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rn to be beautiful美由你掌握——解码美丽真相》
第10节

作者: 深色米兰
收藏本书TXT下载
  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病理及内科教授Ishwarlal医师及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分子及细胞生物学教授Packer医师共同领导的研究,首次证明人体为促进能量代谢而产生的一种物质α-硫辛酸(alpha_lipoic acid),有抗氧化功能。
  在一项为期16周的研究中,医师们给15名无糖尿病男性及16名成年女性加服α-硫辛酸及维生素E(已被证实为抗氧化剂)。结果表明α-硫辛酸可抑制蛋白氧化及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该研究发现大剂量α-硫辛酸的抗氧化作用比维生素E还强。此外,α-硫辛酸与脂溶性的维生素E不同的是,它既可溶于脂肪又可溶于水,使它可以进入体内所有细胞。

  Jialal医师说,这很令人兴奋,因为它可能对老化过程有重要影响。这项研究新颖之处在于证明,服α-硫辛酸有很强的抑制蛋白氧化作用,而蛋白氧化与人体老化及阿尔茨海默病有密切关系。
  在当时,硫辛酸的主要应用于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在护肤方面还很少,但是在今天,硫辛酸的深入研究已经越来越多,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裴丽康医生在他的硫辛酸系列中就应用了这个成分,配合别的抗氧化物,使得这个成分大放异彩。(老实说,只有那款硫辛酸眼霜值得称道,别的活性成分实在太低。。。)

日期:2010-08-07 12:48:01

  关于细胞分裂素。
  天然的细胞分裂素:玉米素(zeatin);反式-玉米素核苷(trans-zeatinriboside);异戊烯基腺嘌呤[6-(2-isopentenyl) adenine, iP]及异戊烯基腺苷[6-(2-isopentenyl)adenosine,iPA]等。
  N6-呋喃甲基腺嘌吟(N6-furfurylaminopurine)于1956年首先被发现, 被命名为激动素(kinetin),后来又有了6-(4-羟基-3-甲基-反式-2-丁烯基氨基)嘌呤[6-(4-hydroxy-3-methyl-trans-2-butenylamino) purine],俗称为玉米素(zeatin)。再后来的继任者都是腺嘌吟在N6位置上取代的衍生物。
  CTK,也就是细胞分裂素,是通过调节基因活性,促进mRNA和新的蛋白质的合成来促进细胞分裂。
  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研究中,研究人员表示,激动素可几乎完全扭转剪接缺陷,进一步的治疗还可扭转分化缺陷,但不能影响细胞的迁移能力。
  但是有关CTK的大多还是植物试验和体外实验,最近几年动物实验增多,人体试验还是太少。仅从已有的报告中,要说CTK低刺激性并且作为细胞沟通因子,有一定效果是可以的,但没有市场宣传的那么神奇。
  TBS和Kinerase等品牌都有含有CTK的产品(活性成分是kinetin,第一代的CTK),不过从市场反应来看并不理想,喜欢推出新成分的各品牌也比较冷落它。开发了kinetin的 PLC公司似乎并不死心,08年时宣布起新一代抗衰老专业护肤产品Pyratine-6(TM)上市。据由加州大学Dr. Jerry L. McCullough主持的一项独立研究(报告已发表在Drugs in Dermatology,February 2008),使用Pyratine-6(0.1%)12周可改善皮肤粗糙、2周可改善皮肤保湿度、4周可改善色素沉着及细纹,而且副反应极少或短暂。不过这项研究背后据说有Senetek赞助,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还有一份关于其安全性的报告,不过实验的标本数太小,不具代表性。个人认为,如果你是敏感性肌肤,又找不到什么好的抗老产品,试试这个,也许会适合你。


日期:2010-08-09 19:41:17

  表面活性剂
  许多人在刚刚接触化妆品原料及配方时,往往都看到绝大部分产品里都有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这个东西。事实上表面活性剂不仅仅应用在化妆品工业中,在食品、药品等中的应用也是极其广泛。然而什么是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之中又有多少学问呢?
  我们最关心的首先当然是安全问题。媒体每年都要报道某某品牌使用某某表面活性剂导致某某严重后果,搞得人心惶惶。真相又是什么呢?
  从所有行业的广义上的表面活性剂来说,它分三种毒性,也就是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我们采用一个叫做致死中量(LD50)的物理量来描述,这个物理量的意义就是让一群受试动物死去一半所需要的剂量。表面活性剂还分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阳离子型杀菌效果强,毒性当然也强,阴离子型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使用基本没问题,但是口服就会有一堆不良反应。非离子型则相对比较安全,口服也基本无毒,毒性最低的是PEG类,较次的是糖酯、AEO和Span、Tween类,烷基酚聚醚类毒性偏高。应用在医学注射药品等领域中。

  表面活性剂 LD50(mg/kg)注:只列出部分
  硬脂酸钠 1000
  十二烷基丨硫丨酸钠(SDS)1300α-烯烃磺酸盐(AOS) 1300~2400十二烷基苯磺酸盐(LAS)1300~2500十二烷基聚氧乙烯(3)丨硫丨酸盐(AES) 1800磺基琥珀酸二辛酯单钠盐(OT) 1900
  十一烯基磺基琥珀酸单酯二钠>10000
  Tween20000

  脂肪酸聚氧乙烯酯25000蔗糖酯类30000
  烷烃磺酸盐(PAS)30000
  不过单单以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来判断其温和性仍然太过粗糙,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标准。
  溶出性指表面活性剂对皮肤本身的保湿成分(如保湿因子NMF)、细胞间脂质及角质层中游离氨基酸和脂肪的溶出程度。这些成分的过分溶出将使皮肤油脂和表层受到破坏,皮肤保水能力下降,引起细胞成皮屑脱落,从而造成皮肤紧绷、刺痛或干燥感。更有甚者,表面活性剂除了对细胞有剥离作用外,还对细胞有溶解作用,如SDS就是生物膜的很有效的溶解剂。

  渗入性指表面活性剂经皮渗透的能力,这种作用被认为是引发皮肤各种炎症的原因之一。表面活性剂渗入改变了皮肤的原始结构状态和相邻分子间的相容性,从而引发接触性皮炎、真皮皮炎,造成皮肤刺激作用甚至引起过敏反应,使皮肤上出现红斑和水肿现象。表面活性剂对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以阳离子最甚,阴离子次之,非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最小。

  反应性指表面活性剂对蛋白质的吸附,致使蛋白质变性以及改变皮肤pH条件等的作用。实验表明PEG非离子类的反应性较低,LAS等阴离子的反应性较大。
  除以上三点以外,还有RBC test和Zein test这样的离体实验可以用来说明其刺激性。不过前者主要是说明其溶血性危害,后者通过一种不溶于水的Zein玉米蛋白来进行试验。如果zein与表面活性剂有较大的相互作用,则作用后zein的水溶性将加大。在Zein test中,zein用于模拟活体蛋白质进行试验,通过测定与表面活性剂作用前后水溶液中氮含量的增大决定zein溶解度的变化,这种溶解度的变化反映了表面活性剂与zein相互作用的强弱,从而间接表征了表面活性剂对活体蛋白质的作用程度。不过说到底,还是没有可以直接评估表面活性剂刺激性的一套系统(或者说是像SPF那样的指数),只通过Zein test的结果大致排布一下各表面活性剂刺激性强弱。顺序由低到高。

  月桂酰基多缩肽钾盐
  酰胺醚丨硫丨酸盐
  月桂醇醚丨硫丨酸镁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