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古玩行的人和事》
第17节

作者: 竹林圣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6-09 15:05:51
  一则新闻:一张雕了多条青龙的宫廷龙床,究竟要卖多少钱?这难倒了众多古玩行家,而主人却给出了5亿元的价格。据说是太监从皇宫里偷运出来后,由爱新觉罗的后裔收藏,后卖给一老板,引起收藏界轰动。有好事者问:“如此大件家具,太监如何从皇宫偷运?”皇上都不知道,你我更不可知。是真是假,不得而知。
  某古玩城展出的这张龙床引起收藏界的轰动,这是不是天价?北京、香港的古玩专家来考证,众人皆来“见世面”。各方品鉴之后,答案是“国宝级藏品,无价”。众位专家的鉴定结果有待探讨。收藏此床的主人却是有些背景。
  这张龙床的主人,是某省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他还办有两家工厂,据说除了工厂流动资金外,所有的钱都花在古玩上了。

  龙床的主人介绍说:“我走遍了故宫及国内古玩市场,从来没找到第二张是用此种木料制成的龙床。而按照行业1:3的用料手法,这张一吨重的龙床,得用3吨的木料制成,这么大的用料,又敢雕上大量青龙,除了皇宫,谁也不敢用。,几年来,不少专家细看了木头的包桨后,一致认可是一百多年前制成的,而木料是来自印尼的,至少是几千年才能长成的。”真能忽悠,我把照片发给行家看了,行家说:“大新活!”哦?我们接着听故事。

  龙床究竟值多少钱?主人说,“肯定是无价之宝,有专家还让我出价20亿,我不缺钱,目前我也不会卖,要卖就五个亿,外国人不卖”。哈哈,没人买,自己留着吧!
  再让我们听听他是如何叙述龙床的来历:“那是某年的春天,他通过收藏界的朋友得知了有个皇室家庭的后裔家里有祖传的龙床。经过多次讨价还价,最后才用价值2000万元的十几个瓷器,买下了这张龙床。”请注意,这里有四点疑问:其一、皇室后裔的身份如何确定?其二、古玩买卖,一般不物物交换。卖家卖古玩,肯定是要变成现金,而不是用一件东西再去换其它东西。有悖常理。其三、据我所知,价值在2000万元的瓷器,在全世界范围内并不多,他怎么会有十几个?他是从何处购买?可否具体公开?其四、按他所说,他是用价值2000万元的十几个瓷器换来的,那么他的购买价格是2亿多元。他,如此有经济实力,为何不去买那个拍卖成交价2亿多元的元青花“鬼谷下山”?以上四点疑问,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

  再听听这位龙床主人的古玩收藏史:在收藏界,他以收藏唐代五大宫窑瓷器著名,他手里拥有了几乎绝迹的唐青花、唐柴窑瓷器。听着够唬人啊!
  “拥有古玩,那是一种缘份”,他说:“从他爷爷那一代就涉及古玩,从小他就耳儒目染了这个行当,算是遗传基因。当时没什么钱,喜欢上什么宝贝,要么把家当变卖,要么四处借钱。爱古玩,就像吸丨毒丨,它会让你越陷越深,一有钱就想着进货。以前都在全国各地古玩市场跑,挣的钱全买古玩了……”看来他是古玩世家,也是古玩“行家”,为何还犯如此低级错误?看来其中定有原因。

  他说:“收藏家也应有爱国心肠,外国人出价再贵也不能卖,我收藏的古玩,将来还想捐赠一些给国家……”古玩文物的捐赠基本是种情况:其一、捐赠者没有任何私心,保护文物,真心捐赠。其二、捐赠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其三、捐赠者有一些假的古玩,美其名曰,捐赠几件,获取捐赠证书,以此作为真货的证据,其它假货就可冒充真货,好卖钱。有关古玩文物捐赠,本书后面还有更多故事。在中国,真心而无私的进行慈善捐赠的,多为普通百姓。富人的捐赠多有很强的目的性,他们捐赠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

