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古玩行的人和事》
第12节

作者: 竹林圣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明末,琉璃厂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书画买卖集散地。清代雍正时期,有规模的古玩买卖在琉璃厂开始了。清乾隆时,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以收藏为乐,古玩收藏巨火。丰厚的利润使得琉璃厂由早期地摊交易逐渐演化为坐店交易。从1860?年至1949年,在琉璃厂比较有名的古玩店就有上百家。从清末至民国时期,主要的书店有二酉堂、带草堂、宝田堂;字画店有荣宝斋、宝古斋、槐荫山房等;碑帖金石店有观复斋(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源于此)、庆云堂、萃文阁;文房四宝店有来薰阁、一得阁、复砚斋等;古玩店有韵古斋、萃珍斋、震云阁等。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此事件,在中国历上,是个转折点,同样在中国古玩史上,也是转折点。之前,皇家珍藏奇珍异宝,尚未流散于民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打破清朝闭关自守,撬开了皇家大门。鸦片战争爆发后,国力衰弱,琉璃厂也冷清了。起初,来琉璃厂买卖古玩的是一些达官贵人。自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来到琉璃厂,有计划的收集古玩。内外勾结,自此,古玩文物,奇珍异宝,流失国外,痛心不已!外国人纷纷在京津沪等地开设贸易商行,经营古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28年,国民政府南迁。而后,八年抗日战争,四年解放战争,共计十二年,兵荒马乱,乱世黄金,盛世珠宝,有人卖掉古玩,逃命去了,有人大肆盗墓,倒卖古玩,大量古玩流入市场,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琉璃厂最早发展起来的是古旧书业。清乾隆及其以后一段时间,江西书商在琉璃厂占绝对优势。到了晚清,江西书商逐渐衰落,河北书商迅速崛起。那时,古玩行里河北人不少。20世纪30年代古旧书业最兴盛时,琉璃厂的古旧书铺竟超过了二百家。
  日期:2010-06-08 11:16:17
  声遥堂。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大藏书家李文藻在著名的《琉璃厂书肆记》一文的记载:“未入厂东门,路北一铺曰声遥堂,皆残破不全之书,予从其中买数种。”“声遥堂”古旧书铺,开设于乾隆十年(1745年)。
  声遥堂的匾额是纪晓岚所书,这其中还有一段轶事。纪晓岚在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后,因其才华出众,非常受乾隆重用。后因“茶叶事件”,被发充军到乌鲁木齐。(茶叶事件:纪晓岚给犯法就要被查抄的亲属通风报信-以一个空信封, 里面装了一点茶叶,暗示要“查”,乾隆得知,大怒,将纪晓岚发配充军。)因其有才,两年后被召回京城。一日,纪晓岚来到声遥堂。掌柜不知他是纪晓岚,随其挑书。纪晓岚与掌柜闲聊道:“我这个买书人的钱不多,选了几部书,带的钱不够,我给你们写个欠条行吗?”掌柜说:“ 书您可以拿走,什么时候方便再把书钱带过来。”纪晓岚说:“不写欠条了,写几个字,给你们留个记号。给我张大纸和一支大笔。”纪晓岚大抓笔,一挥,“声遥堂”三个大字,他又用小号笔,用行楷落款:“纪晓岚”。掌柜大喜过旺,连忙作揖致谢:“不知纪夫子大驾光临,实在慢待了,请多包涵。”掌柜便制作了一块纪晓岚题写的新匾。择吉日敲锣打鼓放鞭炮,挂上了纪晓岚题写的匾额,轰动了琉璃厂。我猜想,纪晓岚给声遥堂题字的原因有二:其一,声遥堂的古旧书质量可以。其二,掌柜的为人不错。

  悬挂着纪晓岚题写的匾额的声遥堂的买卖兴盛了一段时间。声遥堂在琉璃厂厂存在了百余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到清同治时,卖给了江西书商周秋门。书铺虽有纪大学士的名匾,但新掌柜改了字号叫“文光楼书坊”,请同治翰林戴恩溥另写了牌匾。纪晓岚写的匾额弃之不用,而不知下落了。
  文光楼最终到1946年,才歇业。从声遥堂到文光楼,这家古旧书铺几易其主、两改其名,但经营了二百年!真正是百年老店。一个卖古旧书的,可以经营这么长时间,其中的道理很值得现代企业家研究与学习。初步探究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优秀的经营理念,这点从纪晓岚给其书写匾额的事情可见端倪,以小见大。其二,虽几易其主,但其经营理念始终保持不变。我们有些企业,换个领导,全变了,一切又从头开始,内耗太多。因此导致现代企业不要说上百年,就是能经营五到十年就不错了。其三,外部环境,或者说社会环境,此处不便细说。

