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战争。其二、铸铜钱。其三、销毁重铸,河北正定隆兴寺内大铜佛就是毁掉古代青铜器而铸。其四、朝代更替,故意销毁。
古代书画。
据史书记载,炎黄五帝已有书画,只是未曾流传至今。
目前所见最早书法是商周的甲骨文等。最早的绘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帛画和漆画。
汉代书画家很多,但其作品未存世。
魏晋南北朝是书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王羲之、陆机等一批书法大师,但流传于世的作品基本是拓本。魏晋时期画家也众多,有顾恺之、曹不兴等,但其作品多已散失,只有后人的摹本流传。比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是隋朝之人所摹。
古代书画主要劫难。
汉代收藏有大量书画,但东汉末年董卓叛乱,大批书画被叛军抢夺,下落不明。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画的收藏量大幅增加,仅王羲之父子的书法作品就有七百余卷。但在公元554年,由于朝代更替,有24万卷书画典籍被焚毁,其中包括王羲之父子的真迹,是中国书画史上最大一次书画被毁事件。古代有些收藏家死后多数随葬其最心爱之藏品,但有些收藏家则焚毁其书画藏品,实在可惜。
唐太宗李世民毕生喜欢收藏书画,收有王羲之不少真迹。但后因战乱,损毁、散失很多。
宋徽宗时,宫廷的书画收藏达到万卷。但在公元1126年,金兵攻入汴梁(开封),宋代宫廷所藏书画,或被金兵劫掠,或流落民间。
明代皇帝多数不重视书画收藏,古代书画多流散于民间。
清代皇帝喜欢书画,许多私人藏品陆续收归内府,书画高度集中在内府保存。在清朝末期,宫廷藏品逐渐散失海内外。
古代陵墓。
古代帝王将相自古厚葬,比如商代妇好墓中出土各类随葬品有1928件,包括468件青铜器、755件玉器等。
因有厚葬,才有盗墓。盗墓,春秋战国时期已有。
秦始皇陵寝。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动用70余万人,历时30年,修建陵寝,宫中珍宝全部随葬墓中。皇陵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内城长2000多米,外城长6000多米,地上有豪华建筑,地下有地宫。皇陵原高120米,现高70余米。据记载,秦始皇陵的被破坏,主要在秦朝末期的战乱。秦始皇死后4年,项羽放火烧了秦陵的地面建筑。在唐代,黄巢农民起义军也对秦陵进行过盗掘。但从目前考古勘察来看,秦陵地宫并未遭到破坏。原因?,地宫内有大量水银,水印剧毒,阻隔了盗墓者的脚步。
西汉开始,有大规模盗墓。西汉各帝王陵寝,没一座完整的,均被盗掘。西汉末年,王莽当政,借口汉哀帝祖母和母亲的陵寝不合制度,挖开陵寝,随葬品则据为己有。东汉末年,董卓派吕布等人盗掘汉代帝陵,盗取珍宝。
魏晋南北朝时,盗墓者已掌握了探测古墓的技术。三国时的曹操进行了有组织的盗墓活动。他还设置了“发丘中郎将”等官职,专门负责盗墓。他还亲自带人,盗掘了梁孝王的陵寝。由于曹操盗过他人之墓,怕死后被人盗墓,所以他死后,故意设置了72个陵寝,以此迷惑盗墓者,使其不知哪个为真墓。总之,在魏晋南北朝时,盗墓成风,各色人等齐上阵。
北宋皇陵在河南巩县,位于洛阳与开封之间,是兵家必争之地。历经战乱,常被盗掘。
总之,社会越乱,盗墓越猖獗。
古代典籍,记录历史,记录文明。
远古时代,已有象形的文字符号。
商代有甲骨文,记录了政治、战争、农业、祭祀等各方面内容。金文是指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流行于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在商代后期,出现了简策。简策是把写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用皮条或丝绳连接成册。
春秋末期,有了帛书。帛书是在帛等丝织品上写字,再修订成册。帛书价格相比简策昂贵,隋唐以后逐渐淡出。
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以纸为书,流传至今。
商王朝对甲骨文非常重视,有专人管理。在周代,有“盟府”,是最早的国家图书馆,老子曾当过馆长。老子当年,博览群书,读了许多目前早已失传的古书,其《道德经》也许是读书笔记,有感而发。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名家辈出。有老子、墨子、庄子等哲学著作,屈原的文学著作,孙武、孙膑的军事著作,《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著作,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可谓经典之作众多。
汉代以后,历朝历代都很重视书籍的收集与整理。但朝代更替,继任者出于个人好恶,常销毁一些书籍,实为可惜。
古代典籍的禁毁。
秦始皇焚书坑儒。商鞅变法时,大批儒家书籍被焚毁。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公元前223年,秦始皇焚毁了诸子百家的书籍,第二年又将敢于议论朝政的儒生活埋,史称“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使秦朝以前的多数书籍失传。
从汉代到元朝,皇帝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不断禁毁书籍。
明清时期,禁书达到最高丨潮丨,大兴文字狱。乾隆时期,以编纂《四库全书》为名,广征图书,趁机对其不满意的书籍销毁,是对古代书籍的一次浩劫。《四库全书》未刊印,以抄本形式保存,共有7份,分别保存。
《竹书纪年》,记录从黄帝时代起,到魏襄王20年(公元前299年)的古代编年体史书。是战国时期魏国襄王的随葬品,在西晋时被盗墓者发现。西晋学者历时20余年,整理竹书,有10余万字。流传到宋代便散失了。
《永乐大典》,是我国乃至世界的最大一部百科全书。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开始,由解缙等人编纂。全书22887卷,约3.8亿字,收录上至先秦,下至明朝的经史子集、戏剧等书籍达8000余种。此书保存了大量已失传的古籍,是一部非常珍贵的文献。开始只抄录了原本一部,存在文楼。后在明嘉靖至明隆庆年间,再抄了正副二本,共计3本。后来原本、正本被毁?。副本也逐渐散失,到了清代光绪年间,不足半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未被焚毁的又多数被劫掠到国外,国内仅存少数。其后,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发行,仅为原书的3%。
《西域图记》,隋代裴矩的著作。记录了西域各国风土人情、山川地貌、政治经济情况等,并有西域各国地图。已失传。
《明实录》,明代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的史实。全书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明实录》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今海内外留下的各种传抄本约有十余部﹐但没有一部是完整的,已有两种影印本问世。
朱睦楔万卷堂藏书。朱睦楔是朱元璋的第七世孙,明代著名藏书家。共收藏书籍达4万余卷。可惜在明末黄河水淹开封时,他的全部藏书被洪水损毁。
大内档案。是明清数百年各朝的公文档案,曾存放在故宫午门右侧东华门内的内阁大库,史称“大内档案”。1909年至1918年大内档案被进行了多次整理,把其认为值得保管的放在端午楼上,其它的准备舍弃(在1921年,准备舍弃的档案以4000大洋卖给了纸店,纸店把大部分档案化浆重新做纸,小部分流散民间。)。学者罗振玉曾花费12000大洋买了部分档案,并将其整理出版《史料丛刊初编》,共10册。解放后,大内档案归中央档案馆保存,但已损失近万公斤。
天一阁藏书。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40年(公元1561年),为范钦(进士,曾做兵部侍郎)创建 。共藏书7万余卷。其后500年间,屡遭盗窃与流散,到了1940年,仅存1万卷。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