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古玩行的人和事》
第15节

作者: 竹林圣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时的岐山首富宋金鉴把铜鼎买下,因为器形巨大,十分引人瞩目,鼎很快被岐山县令周庚盛占有,他把鼎转卖到北京的古董商人。宋金鉴在考中翰林后出价3000两白银又购得了宝鼎,在他去世后,后代以700两白银卖给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后袁将其送予左宗棠,左又送予了恩人潘祖荫(1830-1890,苏州吴县人)。还有另一种说法,盂鼎被陕西古玩商卖给了北京德宝斋古玩店,德宝斋又卖给了潘祖荫。

  潘祖荫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与翁同龢并称,他还收藏着大克鼎。他弄清了鼎的铭文,并为之定名为“大盂鼎”。潘祖荫逝世后,鼎由其弟潘祖年收藏。潘祖年携大盂鼎回到苏州老家,一直对大盂鼎垂涎三尺的两江总督端方不断派人纠缠,直到辛亥革命爆发,端方被派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而丧命。潘祖年死后,潘家成年男子也都相继去世,潘家的珍贵收藏由孙媳妇潘达于掌管看护。抗日战争开始后,为了不让宝鼎落入日军之手,潘家将大鼎和其他古玩埋于大宅后院的中央大厅中,之后举家迁往上海。日军占领苏州后,在潘家多次搜查,但一直未能找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潘家经过商议,潘达于上书华东文化部希望由国家收藏大盂鼎。1951年7月26日,上海文管会从苏州南石子街的潘宅挖出大盂鼎和大克鼎。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时,大盂鼎和大克鼎与公众见面。后大盂鼎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大克鼎,中国西周晚期著名青铜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该鼎与大盂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并称为“海内青铜器三宝”。
  大克鼎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的一处窖藏,窖藏中有1200多件青铜器,一同出土还有一套七件小克鼎、一套六枚编钟(克钟),另有盨二件、镈一件。该鼎出土后被天津金石收藏家柯劭忞购得,后转送予潘祖荫。
  潘死后,其家将大克鼎连同其他宝物如大盂鼎等南迁苏州。其后,潘家先后拒绝了端方、国民政府和日军的索取,设法将大克鼎等保存在苏州家中。
  1951年,潘氏后裔潘达于女士将包括大克鼎、大盂鼎在内的400余件文物全部捐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克鼎此后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至今。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鼎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证。
  该鼎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相接处有突出的棱脊,凡六出;腹部饰一条两方连续的大窃曲纹(即波曲纹),环绕全器一周。鼎足上部另饰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组。鼎耳饰有相对的龙纹。

  鼎腹内壁上有金文铭文28行,基本上每行10字,仅一行11字,另有合文2字,重文7字,共计290字。根据铭文记载,该鼎由一位名为“克”的西周贵族铸造于周孝王时。 铭文内容分为两段:首段记载了克对其祖父师华父的赞誉,因其功绩,周王任命其孙克担任膳夫,负责出传王命;次段记载了周天子对克官职的册命和赏赐,克接受 任命和赏赐,于是铸造此鼎歌颂周天子的美德,同时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该鼎铭文笔画圆润,布局完整,代表着金文文字发展的新阶段。

  三代(夏商周)青铜器,自古有仿。三代时的铜是铜锡合金,泛青灰色,所以称青铜器。三代青铜器,选料极精,精工细作,细腻滋润,后人很难仿得完全相似。自唐宋以来,仿三代青铜器,有官仿(皇帝命人仿制)和野铸(民间仿制)之分。唐代,在江苏句容县设官场,专仿三代青铜器。一般唐代官仿有监官花押。后来,有人把花押磨平,冒充三代青铜器,但铜质不同。宋徽宗赵佶,精通书画、金石。著录《宣和博古国》图录,收录宋代出土的青铜器,分为20类,共计839件。并将图录中所有青铜器仿铸。野铸的三代青铜器比较难鉴别。比较有名的野铸有:宋代的“吉州铸”,元代的“杭州姜娘子铸”,“平江路王吉铸”,乾隆以后有苏州造、潍坊造、西安造、北京造。卢吴公司卖到国外的青铜器,既有国宝,也有野铸。