  据胡金兆先生写的《百年琉璃厂》记载,琉璃厂有许多名人所题的匾额。清末朝野的文人学士曾评选出“八大名匾”。它们是:铁帽子王克勤郡王写的“ 德宝斋”(古玩店);乾隆时协办大学士阿克敦写的“清秘阁”(南纸店);乾隆进士、直隶总督、工诗善书的那彦成写的“博古斋”(古玩店);嘉庆进士、体仁阁大学士祁寯藻写的“懿文斋”(南纸店);道光进士、翰林院编修何绍基写的“富文堂”(古旧书店);咸丰状元、军机大臣翁同龢写的“茹古斋”(古玩店);道光进士、同治时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曾国藩写的“龙威阁”(古旧书店);乾隆大学士纪晓岚写的“声遥堂”。

  日期:2010-06-08 11:18:54
  来薰阁。
  来薰阁开设于清咸丰年间(1860年以前),掌柜姓陈,开始只卖古琴,字号“来薰阁琴室”。直到民国元年(1912年),由陈掌柜后人陈连彬经营,改卖古旧书,字号“来薰阁琴书处”,以不忘旧。
  陈连彬(1883-1947),字丽卿,河北南宫人。琉璃厂里经营古旧书、古玩的,河北人居多。来薰阁生意一般,陈连彬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在1925年把其侄陈杭请来帮助经营。
  陈杭,字济川,1902年出生。高个,头大,爽朗,嗓门大,爱说笑,外号“陈大头”。民国初年,他来京到隆福寺“文奎堂”古旧书铺学徒。当年隆福寺也有很多古旧书铺,文奎堂是其中之一。它的生意做得好,国内知名学者,甚至日本、朝鲜的学者常来文奎堂。学徒时代的陈济川在文奎堂得到了锻炼,为其日后独立经营来薰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5年,陈连彬请他经营来薰阁,那年他23岁。陈济川经营有方,其叔见其能干,让他当掌柜,自己养老去了。陈济川把文奎堂的经营理念和国内外的老顾客带到了来薰阁,又新结交了一些学者,有鲁迅、胡适、老舍等,还有一些日本学者。

  来薰阁购买了大量古籍善本。其中有一本明弘治年间刻本《西厢记》,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西厢记》完整刻本,堪称孤本,十分珍贵。此书现珍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来薰阁在陈济川经营下,逐渐成为当时琉璃厂一家最大的古旧书店。此外,还在上海开了分店。
   陈济川是个粗中有细之人。
  陈济川在1928到1930年期间,曾应日本学者邀请,四次东渡日本访问,展销并收购中国古籍。自此,来薰阁在海内外的名声大振。这在琉璃厂古旧书铺中是不多见的。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陈济川尽其所能帮助被日本人迫害的文化界朋友。郑振铎先生,遭到日本侵略者的通缉搜捕时,就躲藏在来薰阁上海分店的库房内很长一段时间。
  陈济川与北京大学已故著名教授魏建功的友谊更是深似海。1980年魏先生临终前,对子女说:“你们以后不能忘了来薰阁书店的朋友和陈杭一家,他们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们很大帮助。”
  陈济川的经营理念非常值得现在的企业家学习。要做企业家,先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今某些企业家,根本就不是人,是恶魔,早晚要遭报应。不是人的企业家不可能把企业经营成百年老店。
  解放后,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陈济川非常欢迎。他被任命为北京市中国书店副经理。到了1966年的“文丨革丨”,他被认定为“混进领导班子中的阶级异己分子。”1968年含冤而死,享年才66岁。
  唉,自此证明,那时候,离开的,在国外,混得都不错,至少性命还在。
  日期:2010-06-08 11:20:28
  荣宝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