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也可以很风情—历朝历代的花边新闻》
第45节作者:
娱乐圈秘史 当时汉人是高贵的蓝血的,臬捩鸡石敬瑭为了向汉人靠拢,为了在汉人的社会中被接受,就给自己人,就改了石敬瑭这个名字。唐明宗李嗣源十分看得起他,招他为驸马爷,并让他统帅自己的亲军。
花见羞的老公奇袭李存勖,本来可以大获全胜,是石敬瑭带着十几个亲军救主掩护李存勖安全逃跑。他还多次救过岳父李嗣源。
他对于局势的发展有很独到的见解,经常帮着李嗣源分析时局。在魏博镇兵变的时候,他劝李嗣源趁势起兵。当时的情况其实很凶险,李嗣源被派去镇压叛变,结果一到那里自己带去的军队也发生了兵变。
李嗣源虽然跟李存勖明争暗斗,但是并没有自己另开铺子单干的意思。他想单独回洛阳去跟李存勖说明真情。这时,石敬瑭拦住了他,力劝他干脆造反,回到洛阳恐怕只有一死。
李嗣源起兵后,石敬瑭领兵先行,回攻洛阳。李嗣源登基后,想任命石敬瑭做六军诸卫副使,却遭到拒绝。石敬瑭有自己的盘算。因为如果他接受了这个官职,他的顶头上司就是太子李从荣。李从荣以接班人自居,十分骄横,看不起旧臣。石敬瑭觉得他早晚得出事,跟着他混不是什么好差使。
日期:2010-09-28 21:29:51
石敬瑭做地方官的时候也是出类拔萃的父母官,政绩卓著,还善于断案。在个人生活作风上,他十分节俭,也不好色,很少喝酒开派对。下班后经常召集幕僚讨论政务得失,询问民间疾苦,他所到之处都是一片太平和谐的景象。
李嗣源死后,李从厚继位,军功显赫的李从珂不服,发动兵变还把来镇压他的政府军全部用眼泪说降了。李从珂和石敬瑭关系好,两人曾经是战友。在这场家庭战斗中,石敬瑭倒向了李从珂。
在去跟李从珂会和的半路上遇到了从洛阳出逃的李从厚,短兵相接后,石敬瑭把李从厚囚禁起来去跟李从珂请功。
他帮着李从珂稳住了局势,但是并没有赢得信任。李从珂把他作为最大的威胁,千方百计想把他调离河东。 石敬瑭也知道李从珂的心思,待在洛阳不敢要求回家。待在首都也是不安心,整天怕被砍头,提心吊胆的,最后竟然郁闷的一场大病,弄得皮包骨头,完全像是要死的样子。
别忘了他老婆是公主,老婆心疼他,赶紧向曹太后求情,希望哥哥李从珂能把石敬瑭放回去。李从珂看石敬瑭已经快咽气了,成不了什么气候。加上也要给曹太后面子,就送个人情让他回了河东。
这就是放虎归山的生动案例。石敬瑭回去后装着孙子。一边说自己身体不好,没精力管政府的事物;一方面不停地根李从珂要粮草说要抵抗契丹人,屯兵买马为日后做安排。
石敬瑭其实还不想真反,他上了封书给李从珂试探一下他。报告里要求辞去马步兵总管的职务,让他到别的地方任节度使。这一招一千年后的吴三桂学着也用了一次。吴三桂知道康熙有撤藩的念头,就打了个报告,主动要求撤藩。其实是试探中央政府。
日期:2010-10-06 21:43:14
我来了,大家都过完节没啊?
