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警学院的两名在校生看到消息后,立即赶来报名,打算利用课余时间做一名“福尔摩斯”。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的一位副主任说,创办私人侦探机构,是对公丨安丨事业的补充,这是新生事物,应予以支持。
今年44岁的孟广刚曾在公丨安丨部门供职近20年,1991年,他曾在短短的40天内,破过大中小案件150起,在同行中被传为美谈。由于他工作出色,曾连续多年被评为沈阳公丨安丨系统的“破案能手”。
他说,由于中国公丨安丨力量有限,有大量的民事纠纷、个人隐私、社会名流纠葛等案件在公丨安丨部门立不上案,有的是因为证据不足,也有的不愿将案件诉诸官方解决。我每年接触的案件中,属于这类案件占10%以上。根据这个情况,我才决心“下海”办了这个民办调查事务所。
因为中国目前还没有关于私人侦探所方面的法律,所以他们把这个机构的名称定为调查事务所。
*皇姑区委对我创办侦探所不但支持,而且还非常重视我们的工作开展情况,专门委派政法委的一名主任和我保持经常性的沟通联络。区委邹本泉书记还在当年的一次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把克顿调查事务所的探案业绩作为皇姑区司法改革的典型经验向会议做了介绍,得到了与会领导们的充分肯定。
1993年9月,由于公丨安丨部的一个《通知》,在沈阳市公丨安丨局召开的一次科所长以上干部参加的大会上,一把局长点了我的名,责令皇姑区公丨安丨局局长转告我,要么回派出所继续当我的所长,积极参加破案战役。要么脱掉警服,干你的私家侦探。我毅然选择了后者,含泪离开了我所钟爱的公丨安丨事业。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全国的私人侦探机构已形成了一个行业规模,在适应市场的需求,在为社会服务,作为中国私人侦探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愿意把中国私人侦探的艰辛成长,和我这十多年的办案经历,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案例,呈现给每一个身处烦难和困境,渴望正义与安宁的心灵。
开山第一案:迷情追溯(1)
“在这起案子中,你虽然是受害人,但你也有责任。你的感情不能不设防啊,不设防就会被人利用。古人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你当初有一点警惕性,也不至于被骗得这样惨,让老婆孩子都跟着受害。幸亏你有一个聪明理智的妻子,如果你的妻子蛮横无理,为这件事跟你闹起来,恐怕你就要妻离子散了。”
1993年7月,拿到合法的营业执照,借到了办公用的两间房子。集资买了一辆吉普车以及其它一些简单的办公设备,我的克顿侦探所就算正式开张了。
刚一开张,前来委托我们调查各类案件的委托人、委托单位就有很多。加上应接不暇的媒体采访,工作真可谓千头万绪。
可是,面对那么多信任和渴望的目光,我总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一种感叹。真是想要求雨就来云,就在这个时候,同时来了6名中国刑警学院的大学生,可真是为我救了急。应该说他们既是我带过的第一批学生,又是我当时办案的得力助手。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公丨安丨工作时的一位前任局长给我介绍来了一位女搭档。记得他刚一走进侦探所,几句寒暄后,便开门见山:“‘亨特’,我给你找来个‘麦考’,只是老了点,但你可不要小瞧她,在咱们市公丨安丨局她可是个出了名的女刑侦。”
第二天,这个“麦考”就报道上班了,她叫苏琼,刚到50岁就从警校副校长的位置上提前退了下来。她60年代参加公丨安丨工作,做过刑警,当过预审科长,户政处副处长,授衔时是一级警督,虽是女流之辈,但在公丨安丨工作中,她可是功勋卓著。站在我面前的苏琼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她身材比较高,透着中年女性的丰满和成熟,谈话中更显露出她那特有的精明干练。记得当时她对我说,她并没有退休的感觉,她是来迎接新的挑战的。是啊,她是来帮我开辟一条路,撑起一片天的!
