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萧勋臣年事已高,论古斋交由其弟萧云章继续经营。萧云章自幼好学,修养颇深,曾深入江南各地收购明清名人字画,包括明朝的沈周(1427-1509 年,终年82岁。明代画家,江苏苏州人。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他学识渊博,富于收藏,交游甚广,极受众望,平和近人,要书求画者“屦满户外”,他人求画,从不拒绝。甚至有人作他的赝品,求为题款,他也欣然应允。沈周的书画流传很广,真伪混杂。文征明称他为飘然世外的“神仙中人”。 沈周的代表作品现在多藏于大博物馆)、文征明(1470-1559年,终年89岁,明代画家,江苏苏州人。明嘉靖二年(1523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征明心中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内三次提出辞呈才获批准,五十七岁辞归出京,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他临终前,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为他人写墓志,自己也驾鹤西游,天意!),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唐寅(1470-1524年,终年54岁,字伯虎,人称“唐伯虎”。 有关史学专家研究,唐伯虎是才子,却并不风流。家境只是小康。唐寅娶的并非秋香(秋香根本不是华府的俏婢女,而是南京一名颇有名气的青楼妓女),并无所谓 “点秋香”之事。根据考证,唐寅一生共有三位妻子,19岁时娶徐氏,但在他大约24岁的时候其妻病逝。最后娶了沈氏,或名九娘,一传十、十传百,误传变成唐伯虎娶了九个妻妾。1509年,唐伯虎在苏州城北建筑桃花坞,开始出炉大量优质作品。人物画多描写古今仕女生活和历史故事。他的画作中有一印刻“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此名遂为后世流传,称之为“风流才子”、“风流画家”)、仇英(约1509-1551年,终年42岁,江苏苏州人。仇英早年当过油漆匠,并为人彩绘栋宇,后为文征明所称誉而知名于时,后卖画为生。仇英临摹宋朝人的画作,几乎可以乱真。仇英作品流传不多,现传仇英作品,多为后世之仿品),以上四人被称为江南四大才子,清朝“四王”( 清朝四位山水画家,王时敏(1642年—1715年)、王翚(1632年—1717年)、王鉴(1598年—1677年)和王原祁(1642年—1715 年),刻意摹古是“四王”山水画的通病)。、“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清代乾隆年间活跃在江苏扬州画坛的革新派画家总称,即“扬州画派”。人数和姓名说法不一。一般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八人。其实不止8人,且人名也不固定。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他们愤世嫉俗,不向权贵献媚,了解民间疾苦。重视思想、人品、学问、才情对绘画创作的影响。他们的文学及书法修养都很高。画题以花卉为主,也画山水、人物,在于继承宋、元以来,等写意的传统,摆脱了画坛上保守派格遵清规戒律的影响,高度发挥了即景写生,即景抒情的创造意志。他们又都擅长书法、文学、印章。因之形成诗、书、画综合艺术的整体,人称“三绝”,为绘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和当时的所谓“正统”画风迥然不同)的各种佳作。
萧勋臣在1921年病逝,三年后的1924年,萧云章也随之而去。论古斋有能力有眼力的掌柜的没有了,接任的是萧云章之子萧少云,只能靠吃货底又维持了18年。论古斋存在了80年。论古斋的关张我想到了企业的长期发展问题?
日期:2010-06-08 23:57:18
散氏盘(青铜器),西周晚期铸造。乾隆初出土于陕西凤翔,卖到琉璃厂某古玩铺,掌柜姓王。此铜盘口径54.6厘米,高度20.6厘米,重量21.312公斤,有2个耳朵,圈足(指器物底部承制一个圆形圈来托器身),足部有饕餮纹,腹部有夔龙纹。盘内所铸的铭文为金文草篆,共19行,每行19个字,其中有4个字被锈蚀看不清,实存357字。铭文记载大意为矢国侵略散国的田邑,后来议和,矢国割田地赔偿散国。和议时,矢国派15名官员前进行土地的交割事务,散国则由10名官员来接收,双方一同订立协约,在西周厉王所派之人的监督之下,两国正式成立交田的正式契约,而两国之田界契约内容便铸刻铭文于盘内,成为宗邦重器。西周厉王时期有2个小国,散国和夨国。散国约位于陕西凤翔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
古玩铺王掌柜把散失盘卖给了翰林院的编修江某,价格上万两纹银。江某秘藏此盘于扬州,有四十余年。他只拓出此盘的铭文,在琉璃厂卖,拓本极少,价格昂贵。他曾请人仿制过散失盘2件,苏州造,1件卖给了外国人,1件在国内。
真东西经多人收藏之后,由湖南巡抚阿林保收藏。1810年,嘉庆皇帝五十大寿,阿林保把它作为寿礼献给皇帝,为此皇帝任命他为两江总督。此盘经大学士阮伯元考证,定名为散失盘,入内府库房。宣统年间,内务府不知散失盘在哪里存放,就谎报此盘在圆明园被烧,多年不见踪迹。
1924年,溥仪出宫前,内务府核查养心殿陈设时发现此盘,但认为是仿品。1924年,溥仪出宫后,时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的马衡,在清查故宫物品的时候再次发现了散氏盘,后来在古籍中找到此盘拓片,经比较鉴别考证,确定该盘是散氏盘原件,烧毁一说纯属传闻。
1933年随文物南迁离开故宫,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日期:2010-06-08 23:58:28
