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法国国立图书馆与中国学者合作,正在编纂新目录。
(未完)
日期:2009-04-14 08:41:17
多年前,某医院门口附近。一女士,做痛苦状,手里拿着一件瓷器,不说话(同伙会替她说话)。旁边围了若干人。有人(是她的同伙)说:“这东西不错,唉,看病没钱,只能卖东西了……”10个围观的人,至少有3个是同伙。
多年后,我居然又看到这位女士,在电视台某鉴宝类节目,世界真是小啊!奇怪吗?不奇怪,因为都是行里人,终有相见时。那女士已不做痛苦状,而是意气风发,侃侃而谈,大谈自己的藏品(还是一件瓷器)。结果,专家鉴定她的藏品为真。哈哈,有点儿意思啊!还是那出戏,主要演员没变,配角换了,重量级人物出场。以前骗小钱儿,现在骗大钱儿。可悲!
日期:2009-04-21 18:13:57
敦煌。
敦煌的历史。敦煌最早的文化遗存是四坝文化(距今3500-3800年,相当于夏商时代)。汉代,敦煌成为丝绸之路的必经枢纽。唐代初期,敦煌是国际商贸都市之一,各种文化、思想、宗教并存,是敦煌艺术的全盛时期。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混乱。公元786年,吐蕃占领敦煌,人民苦不堪言。公元1036年,西夏占领敦煌,社会较为安定。1226年,成吉思汗攻取敦煌地区,该地区是交通要道,有重要战略地位。明清两代,敦煌逐渐衰弱。
1865年至1932年,俄、英、德、瑞典、法、日、美各国曾到我国西北考察、探险66次,每次考察都盗掠不少文物。他们的考察有学术、政治、军事目的。
敦煌藏经洞,发现时间不好(1900年,乱世),发现人物不好(王道士,狡猾。他与斯坦因、伯希和也周旋了一番。但终究是狡诈之人,为了利益与钱财,出卖国宝),发现宝藏,遗憾!
敦煌藏经洞与殷墟甲骨、内阁档案大库、居延汉简并称为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
敦煌,甘肃省西北部,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
莫高窟,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上。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代都建有洞窟。有490多个洞窟,保存了大量古代壁画和彩塑。洞窟分上中下三层,最下层有一间16号洞窟,其北墙上的一间洞中石室,即是藏经洞。
藏经洞来历。最初是为洪辫(俗称,吴和尚,唐代僧人)坐禅修行的禅窟,后成为其影窟(纪念室),最后是敦煌僧人藏经的地方,即“藏经洞”。
藏经洞内文物是公元3世纪末至10世纪的。其门早已封堵,约在公元9至10世纪。1900年被王道士发现。
藏经洞封闭原因,多种假说,众说纷纭,有待日后解谜:
其一、避难说。
1、宋代初,避西夏之乱。公元1035年,宋仁宗景祐二年,西夏入侵敦煌,为避战乱,封闭藏经洞。
2、与伊斯兰教东进有关。公元971年至11世纪初,以新疆喀什为第二首都的哈拉汗王朝(信奉伊斯兰教,对佛教严厉镇压)挥师东进,引起敦煌佛教徒恐慌,便封闭藏经洞。
其二、废弃说。破损的经卷文书不许抛弃,另行收藏,故封闭在藏经洞。
其三、书库改造说。公元1000年左右,折页式经卷文书传到敦煌,故将使用不方便的卷轴式经卷文书及一些杂物封闭在藏经洞。
其四、佛教供养法物说。封洞之原因,是对这些佛教法物进行集中供养。
王道士(王圆箓),生于1850年,死于1931年,终年81岁,高寿。湖北麻城人。年少离家,流落四方。当过兵,后为道士,云游至敦煌莫高窟寺院。他四处化缘,逐渐与当地乡绅百姓熟悉。1900年,某日,他偶然发现藏经洞。藏经洞,不大,约19立方米。1906年,他与当地乡绅合作重修了莫高窟南区的“三层楼”,成了敦煌名人,以莫高窟主持自居。曾拥有一辆铁轱辘马车,为当时敦煌所仅有。他用老百姓捐的香火钱建了莫高窟道观“三清宫”。王道士从孤身一人,衣食无靠来到敦煌,到后来成为当地名人,最后成了疯老道。很有戏剧性。当王道士以莫高窟主持自居时,他忘了:功绩是用老百姓的香火钱(血汗钱)完成的。目前国内一些官员很像王道士,自以为国家的辉煌成就,是他的功劳,其实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是老百姓养了你们!是老百姓养了国家!
