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黑幕,有点内幕,行走在央视调查报道背后的日子》
第3节作者:
南犬 第一时间找到当事人,是调查类报道的核心部分,有了这一点,报道就成功了一半。现在当事人在那等着我,我能不高兴吗?
“好,我们不走,我们等你来。”
“大爷您记住,您把手机充好电,千万不要关机,否则我们就找不到您了。”我有点不放心,特意叮嘱了一句。
之所以这样罗嗦,是因为我有过这样的前车之鉴。记得有次做一个调查采访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本来联系好了当事人,可等我们到了地方就是找不到人,打电话,关机了。急得我们团团转,折腾了一上午后,双方才碰着面,一问,才知道是手机没电了。所以这之后,我在联系采访,或者遇到这种情况前,都会不厌其烦地加上这么一句。
“好,我不会关机的,我等你们来。”
“还有,我们过来的消息,除了您之外,千万不要告诉任何人,免得知道的人多了,我们的工作不好开展,知道吗?”我又叮嘱了一句。
这也是我用切身教训换来的经验。
日期:2011-01-06 09:17:37
7
那是我刚做调查报道不久,到了前方后,与联系人联系好了,可等他一个小时后赶到现场一看,根本就无法采访了。原来,那个联系人接到我的电话后,认为事情有中央电视台的人来帮忙解决了,一高兴,转头就将我们要来采访的事告诉了别人,接着别人一传,不一会就传到当地政府的耳朵里。很快,事件的相关当事人被分别打了招呼,警告不能接受记者采访,还有重要证人,更是直接消失了。
那一次,是我从事调查报道以来,第一次失败,也是最惨的一次失败。
从那以后,我每次和当事人联系采访,都不忘加上这一条。事实证明,这句看起来很画蛇添足的一句话,非常的有作用。
“知道知道,我不说,对谁也不说。”张宝财答道。
“对,一点要记住,谁也不能说,电话也不能关机,否则我们就白来了。”我最后又加了一句,并特意将事情的后果说得严重点,以引起张宝财的注意。
叮嘱完毕后,我挂上电话,和摄像师收拾好东西,只带上要用的设备,其他的全部放在房间里。轻装上阵,方便作战。
站在公路边,伸手招了辆出租车,谈好价钱,直奔XX大堤而去。
天刚蒙蒙亮,还下着雨,不大也不小。这是我最想要的状况,这个时候去大堤上人少,看见我们的人就不多,这样就免去了人多嘴杂。
车子快速的朝前跑着,不知怎的,我也突然有点激动,也许是这次任务的重要性,也许是即将到战场前的兴奋。
老董双手将被色塑料袋裹着的摄像机抱在怀里,靠在车座上,闭着眼睛在打盹,身子则随着车子有节奏的左摇右晃着。
我看了会窗外,也闭上了眼睛。
其实我并没有睡着,我也睡不着,我在心里合计着,等会到了现场后,面对大量的灾民,该怎样开展工作,从哪里入手,遇到难题时怎样突破。做这种调查采访就是这样,你得事先想好各种突发的情况,以便及时应对。
车很快就出了XX市区,进入了郊区,柏油路马上变成了坑坑洼洼的土路。由于天在下着雨,本来就不宽的土路上到处都是泥泞,一个个的小坑里装满了水,车轮一压过去,泥浆水溅起老高。
司机虽然放慢了速度,但车子还是不停的颠簸摇晃着。可刚走了一小段路,司机就将车子停了下来。
“对不起,我不去了。”司机扭头看着我们。
为什么?我和摄像师老董同时都吃惊地睁开了眼睛。
“你看这路,根本就没法走,拉你们的路费我回来连修车都不够,实在对不起,你们另外找车吧。”师傅一脸的歉意。
这个时间,这个地点,要我们自己找车,不说我们人生地不熟,就是本地人,想找辆出租车,也几乎是天方夜谭;再说,就是找到了别的车,不也是面临路况不好的情况吗?
