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独特最完备的学习方法和考试技巧,适于高三高一二的学子们》
第16节

作者: Mr33205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额,虽然少,但是很精品。

  我做鉴赏的时候一般是先看看老师平时给抄的经典的古诗,把题都看一遍,因为经典的题里面包含全部的经常考察的问题了。自己没有的自己总结经典的题,自己抄一个本上。
  然后像什么寄情于景了,以景抒情了,这些套话你就往上用吧。
  我一般答题方式就是,先把它给你的句子翻译一遍,尽量美的翻译,然后再说它用什么修辞方式了,有什么效果,有什么作用都说出来。然后对整片作者要表达的主旨有什么作用,完事了这就。这也算路子吧。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在网上给你们拿下来的,省的你们再找了):
  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细节描写: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便于表达感情。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等
  日期:2010-10-13 13:55:51
  把基础知识给你们。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日期:2010-10-13 14:06:22
  我把我当年自己找的对我做阅读有很大帮助的文章给你们,然后你们要自己多悟,要有自己的方法。
  一、看分值答题法: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某试题中第13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二、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
  例如:某试题中第18题:作者所说的“常想一二”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在原文第10段紧靠着问题中关键词“常想一二就是”后面的句子就是本题的答案。
  三、两步法
  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第二步: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省略号内容再具体到上一步去相对应)
  例如:某试卷中第13题:“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涉及到‘我’帮助程海修改作文一事,从全文结构来看,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注意,本题只问到结构)答案是:修改作文一事既是文章的缘起,又对交换饭卡起了铺垫和衬托作用,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四、三步走法
  在说明文当中经常出此类问题,即问“一个副词(全部、部分、都、大概、可能、据说……)能否删去?”回答此类问题可分为三步:①不能;②解释该副词在本文当中的含义;③如果去掉,句子显得太绝对化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生动性、准确性、严密性)。
  例如:某试卷中第13题:“文中加线中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结合说明文语言特点作简要分析。”

  答案:不能,“据说”说明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所引资料是听来的,去掉则变成肯定,与事实不符,也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
  五、三析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