藏经洞内有大量经卷文书,堆积到屋顶。多为写本,少有雕版印刷品。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之一:唐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金刚经》在其中,还有绘画、织绣、铜像等。藏品极其丰富。首发,未引起重视。
王道士一心要修建道观太清宫,除了四处化缘,也卖了一些藏经洞藏品。
1902年,敦煌知县汪宗瀚把一些藏经洞文卷送给甘肃学政叶昌炽。叶昌炽精通古玩,察觉其文物价值。欲把藏品运至兰州保管,因运费无从筹措,由王道士就地封存保管。汪宗瀚乘机拿了一些文卷,送给了新疆、甘肃的官员。此时应更换他人保管,王道士外出闯荡多年,老江湖,左右逢源,蒙蔽了他人。
随着藏经洞藏品散出,渐为世人所知。
斯坦因,第一个来敦煌的外国人。1862年出生,英籍匈牙利人,犹太人,终身未婚。十岁在德国求学。精通匈牙利语、德语、法语、英语、希腊文、拉丁文、梵语和波斯语,却不懂汉语,但盗走很多中国文物。21岁获博士学位。25岁独闯印度和克什米尔地区。厉害,我25岁时还在徘徊于男女之欢,他亦然独闯世界了。他曾三次深入中亚探险(1900年5月-1901年7月,38-39岁。1906年4月-1908年11月,44-46岁。1913年-1916年,51-54岁。厉害,我38岁还在盘算于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琐事,他已走的很远,飞的很高。)其间他走过亚洲腹地最艰险的地方,穿过帕米尔喀喇昆仑冰雪覆盖的山谷,跋涉在风沙迷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有著书写作,详细记述其探险历程。他的著作,有中译本,可读。精通外语之人,最好读原著。国内称其为“英国大盗斯坦因”。
斯坦因,1907年到敦煌。他不太懂汉语,雇“蒋孝琬(中国人)”随行。蒋孝琬,湖南人,懂古玩。
斯坦因拜访敦煌县令汪宗翰,礼貌接待。其间,谈到藏经洞。这是他此行的目的。
国人在与老外交往中,往往轻信。老外也是有好有坏。坏老外,比国人有过之无不及。
斯坦因所著《西域考古记》,对王道士这样描述:“他看来是一个很奇怪的人,极其狡猾机警。他不知道所保管的是什么,他对于有关神同人的事充满了畏惧,因此一见面就知道这个人不易捉摸。要想急于接近那一大屋藏书是不容易的。我尽所有的金钱来引诱他,还不足以胜过他对于宗教的情感……”
很直白,斯坦因与王道士,二人是何人?一目了然。斯坦因给我们描述了王道士,也使我们了解了斯坦因。
斯坦因,老奸巨猾。
在现在国内,仍然有像斯坦因这样的老外游走于各行各业。
王道士,小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现在国内,仍然有像王道士这样的国人把持着各行各业。
无奈!
斯坦因对敦煌早有所闻,亲眼见到,仍惊诧不已,足见其珍贵。王道士给他看了藏经洞的手稿。他双眼放光,暗自窃喜。便在洞窟安营扎寨,等待时机,盗取宝藏。
知此知彼,百战不殆。斯坦因和蒋孝琬逐渐掌握王道士的喜好。王道士却对斯坦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王道士文化有限,不知晓宝藏的价值。他崇拜玄奘,一心要建道观太清宫。斯坦因投其所好,软硬兼施,连蒙带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