呵呵,我心里暗自一乐,这是出租车师傅故意在刁难我们呢,目的就是想办法加价。常年在外面的出差,我没少遇到这样的情况。
“这样吧,师傅,我们再给你加点费用,你抓紧时间把我们送过去,我们有急事,怎样?”
时间紧,根本就不容我们多耽搁。我单刀直入,直接点破了司机的那点小把戏。这个时候,除了听命于他人,还能怎样?有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那就……再加200吧,怎样?”
司机见我说的直接,有点不好意思了。
“好,200就200,快走!”
钱是小事,赶快到达大堤,完成任务要紧。我一挥手,师傅见目的已达到,马上启动了马达,车子再次朝前驶去。
经历了一个小插曲后,一路磕磕绊绊,在大家吃早饭的时候,我们终于到达了XX大堤。此时,小雨已经停了。
一上大堤,我就发现,XX大堤上,一溜蓝色的帐篷,沿着大堤延伸出去,一眼望不到尽头。每个帐篷里都住满了老百姓,由于天气闷热,加上阴雨连绵,数万灾民都挤在狭窄的大堤上,显得拥挤不堪,乱糟糟一片。
日期:2011-01-06 10:39:20
8
由于此时正是早饭时间,很多人捧着碗,在帐篷外或蹲或站的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吃着饭,见我们经过,都好奇的看着我和摄像师。
张宝财应该在村子里算比较有名的人物,我们随便一打听,大家都知道,热情地指点张宝财的住处。更有热心的小孩,自愿在前面给我们带路。
到达张宝财的帐篷时,张宝财的老伴正站在热气腾腾的灶台边在往碗里捞面条,两个四五岁的孩子拖着鼻涕在旁边打闹着,张宝财快步走过来,挥着手不耐烦的喊道:“走走走!”
两个孩子见状连忙端着碗跑走了。
对我们的到来,张宝财显得很是兴奋,满是皱纹的脸上荡漾着笑容。看得出来,他对我们的到来,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让我的肩上本来就不轻的重担,更加的有分量了。
“跑了一路了,记者同志饿了吧,来,吃完面条,庄稼人也没什么好东西,凑合吃点吧。”
张宝财转身端来了2碗面条,放在帐篷外的小方桌上,自己一转身,找了个小矮凳子坐了在了帐篷口,看着我们吧嗒吧嗒地抽起了旱烟。
从北京到XX,奔波了整整一夜,此时的我还真有点饿了。
“大爷,你也吃点吧。”
“你们吃吧,吃吧。”张宝财憨厚的笑了笑,黝黑的脸仿佛红了,他可能觉得,为了他的事,我们从那么远的地方跑到这里来,不招待一下我们,过意不去。
张宝财将旱烟袋在鞋底上一磕,站了起来,叹了口气说道:“不瞒你们说,粮食早没了,只能靠吃面条了,可就是这面条,也得算计着吃。你们来了,中午面条给你们吃,我和老伴就省了,两顿并一顿,晚上再吃。”
我心一惊,虽然张宝财在信上说了生活困难,但没想到会困难到这个地步。
我连忙扭头看摄像师老董,打算暗示他开机采访,却发现老董早已将机器打开对准张宝财了。
外出采访,和这样机灵的同事搭档,真的是一种福气。
“大爷,你们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大堤上的?”
面条我索性也不吃了,这个时候,饿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了,采访这就正式开始了。
因为我知道,自然的采访比起刻意的准备,效果不知道要好多少倍。我非常兴奋,这也算是讨了个头彩,有个开门红吧。
“快一个月了,政府让我们搬来的,那段时间渭河的水太大了,说是XX那一段大坝很危险,要在我们那炸坝行洪,我们那里是行洪区,从我记事时算起,炸坝行洪已经有四五次了。”
我静静地听着,不做任何打断,任凭张大爷说着,摄像师老董的镜头也一直对准着张宝财,真实地记录着张大爷的一点一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