  做局贩假者,多讲故事。做小局者讲小故事,做大局者讲大故事。买古玩,听故事,全当一乐,不可轻信,更不能被故事所迷惑。更有甚者,卖家出售真东西也讲故事,其目的是提高古玩的身价,想多卖几个钱。所以买古玩,要首先看东西真假,如果东西对,还要看价格是否合理。
  日期:2010-06-12 07:28:30
  一则新闻:
  新疆农民邂逅“国宝” 元代青花凤首扁壶
  3月20日至6月21日,首都博物馆举办“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一件由伊犁州博物馆送展的元代青花凤首扁壶引起了国内瓷器研究专家的注意,它与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出土于北京西城区的元代青花凤首扁壶交相辉映,鸾凤和鸣。 这件元代青花瓷器,正是约11年前,霍城县芦草沟镇西宁庄村回族残疾农民马忠从自家农田挖出后上交当地文物部门的。

  如今,马忠携妻远离家乡在克拉玛依市打工。他并不知道,那件他在约11年前挖出的瓷器,正在北京参展。
  马忠家里收藏着荣誉证书和证明
  在互联网上得知,正在北京举办的“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上,有一件伊犁州博物馆送展的元代青花凤首扁壶,正是霍城县芦草沟镇西宁庄村农民马忠挖出后上交的珍贵文物后,记者于5月8日赶赴西宁庄村了解情况。
  当天下午,到达西宁庄村后,记者才被西宁庄村村委会主任马德告知:马忠不在家,携妻到克拉玛依市打工去了。
  记者还是来到了马忠家,这是一个由几间土房围成的农家小院,和周围邻居的房子相比,看得出马忠的家境并不好。

  马忠22岁的大女儿马玉芳在家。她说:“我当时很小,才上小学,对挖出文物的事记得不太清楚了。”随后,她从里屋翻出一本荣誉证书和一张证明。
  荣誉证书上写有“为表彰马忠同志爱护文物,主动上交出土文物的行动,特发此证,以资鼓励”等字样,落款为伊犁州文物管理所,并盖有公章,落款日期为 1999年6月18日,该日期与伊犁州文物管理所拿走青花瓷的证明上的日期相同。
  就在这时,马忠的母亲从外面回来了,她对约11年前的事情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像茶壶的白颜色带蓝花的东西,儿子从个人地里挖出来的。”老人用手比划着说,“听说是个值钱货,来了好多买主。村里村外看稀罕的人来了不少。”
  “因为这个东西,家里的正常生活都被打乱了。村里的人都说我儿子太老实了,不应该交给公家,应该卖掉。”老人说,“但那是国家文物,卖是违法的,可放在家里又招贼,提心吊胆地过了几个月,最后儿子给文物部门打电话把它拿走了,家里才算安稳了。”

  当年马忠挖出元代青花瓷时,马德也在现场。马德说:“一个老实人,家里难行(困难)得很,当时要是偷偷卖掉,他家里也不至于现在这么难行。”
  挖掘现场6个土包如今只剩两个
  在马德的引领下,记者当天又来到马忠当年挖出元代青花瓷的农田。顺着马德所指方向大老远望去,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
  马德说,那里曾经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圆形土包,是村里农田6个土包中最大的一个,占去了马忠和他哥哥马军两兄弟3亩多地,最初土包高有5米多。后来,村民们不断从这里取土,土包就越来越小。
  马德回忆,1998年8月,村里一个叫二沙的木匠盖房子,左邻右舍都去帮忙,他和马忠等十来人帮忙从马忠地里的土包拉土。谁也没有注意到,马忠用铁锹挖出了一个瓷器,看上面的图案,确实很漂亮。
  “后来听说马忠挖出了值钱的古董,村里一些人又到现场去挖,结果啥也没有挖到。”马德说,一直到那个土包完全被夷为平地,再也没有发现任何文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