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黑幕,有点内幕,行走在央视调查报道背后的日子》
第2节

作者: 南犬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的心跳陡然加速起来,有点慌乱的赶紧往后翻,第四页与第三页一模一样,还是满满一页红手印,再翻,还是一样,一直翻到最后一页,页页都摁着满满的红手印。
  大半夜里,万米高空之上,我的心咚咚地跳着。做记者这么长时间以来,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血红的红手印,一个接一个的,甚是扎眼。
  忍着慌乱,我又仔细的将手里的信纸数了一下,总共6页纸,除了第一页和第二页是文字外,其余的4页全部都摁满了红手印,其中第三页摁有32个红手印,第四页有28个,第五页有23个,第六页有24个,加起来,4页纸上总共摁有107个红手印!
  夜深了,飞机上的人都睡熟了,机舱里静悄悄的。
  可是我却睡不着了,刚才的睡意早跑到了九霄云外。
  我将4页摁满红手印的信纸摊在了面前的小桌板上,腿上,一张挨着一张。顿时,我的面前一片红。靠在椅子上,盯着面前的4页纸,我突然觉得,这107个歪歪斜斜摁在纸上的红手印就像是107只眼睛,正使劲地盯着自己。我下意识的向左歪了歪身子,107只眼睛一齐跟着看向左边;我又向右歪了歪身子,107只眼睛也跟着看向右边;我停下来不动,眼睛也不动了。

  这一下,我顿时紧张起来,身上的汗毛也霎时立了起来。坐在椅子上,我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恐惧,心跳加速,浑身不自觉的开始发抖。
  日期:2011-01-05 21:58:38
  咚!机舱里突然响了叮咚一声。
  我被吓了一跳,抬头一看,空姐端着一杯水走到了一个乘客身边,递了过去。
  原来是有乘客要水。我长吁了口气,接着看写着字的2页信。
  信其实很短,2页纸还没有写满,歪歪扭扭的字迹,一看就是出自农民之手。信的内容大体是这样的:
  我们是xx市张家湾行洪区的数万灾民,为了下游xx市的安全,我们听从政府的号召,牺牲了家园,搬到了xx大堤上。炸坝行洪后,我们的家没了,粮食也没了,自从我们来到大堤上后,生活就非常困难,吃,喝,住,穿,样样都缺。

  我们也听说了,国家为了我们这些灾民,拨了大批的救灾物资,还有很多的救灾资金,我们灾民感谢政府。可是,这些救灾物资和资金直到今天,我们也没看到,更别说发到我们手里了。我们这么多人呆在大堤上,饥一顿饱一顿的等着,可等到今天,就是不见救灾物资和资金,我们想问问,这些物资和资金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我们替别人牺牲了自己,别人却不能想到我们呢?

  落款留有联系电话,联系人是:张宝财。
  还真是灾区的事,敢情让我猜着了。我看完信件,长吁了口气,将自己重重的靠在了椅子上。
  经过了一个小时的飞行,凌晨4点,飞机在先机场降落了。
  下了飞机,到机场行李区取完行李,摄像师老董从包里掏出了一个黑色的塑料袋,将摄像机从头到尾套了个严严实实。
  在央视工作过,特别是到过一线的记者都知道,做监督类报道,一般都是悄悄的下去,绝对不能声张,我们都形容为“鬼子进村,悄悄地干活”,最怕的就是自己还没到事发现场,就被对方知道了行踪,在自己到来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应对准备,若是这样,也就意味着这次的调查采访几乎泡汤。
  摄像师老董,有着十多年的一线实战经验,再加上这次采访任务的重要性,制片人也肯定早就跟他说了,所以怎么应对,他心知肚明。老董用被色塑料袋将摄像机包上,就是为了不打草惊蛇,免得人还没到,消息就传了过去,给后来的调查采访带来被动。

