军三个师团从不同的方向包围了常德,常德与外界彻底断绝了任何联系,所有进出常德的道路都被日军卡断了。当时,还有几百名百姓没有来得及从城里撤出来,其中就有他的叔叔。
  日军的飞机飞临常德上空,每天最少丢下几十吨丨炸丨弹,很多房屋都变成了废墟。57师师部选择设在建筑结实的中央银行大楼,可是,几轮轰炸过后,中央银行的大楼也被炸得坍塌,余程万带着师部搬到了中央大楼的地下室。

  常德城里有一座天主教堂,天主教堂的尖顶上飘着一面西班牙国旗,那是神父王德纯特意悬挂上去的。后来,在常德被日军占领后,唯独天主教堂没有倒塌,其余的房屋全部成为废墟。
  因为日军不会轰炸天主教堂,杨乾坤的叔叔就和仅剩的几百名市民趁着日军飞机轰炸间歇,躲进了天主教堂,但是,他们仍然没有躲过日军惨绝人寰的野蛮屠杀。
  抗战老兵吴荣凯给我讲起过这么一件往事。
  常德城外有一座山,名德山,德山乃常德城外制高点,守住德山,常德可保无虞;丢失德山,常德危在旦夕。

  守卫德山的是63师188团,这是一支前来支援57师的部队。当时,日军参加常德会战的有五个师团10万余人,国军有第六战区20万人,双方在常德城外胶着厮杀。日军用7万人阻拦国军各增援部队,用三万人来攻打常德。
  日军攻打德山的时候,来势异常凶猛,飞机大炮坦克一齐出动,188团抵挡不住,向后溃逃,日军从后掩杀。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名副营长站在土坡上振臂高呼:“现在是最关键的时候,绝对不能后退半步,后退,就要军法从事。是男人的,跟我走,夺回阵地。”结果,剩下的200多名战士跟着这名副营长冲回去了。
  经过一阵惨烈厮杀,200名战士夺回了德山最高峰,将日军压在了山下。
  日军为了夺下德山最高峰,动用了几千人的兵力,200名国军战士将日军一次次击溃。日军一直不间断地攻打了四天三夜,国军弹尽粮绝,日军才攻上了德山山顶。200名国军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吴荣凯说:“那名副营长在最关键的时刻阻挡了日军,为身后的57师赢得了布防的时间,他没有留下姓名,我只知道他姓张。”
  人们只知道这位张副营长壮怀激烈的事迹,却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和那时候无数的抗日志士一样,为了我们中华民族免于灭亡,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却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此后,我们想要祭奠他,却也无从祭奠。
  我常常在想,美军每个战场上牺牲的士兵,都能在公墓里找到他们的名字;日本每一个海外战死的士兵,都能在靖国神社里找到他们的名字;我们无数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士兵,为什么就成为了无名者?这些年里,我每到一地,都要寻找战争遗址,寻找烈士碑铭,我只在南京紫金山上的一座建筑里见到过牺牲的士兵的名字,围绕着室内墙壁,整齐地排列成一行,像一列即将出征的军队;而在其余的地方,我再也没有看到过士兵烈士的名字排列在一起。而且,紫金山上那上万名士兵,牺牲在北伐战争中,没有牺牲在抵御外侮的抗日战场上。

  我们几百万牺牲在抗战中的烈士呢?这70年来,他们魂归何处?他们的魂灵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安宁?
  这些年,我探访过很多抗战遗址。每到一地,都能听到当地人说,每年都有很多日本人来到这里,寻找当年日军死亡士兵的尸骨,细心地收殓了,带回日本。而我们,在我们的国土上,任抗日烈士的尸骨风吹雨淋,挫骨扬灰, 肥田沃土,我们把抗日烈士的墓碑铺在路上,踩在脚下,让那些记载光荣和梦想的文字,和这段惨绝的历史一起化为云烟,一起消亡。我们在歌舞升平中感受着盛世狂欢,将那段历史从记忆中轻轻抹去。后世的人们,永远也看不到真正的历史,永远生活在盲目的乐观中,永远认敌为友,认友为敌。现在,人们只追求现世的安逸和享乐,从来也不想历史和未来,“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德山,英雄之山,孙明瑾将军也牺牲在这里。他的预十师,当时没有一个人活着回到大本营衡阳。而在几十年后,人们才找到了预十师仅有的抗日老兵吴淞。他在历尽折磨后,出家为僧,陪伴着数千已逝的战友。
  吴淞说,只有在德山的这座寺庙里,他才能感到安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