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
第29节

作者: 李幺傻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曾经多次去了广州市黄埔岛,走进了黄埔军校,我实在想不明白,就是那么一所初中规模的学校,居然成批量地生产出改变中国命运的将军们。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们,有一多半出自这所学校;国民党的几乎所有高级将领们,都出自这所学校。这种奇观,恐怕在世界上也是空前绝后的。
  常德保卫战中,柴意新率领169团坚守东门,而他们的对手则是116师团的109联队和其他鬼子。109联队遇到柴意新,又要倒霉了。
  109联队联队长布上照一被国军一发炮弹炸死后,铃木立继任。109联队久攻东门不下,就派坦克出击,国军没有平射炮,就只能用集束手榴弹塞进坦克履带里轰炸,没有了履带,坦克就变成了一堆废铁。铃木立恼怒异常,让日军排着整齐的队伍,发起集团冲锋,企图用他们迎着枪林弹雨的二球精神,摧垮国军的战斗意志。
  这种二球战法,我也听卢庆义说过。卢庆义是参加过衡阳保卫战的老兵。他说,日军久攻不下,异常焦躁,就脱掉衣服,只用裹裆布裹着那个玩意,端着刺刀喊着号子向前冲。我问,这样不是给国军做了靶子吗?卢庆义说,前面的鬼子倒下了,后面的鬼子踩着尸体继续向前冲,就是要让国军害怕,放弃阵地。
  我还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太平洋战场上,美军攻占了日军的阵地,日军想要夺回,却夺不回来。于是,几十名日军就拿着战刀走到美军的阵地前面,在距离美军仅仅几十米的地方,集体自杀。就在美军惊愕不已的时候,日军发起了冲锋。
  太平洋战场上的这场战役我不知道最后的结果,但是日军这种二球打法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日军在国军顽强的阻击面前,真的是黔驴技穷,穿着裤衩打冲锋,这不是找死吗?
  109联队联队长铃木立当时肯定是脑子进水了,他带着裤衩军走向169团的阵地,而且还走在最前面。柴意新命令射击,国军一名神枪手一枪过去,铃木立就爬在地上不动了。铃木立死亡了,一项崭新的记录辉煌地诞生了,他是日军在位时间最短的联队长。
  每一任109联队联队长都有一个光荣的记录,布上照一是死得最窝囊的联队长,铃木立是死得最愚蠢的联队长。可能谁当了109联队联队长,谁的脑子都会进水。
  这几天,西门和北门也在激战。西门最危急的时候,余程万没有援兵可派,就派伙夫、勤杂兵去支援,这些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子弟兵拿着大刀狂砍,将已经冲进了西门的鬼子又压了回去。
  这时候,躲藏在天主教堂里的数百难民也出来了,他们把舍不得吃的粮食捐献给子弟兵,抬着担架奔赴在前线。常德城里,所有人都参加到了这场震惊中外的抗战中。
  就连伙夫、难民都上了战场,战争惨烈到了何种程度,可见一斑。

  11月28日,日军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狂轰滥炸,还是无法攻占常德,就开展心理战,用飞机给常德城散发劝降传单。吴荣凯说,当时战士们捡到传单连看也不看,就撕碎了。
  余程万也捡到了一张劝降传单,劝降传单是这样写的:
  告亲爱的军民:
  1、日军完全包围常德县城,后续部队,陆续到达,57师将兵之被歼灭,只在目前。
  2、救援汝军之渝军,仅空城而已,再无前进之意。
  3、汝等宜速停止无益之抗战,速挂白旗,则日军将立即停止攻击。

  4、57师将兵诸位,宜速停止为师长余程万一人之名誉而为无益之抗战。
  5、居民诸位,日军对居民并无敌意,日军爱护汝等,宜速反对抗战,与57师将兵扬起白旗。
  大日本军司令官
  余程万读到这份传单后哈哈大笑,他提笔在传单上逐条批语:
  1、余在黄埔读书即受领袖熏陶,只知不成功即成仁,余确信余全师弟兄,亦因余故而受领袖之感召,一不成功,即成仁。
  2、污蔑友军,且文字欠通。

  3、黄埔军事教育,无悬起白旗一语。
  4、忠贞传自领袖,光荣属于国家。
  5、其谁欺,欺天乎?
  余程万真是一员冠绝古今的大将啊,弹尽粮绝,孤军奋战,还有雅兴批阅日军传单,而且讥笑日军“文字欠通”。这样的大将,世所罕有。
日期:2011-01-04 19:39:17