历史是惊人的相似。不知道康熙这个外来的皇帝有没有读过五代史,知不知道石敬瑭。这两封报告暗含的意思就是,如果政府同意了报告内容就证明心存怀疑;如果坚决驳回给予安抚要求留任那就说明没有加害之心。
李从珂和康熙都操之过急了。他们认为早晚都是一个反,干脆快刀斩乱麻,除掉这个脓疮。吴三桂反了,他的实力虽然不足以对抗北京,但是足以让康熙头疼一阵子。石敬瑭也反了,实力也不济。
那总不能等死吧?于是他想到了契丹人。
政府军攻过来了,石敬瑭按照事先的规划向耶律德光求救,许诺割让幽云十六州,并每年进贡,还以儿国自称。他的这个投降条件遭到了部下的反对,其中刘知远叫得最响。
刘知远觉得太丢人了,割地赔款都没问题,但是做儿子就太太屈辱了。也正是这个原因,刘知远对契丹人十分厌恶,对投向契丹人的汉人更是恶心。所以花见羞母子惨遭毒手恐怕与他的这个情结有关。
这种好事耶律德光没有不接受的理由,他立刻派兵搭救石敬瑭,并扶持他做了后晋皇帝。石敬瑭这么做有点狗急跳墙的感觉,人家想做儿皇帝,其实也没啥好议论的。主要问题是他把幽云十六州割出去后,让契丹人长驱直入,给中原带来了祸害。
要写中国历史事件很矛盾的事。现在看,契丹那也是兄弟,是同胞。但是还原历史的真实环境,他就是一个侵略者,是个邻邦。这个角度还真是不好拿捏。
做了儿皇帝后,石敬瑭突然转性,变得十分奢侈贪图排场。估计是觉得现在是自己的财产爱怎么花怎么花。他的宫殿都用黄金、美玉、珠宝装饰。对于百姓也不再关心疾苦,反而制定了一系列酷刑进行镇压。
因为石敬瑭做皇帝的过程可复制性很强,加上做儿皇帝让很多将领不满,所以他的皇帝位子一直没坐稳。手下不断有人叛变,先是范延光,杨光远,然后是安重荣。叛变虽然被镇压,但是石敬瑭也失去了两个儿子,失去了对部署的信任。
急火攻心的他,在安重荣叛乱的第二年死去。这个人的一生泾渭分明,一半是火焰,一半是冰山,这么极端的性格糅合在一个人身上,难怪他要坎坷一生,最后还要留下个千古骂名。
日期:2010-10-09 21:05:44
宋元
娱乐事件之评花榜
你真以为只有现代人才会组织大型的选美比赛?早在唐朝其实就有了。到北宋已经颇具规模,出现了正式的评选,而且组织相当有水准。
这种选美叫评花榜,参赛人员也只能是青楼女子。
古代的读书人没个正经,喜欢在业余时间到花街柳巷寻欢作乐,所谓名士评名花,名花倚名士。这种选美活动用投票的形式进行,可以算是最早的民主选举了。
花榜参照公务员考试进行,分色艺两项考试进行,中榜者也分为一甲、二甲、三甲。能进入三甲的那当然是色艺俱佳天姿国色,一举成为摇钱树,捧场的可人排成队。
花榜评选活动的组织者多是那些经常出入烟花场所的名人文士。最初可能只是好玩,对自己熟悉的知道的烟花女子进行打分、品评、比较,然后写诗赞美,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选美活动。
品花列榜前,组织者先找好活动场地,制定好参赛规则,然后发新闻通稿,邀请一定范围内的烟花全部参加。在活动当天,大家一边喝酒聊天一边看美女们表演才艺。评委们当场写诗写词写评语,并当场唱名公示。
现场如果没有粉丝呐喊多没劲?活动引来了数以万计的观众现场助威。参赛的烟花一旦经过品题,身价立刻暴涨。每当评选季节到来,当地的旅馆、茶楼生意都非常好,入住率翻倍。八卦看来是千古不变的人性。
开封的烟花郜懿生得美貌,在“评花榜”活动中,被评为状元红,排在第六位。于是世人都不叫她郜懿,而叫郜六。南宋杭州的名妓莘瑶琴号称花魁娘子,就是由评花榜产生的。明代中期还评出了金陵青楼十二钗,按照品、韵、才、色制定评花榜的四条标准。(为嘛偶想到了选拔干部的四个标准,好像是德、能..)
日期:2010-10-17 19:59:52
到了清朝末年,由于科技进步,评花榜越来越接近目前的选美了。(科技真是个好东西)。评花榜开始由报纸主办,《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伯元经商头脑发达,他的《游戏报》就通过花榜评选来扩大销售额。
1897年开始,《游戏报》每年评四次花榜,报纸上刊印选票,投票的人也扩大到了P民阶层。按说这应该非常热闹才对,但是据说第一次评选时,虽然参选的都是名妓,但状元只有9票。
有个老外投了票,最后发现中国人投票选出来的美女都很丑,他认为美的都没上榜,于是写信给报纸进行抗议。老外的审美观果然与我朝不同。
上花榜虽然只有名誉奖,但是也能带来滚滚财源。发榜的时候,中榜者的名字后面标注着选送单位和地址,还列出了长长的赞美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