  日期:2010-06-09 00:03:10
  岳彬卖“比目人(西域地区的一种人)骑骆驼”唐三彩。他花500大洋买了,请人(李德祥)做了2件仿品(200大洋),仿品一件卖给了日本山中商会的高田(成交价2500大洋),另一件卖给了美国古玩商罗伯森(成交价3000大洋),真品岳彬自己留下了。岳彬卖假货,有时这样操作:手里有了东西,对外放话,同时仿制,真的名儿出去了,假的也做好了。有人来看货,老行家就给看真的,外国人和假行家(似懂非懂之人)就给看假的。

  日期:2010-06-09 00:21:46
  文物是指:古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二字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礼乐、典章制度的统称。到了唐代,文物的含义才与现在的文物含义接近。文物在宋代被称为“古器物”、“古物”、“骨董”,在明清称为“古董”、“骨董”,骨董是何意思?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书中解释:“骨,即过去留存下来最好的东西,如肉腐烂而骨头还在。董,即明白清楚。骨董即懂得古人留下的精华。”到了清代乾隆时,被称为“古玩”,即古代文玩。

  古代的厚葬习俗使大量古玩保存下来。开始是多数古玩被献给了皇帝,皇帝供奉在寺庙中。宋代以后,从古墓中出土的古玩数量增加,民间收藏也逐渐兴起。
  古玩收藏,由来已久。在商代,商纣王建鹿台,存放大量珍宝。西周时,天府和祖庙也保存珍宝。汉代政府的收藏品非常丰富,有绘画、青铜器等。唐宋两代,朝廷专门建有收藏珍宝的地方,大臣们想尽一切办法为皇帝淘宝。唐太宗李世民收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宋代宫廷收藏绘画、青铜器、玉器等达上万件以上。明清两代,藏品更加丰富。清代内府,仅青铜器就高达4000件之多。

  在古代,不仅皇室收藏古玩,民间收藏者也很多。宋代的著名画家李公麟收藏青铜器、米芾已收书法最多(包括褚遂良临《兰亭序》)、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痴迷收藏古玩一生。明清两代,收藏家更是数不胜数。
  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对古玩有著书立说。孔子对古玩就有高深的造诣,他认为玉器是美器。古人著作中记录的一些古玩,现在已不多见,或以损毁、或以散落各处。
  古代珍宝。
  和氏璧。在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琢玉高手,在荆山得一璞玉(未经琢磨之玉)。卞和献给楚厉王,厉王不认,并以欺君之罪剁其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献宝,仍不认,卞和又被剁其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荆山痛哭三日。文王得知,派人询问,卞和说:“我不是哭被剁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作石头,忠贞之人被当作欺君之徒,无罪却受刑辱。”文王派人剖开璞玉,是稀世宝玉,命为“和氏璧”,尊为楚国的国宝。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和氏璧给了赵国?。秦国欲用15座城市来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赵国使节蔺相如出使秦国。但蔺相如怀疑其中有诈,私下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秦国未得逞。但若干年后,赵国迫于秦国的强大,还是把和氏璧送给了秦国。秦王把和氏璧做成了御玺。和氏璧御玺后经刘邦、孙坚、袁术、萧太后之手,在唐太宗四年御玺归唐朝。在五代时,天下大乱,御玺丢失。

  夏代九鼎。
  古代青铜器。
  青铜器盛行于夏商周及春秋时期,西周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器的衰落期。战国以后,随着铁器的广泛应用,青铜器逐渐淡出。秦汉以后,除铜镜外,很少制作青铜器了。秦汉后,虽不制作青铜器,但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并有著书立说。
  古代青铜器的损毁有2种情况,人为损毁和自然灾害损毁。
  人为损毁大致有4种情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