毛公鼎,是周宣王年间所铸造的一个鼎,上刻有500个铭文,为当今出土的铭文青铜器中,文字最多的一个,距今2800余年。毛公鼎与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为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三宝。
毛公鼎上面的铭文是一篇册命书,毛公鼎上的铭文提到周宣王在位初期,想要振兴朝政,遂命毛公处理国家大小事务,又命毛公一族担任禁卫军,保卫王家,并赐酒食、舆服、兵器。毛公感念周王,于是铸鼎纪事,由子孙永宝永享。毛公鼎大口圆腹,口沿上有两只大耳,腹下三只兽蹄形足。
毛公鼎于清道光年间在陕西岐山周原出土,据考证是清道光年间(1851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有古董商人闻名而来,以白银300两购得,但运鼎之际,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买卖没有做成。古董商以重金行贿知县,董治官被逮下狱,以私藏国宝治罪。此鼎最后运到县府,被古董商人悄悄运走。
后此鼎辗转落入西安古董商苏亿年之手。咸丰二年(1852年),经北京德宝斋刘振卿和博古斋祝锡之过目,介绍给北京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陈介祺从苏亿年之手购得,价格1000两,此鼎收藏在他山东老家潍县,鲜为人知。陈介祺病故后,1912年其后人卖出此鼎,归两江总督端方所有,端方被派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被革命军所杀。端方之后人因家道中落,将毛公鼎典押给天津俄国人开办的华俄道盛银行。英国记者辛浦森出美金5万元向端家购买,端家嫌钱太少,不肯割爱。当时有爱国人士极力呼吁保护国宝,毛公鼎辗转至当时担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大收藏家、后来国学馆馆长叶恭绰手中,存入大陆银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叶恭绰避走香港,毛公鼎未能带走,藏在了上海的寓所里。由于叶恭绰是用假名买走得毛公鼎,让日本人无法查知它得下落。叶恭绰嘱咐其侄叶公超:“美国人和日本人两次出高价购买毛公鼎,我都没有答应。现在我把毛公鼎托付给你,不得变卖,不得典质,更不能让它出国。有朝一日,可以献给国家”。毛公鼎几经易手,甚至差点被日本军方夺走,所幸叶公超拼死保护,死不承认知道宝鼎下落。叶恭绰为救侄子,制造了一只假鼎上交日军。叶公超被释放后,于1941年夏密携毛公鼎逃往香港。不久,香港被日军攻占,叶家托德国友人将毛公鼎辗转返回上海。后来因生活困顿,将毛公鼎典押给银行,由巨商陈永仁出资赎出,毛公鼎才不至于流浪他乡。1946年陈永仁将毛公鼎捐献给政府,来年由上海运至南京,收藏于中央博物馆(今南京博物院)。
1948年,大量故宫珍贵文物随国民政府至台湾,毛公鼎亦在其中。现在毛公鼎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并不是一个巨大的青铜器,只有53.8公分高,口径47.9公分,重34.7公斤,与其它殷商时期所挖掘到的巨大青铜器可说是天差地远,然而,毛公鼎上刻的铭文却是当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铭文青铜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是西周青铜器之最,相当具有研究价值。
日期:2010-06-09 00:01:15
虢季子白盘在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后被时任陕西眉县县令徐燮占有,他离任后带回常州。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后,虢季子白盘又落到护王陈坤书(外号,陈斜眼)手里。清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时任直隶总督的刘铭传(是李鸿章的淮军将领,当过台湾巡抚。李鸿章收藏古玩,对其部下有影响。)在常州与太平天国交战,攻陷常州,杀了太平军守军陈坤书。他住进了陈坤书的府邸,发现此盘作为马槽使用。他从盘底的铭文认定这是一件稀世之宝,就悄悄送回老家安徽肥西县刘老圩村,并附信嘱咐家人仔细珍藏,不要声张。
同治十年(1872年),刘铭传卸甲归田,修了一所亭子放置铜盘,并命名为“盘亭”,并把自己对虢季子白盘的研究记录成书《盘亭小录》。刘家后人为保住虢季子白盘不在乱世中散失,抗日战争期间,在举家逃亡之前,将虢季子白盘埋在的后院,坑深3米,上栽有一棵槐树。
1949年,刘肃曾(刘铭传第四代孙)主动把虢季子白盘上缴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1950年2月28日文化部表彰了刘肃曾,颁发了褒奖状,并有意安排他到北京工作,但刘没有接受。还是在老家好,京城里面是非多。
虢季子白盘铭文共111个字,记述了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虢季子白在洛河北岸大胜猃狁(匈奴的先祖),杀死五百名敌人,活捉五十名俘虏,宣王举行隆重的庆典表彰他的功绩,赏赐了马匹、斧钺、彤弓、彤矢。虢季子白特制造此盘来纪念这件事情。这段铭文,见证了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确实起到了“以藩屏周”的重要作用。
大盂鼎,国家一级文物,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岐山是古代周朝的发源地。大盂鼎铸造于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1003年),鼎高102厘米,重153.5公斤,腹内侧铸有19行铭文,分2段,共291字。铭文的内容是有关一个名叫盂的贵族为颂扬周康王的赏赐、训告和伟绩,铸鼎以铭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