很快,我们便迎来了开山第一案,这是一起民事案件,又近乎于刑事犯罪的案子,由于其中夹杂着一番感*彩,案件就显得扑朔迷离充满神奇了。事后,《沈阳广播电视报》对本案的报道,就以《迷失在情感编织的沼泽地》为题。
这起案件的委托人叫王雅兰,她是从《早安,沈阳》的电视新闻中看到克顿侦探所成立的消息的。她说看完早间新闻她一下子茅塞顿开,似乎一切窘困和痛苦的感觉全部消失了,于是便找到了我们。由于我的热情接待,她来时尚不舒展的面孔开始浮现出了笑容,接着她详细的向我讲述了她的家庭遇到的麻烦事。
她告诉我说,她是一所中学的教师,她和丈夫郭永波结婚十几年了,并且有个刚刚读中学的女儿,夫妻间感情一直很好。几年前,能干的郭永波建起了自己的私营新型建材公司,公司生意红火,因此也赚了不少的钱。她说,他们这个家庭是亲朋好友无不称道的美满幸福家庭。可是近两年多,一块儿阴云一直密布在他们这个家庭的上空,在痛苦的折磨中,丈夫对公司无心经营,他们的婚姻关系也日趋紧张……
为什么平静的生活又会平添一番波澜呢?看来她是来求助私人侦探解迷的。于是我和我的搭档苏琼大姐就唱起了这台戏。
一、雨夜迷情
那还是1991年2月份的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全城银装素裹,家家红灯高悬,充满了过年的喜庆气氛。郭永波吃过早餐,按惯例吻过女儿洋洋,接过了妻子递过的皮包便匆匆走出家门。司机早已等候在楼口,这位总经理刚刚坐进后排座位,宝马轿车便一溜烟穿过小巷大街,很快便驶进了公司的厂区。下了轿车,他先去生产车间查看一番,然后才向他的办公室走去。可没等开门便听到接连不断的电话铃声,他急匆匆打开门,来到老板台前拿起电话:“喂,您好!”“你好,永波,你还能听出我的声音吗?”其实他听到的是一个陌生女人的声音,但又有点不好意思说,只好说:“对不起,声音很熟,但我听不出来,你是哪一位?”“哪位!你说我是哪位?永波,难道你连我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吗?我是张巧珍啊。”那女人说话的语气显得有些理直气壮。是她!一个久远的声音,说出了一个久远的名字,让郭永波想起了久远的往事。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也是一段既甜蜜又辛酸的往事。郭永波犹豫着说:“是你!这么多年了,你找我有事吗?”
张巧珍急切地说:“永波,我找你有急事,下班后我们在老地方见面好吗?我真的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和你谈。”
郭永波并不想见这个女人,可是毕竟是当年的旧情人,这突如其来的电话把郭永波带回了从前。
——望着眼前的巧珍,郭永波将杯中的啤酒一口饮下,就在他拿过酒瓶为空杯子满上啤酒的同时,往事也慢慢地像啤酒沫一样溢出了记忆的杯沿清晰可见。他依然记得那些过去的岁月,记得那个把他和张巧珍突然拴在一起的夜晚。
郭永波和张巧珍当年是一个青年点的知青。那年夏季,农闲,点里的知青都已*。郭永波和张巧珍去和队长请假,队长说:“队里这几天就要翻盖马棚,缺少人手,你们俩个就晚回城几天吧。”
点里剩下两个人了,不知为什么,张巧珍显得有些兴奋的同时又有些紧张。
这天傍晚,在收工的路上,张巧珍半真半假地对郭永波说:“小郭,就剩咱俩了,你不招待招待我吗?”
开山第一案:迷情追溯(2)
郭永波看了看张巧珍说:“是应该改善改善。”说完便特意跑了趟二里地远的供销社,买了两瓶肉罐头、两瓶汽水、一瓶酒,回来后又到老乡家买了几个鸡蛋。郭永波把东西买回来后,张巧珍亲自下了厨房。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