  【2-21】
  印象中,日本鬼子一直很害怕中国军人的大刀,《大刀进行曲》中的第一句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29军的大刀队让鬼子闻风丧胆,57师的大刀也让鬼子惊慌不安,为什么会这样?日本鬼子不是不怕死吗?不是有武士道吗?
  有一年,我在江苏见到了一名抗战老兵,他的话终于让我多年的困惑得到了解答。这名抗战老兵说,日本鬼子害怕大刀,不仅仅是怕死,而是害怕大刀砍下了他们的头颅。如果头颅被砍下,他们的灵魂就进不了靖国神社,而鬼子最看重的,就是死后能够进神社。

  常德保卫战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日军在当时的电文中,以“凄绝”来形容这场战役。凄绝,可能是指日军成批成批地死亡,而又无法施救。日军有一封电文是这样写的:“此次攻防战激烈的程度,不禁让人想起南京攻防时,重庆军的战意,诚不可辱。”
  在我们的印象中,南京保卫战是以惨败而告终,国军好像没有做出过什么抵抗。几乎所有的历史书籍都是这样说。然而,在这份电文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南京保卫战原来同常德保卫战一样惨烈。仔细想来,当时的政府怎么能轻易放弃首都南京?后来,我在一份资料中看到了当时国军仅有的战斗力最强的三个德械师:教导总队、87师、88师,在南京保卫战中都伤亡殆尽。我再次相信了南京保卫战不是像那么不负责任的无聊文人们写的那样。我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说假话呢?说句真话难道就那么难吗?

  当三个德械师伤亡殆尽的时候,国军五大主力还没有登台亮相。
  英国的《伦敦新闻纪事报》评论常德保卫战说:“在这城墙的战斗,日渐惨烈,甚至好像在欧洲中世纪时代那样,以手格手,以颊撞颊作殊死的血战。”
  美国的《纽约时报》则报道说:“坟地掘得太浅了。过道行人都得要把桔皮捂在鼻尖上以避死尸的腐臭……”
  英国报纸的“以手格手,以颊撞颊”非常形象地写出了肉搏战的惨烈。枪弹用完了,刺刀也折断了,双方只能用身体接触,那种“凄绝”的情景是几十年后的我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而美国报纸则形象地描述了战场的紧迫。死人都来不及掩埋,只能匆匆挖一个浅坑,死尸腐烂,中人欲呕。
  当时,留在常德城里的,有两个外国人,一个是天主教神父王德纯,一个是美国记者爱泼斯坦。常德保卫战结束后,两个老外都写回忆录描述这场战争,爱泼斯坦写道:“唯一的援军是利用阵亡将士的军服,穿在稻草人身上,夜晚树在堡垒上,使日军望之犹如活人。”
  常德早就成为一座死城,孤立无援,但是,57是仍旧在坚守。
  后来,余程万在为《常德守城战纪实》所写的序言中写道,“冬11月初,倭寇集5个师团约10万余众之兵力,发动滨湖攻势。程万提师8千,奉命固守共16个昼夜,其间与敌作街巷争夺战者9昼夜。敌挟其优势武器,空炸、炮轰、毒攻,无所不用其极。我以有限人数、血肉之躯,与敌做殊死战……有一人使一人,有一枪使一枪,无枪则使刀矛或砖石木棒,与敌人死拼。直至弹尽粮绝,援救无望……”

  这段文字读来让人潸然泪下,57师真的已经用尽了所有的力气,至死不降,然而,还是等不来救兵。
  救兵在哪里?
  救兵被日军三个整编师团拼命阻击,他们能够望见常德,但是走不近一步。
  弹尽粮绝,援救无望,57师从战争开始的8000人,现在只剩下了500人,但还在坚守。
  日军伤亡惨重,激战十日,仍然攻不进常德。
  日本天皇闻听日军数万优势兵力,竟然无法攻占常德,极为恼怒,下令限日军第三师团两天内攻占常德,否则全体枪杀。
  第三师团是日军最早的17个师团之一,天皇拿第三师团开刀,其意在于杀鸡骇猴,让第11军的其他师团惊恐。第三师团师团长山本三男向官兵训话时,涕泗交流,泣不成声,如丧考妣。攻不进常德,第三师团所有人就要玉碎了。
  山本三男一想到第三师团全部被自杀,就惶惶然,戚戚然,当然比他妈死了还难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