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悚刺激,揭示殡仪化妆师的生活》
第31节作者:
禅中天籁小叔 原来卷轴是一副画像,是一副孔子行教像,画中的孔子,身着黑色袍服双手拢于胸前,首微扬,似乎在躬身作问礼状。
在民间传说中,孔子的容貌和普通人迥然不同。“七陋”的说法流传最为广泛。所谓“七陋”,是指孔子容貌上存在多种缺陷,包括鼻露孔,眼露睛,唇露齿,头圩顶,耳重肩,手过膝以及身材不匀称等特征。
宋代一部孔子家谱中,竟描写出孔子有49个地方与常人不同。明代学者张岱所作的《夜航船》里也有此类描写:“仲尼生而具四十九表:反首,洼面,月角,日准,河目,海口,牛唇,昌颜,均赜,辅喉,骈齿……”
这样看起来,孔子的相貌不容恭维。
而这幅图上的孔子,儒雅的气质和风度,令这幅图非常独特。画上的孔子身材魁梧,面带微笑。他的双眼中流露着慈爱的光芒,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孔子,我想起了我老迈的父亲……
李师傅从包袱中拿出一件黑色的长袍穿在身上(我看着这件长袍和图上孔子穿的衣服非常类似)。然后点上香烛,给空酒杯上倒上白酒,带着我跪在了孔子行教像的面前。
李师傅双手合十,对着孔子像喃喃的说:“衍圣公祖师爷在上,射门第五十六代弟子李海河,今夜为五十七代弟子沈禅中主持入门拜师仪轨,恭请祖师爷在天之灵佑我射门,福陵万代。弟子李海河率徒弟沈禅中叩拜。”说完,李师傅深深的叩拜下去,我跟着师傅对着孔子的画像三叩九拜,行入门大礼。拜完后,师傅坐在孔子像旁的椅子上,我又对师傅行三叩九拜大礼。
行礼完毕后,师傅让我搬把椅子坐在了他的旁边。
(十八)殓行六门
“咱们殓行,按照祖师爷六艺学说,也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门。除了乐门失传,礼、书两门归于平民之外,还有射、御、数三门流传后世。”师傅拉着我的手,给我娓娓道来。
古时殓行中礼、书两门是最风光的。他们是丧礼的主要主持者,悼词的主要执笔者,负责丧礼的仪轨和殓葬的风俗。
古人讲:“养生者不足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所以古人非常重视丧礼。
古时丧礼主要包括讣告、招复、小殓、大殓、成服、吊祭、出殡、服丧等活动,要持续三年时间,仪轨非常的繁琐。
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人们逐渐舍去了很多繁琐的细节,保留了主要的仪轨。
一般,人在将息之时,入殓师或亲人要为病人剃头、梳理、擦洗一番,讲究要干净。然后穿上寿衣,静候归天,表明不失衣。
殓行认为人死要去阴曹地府报到,所以人死时要在嘴里放些碎银,说是不能空回,要在奈河桥和阎王殿门前送给护卫和把守,便于顺利通过。同时还要给死者历代祖宗带些银钱。
这时礼、书师已将堂屋或上房的家具腾空,将亡人头朝门(有的头脚靠墙)安放在堂屋。叫“停”。停放后还要准备草木灰和麸皮混在一起,从亡人停放处一边撒一边化纸,口里还喊着亡人的名子或对亡人的称号,让阴魂跟到大门外,叫“引魂上路”。
“引路”后孝子才化纸举哀,听到哭声后街坊近邻都会前来帮助料理丧事。一是请风水先生(一般礼、书师更专业)察看发丧坟地和发丧吉日;二是请执事者;三是请人报丧;四是请厨师。
这时孝子悲哀之至,昏天暗地,一切由礼、书师主持,厨师帮忙置办丧饭。有头衔的人、有功绩的人去世还要组成治丧会,由部门出面为其致悼词。
随着历史的变迁,民间丧礼的礼节开始五花八门,朝廷专门制定了丧礼的规格,礼、书两门逐渐没落,融入了民间。现在,民间丧礼大部分由本村人或同事来进行主持。
殓行中比较神秘的是射、御、数三门。
御门主修的是驾驭操纵尸体。学这门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胆子大,二是身体好。
御门从不乱收徒弟。学徒由家长先立字据,接着御门师必须面试。一般来讲,要看满16岁,身高1.7米以上,相貌必须长得丑。
御门师先让应试者望着当空的太阳,然后旋转,接着突然停下,要你马上分辨东西南北,倘若分不出,则不能录用。
接着,御门师要你找东西、挑担子。因为尸体毕竟不是活人,遇上较陡之高坡,尸体爬不上去。御门师就得一个一个往高坡上背和扛。
最后,还有一项面试,这就是御门师将一片桐树叶放在深山的坟山上,黑夜里让应试者去取回来,只有这样,才能说明应试者有胜任御门的胆量。
这三关顺利通过了,才可以取得进入御门的可能。
御门师的家里,跟一般农民一样,照样“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只有接到赶尸(御门师的俗称)业务时,他们才将自己装束一番,前去赶尸。他们虽赶尸,却忌讳赶尸这个名词。因而,内行人请他们赶尸,都说:“师傅,请你去走脚”或“走一回脚”。御门师若答应,他便拿出一张特制的黄纸,让你将死人的名字、出生年月、去世年月、性别等等写在这张黄纸上,然后画一张符,贴在这张黄纸上,最后将这张黄纸藏在自己身上。
御门师重要的工作是将死者的遗体送回他的家乡,俗称赶尸。
后来,御门逐渐没落,现在只有在湖南湘西等偏远的地方,还有流传的门人。
而我们射门,相对于御门,则更为艰难。射门相传为宰予所继承。
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在言语方面排名在子贡前面。
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子中唯一一个敢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
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丧”的制度不可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因此认为可改为“一年之丧”,被孔子批评为“予之下不仁也” (见《论语》)。
他还向孔子提出了一个两难的问题,他假设这么一种情况:如果告诉一个仁者,另一个仁者掉进井里了,他应该跳下去救还是不应该跳下去救?因为如跳下去则也是死,如不跳下去就是见死不救。孔子认为宰予提的问题不好,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认为宰予这是在愚弄人。宰予有次在孔子授课的时候睡着了,被孔子骂作“朽木”和“粪土之墙”。
不过,后来孔子意识到对宰予有失公允,说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且从宰予那里改变了自己以往的不足,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重新对宰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唐玄
2011-4-1 17:26:00
(十九)万恶数门
“那数门呢?”我听师傅说完了殓行五门后,却迟迟不说数门。
师傅的脸一下阴沉了起来,半晌没有说话。
“怎么?”我看着师傅的脸色,吃了一惊。
“数门是殓行的耻辱!”师傅咬着牙狠狠的说。
原来,相传数门为孔子七十二门徒中的公伯寮所创。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