  出了机场,赶紧招手打出租车。
  日期:2011-01-05 22:16:49
  5
  和司机说好地点和价钱后,我和摄像师老董一上车,我们两人就赶紧抓紧时间睡觉,还有2个多小时天就亮了,一夜没睡,能凑合一会是一会。
  出租车直奔XX。
  大约2个多小时后,天边刚刚翻出鱼肚白时,我们终于赶到了XX市区。还好,大清早市区里除了几个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外,大街上几乎没有人。我和摄像师悄悄的找了个宾馆,没有任何声张的安顿了下来,此时,已经6点了。
  由于在出租车上补了2个小时的觉,此时,我们俩人倒也不觉得有多么的困。那时的我毕竟是年轻气盛,身体好,从北京到XX,折腾整整一夜竟然都不觉得累。其实,现在想想,除了年轻,与那次采访是我到新栏目后的第一次出差有关,谁不想拿出最好的一面证明给领导看呢?
  安顿好之后,坐下来,我掏出手机就开始给信上留的联系方式打电话。时间紧,任务重,虽然天还没亮,别人肯定也还在睡觉,但我都已经顾不上了,完成任务要紧。因为我知道,在后方,领导的眼睛一直在盯着我呢。
  电话通了,一声,两声,三声,电话连响了三声,可那头都没人接听。是睡着了,还是不方便接?我的心跟着连颤了3下。
  “快接呀!”我在心里暗自催促着。
  当电话铃声响到第6声时,谢天谢地,电话那头终于有人接了,是一个老人的声音,听上去大概有50多岁的样子。

  “谁呀?——”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懒懒却很沙哑的方言,很显然,这么早,对方肯定还在睡觉。不好意思,对不住了。
  “您好,请问您是张宝财吗?”
  我尽量将语速说得很慢,大清早的就将别人吵醒了,而且还有着方言差别,我怕对方听不明白。
  “是我,你是谁?”张宝财打着哈欠。

  我心里一阵高兴,来的路上我就在一直担心,到了XX后能不能顺利联系上张宝财。要知道,这可是直接决定着这次采访任务成败的关键所在呀。现在好了,电话通了,一切担心都消失了。
  “您好,我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您写给我们的信,我们收到了,您反映的问题,我们领导很重视,派我向您了解情况。”
  我对着话筒,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得清清楚楚,生怕对方不小心听茬了。
  日期:2011-01-06 08:43:48
  6

  “中央电视台?!……真是中央电视台?……是吗?好好好……””张宝财现实一愣,接着马上清醒了过来。一听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马上来了精神,激动得声音都直打哆嗦。
  “可把你们盼来了,快来帮帮我们吧,太黑暗了,我们都快饿死了……”张宝财几乎是对着话筒在喊。
  听着张宝财的声音,我能想象的出来,电话那头的老人是怎样的一幅神情。是呀,一个几乎绝望,快要奔溃的人,突然之间看到了希望,那种兴奋与激动,是旁人所无法体会的。
  此时的张宝财,也许经历的正是这种感觉。
  “我们已经来了,已经到了XX,大爷您现在是在XX大堤上吗?……”
  “来啦,来了就好,太好了……”
  因为激动,张宝财只知道一连串的重复着“太好了,太好了”,根本就听不进我的其他问话,搞得我在这边干着急。
  也是,在张宝财的,以及众多百姓的眼里,中央电视台代表的就是正义,是公平,是希望,是解决问题的钥匙。现在中央电视台派人来了,他能不高兴激动吗?以至于我后来在央视的调查采访中,每每遇到这一刻,我就顿觉自己肩上的分量,因为这不单单是我的一次采访任务,有时候更多的是承载着很多百姓的希望。

  “你们现在还在渭河大堤上吗?”
  等张宝财稍稍平静了点,抓住他说话的间隙,我赶紧大声的再次问了一遍。还好,这次他终于听到了我的问话。
  “对,我们都在大堤上……”
  太好了!人在大堤上,这对我们的调查意义重大,我一阵兴奋。
  “那好,我们马上就从XX市内出发,到您那里去,你们在大堤上等着我们,不要走开,好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