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起源》
第60节

作者: 深圳郭绍华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十一章 感觉与记忆
  
  11.3
  

  感觉素材的记忆与抽象
  11.3.1 感觉的目的
  通过间接相互作用,感觉器官获得的仅仅是对象对于势态中其他物质过程调制和影响产生的间接产物,得到的是这种间接物对于自己的影响。显然,感觉器官的兴趣不是获得这种间接物本身,而是要从这种作为媒体的间接物中分离和抽象出这其中携带着的对象本身的元间,把对象调制其中的元间分量重新解调出来,还原出这个对象自己的元间。

  感觉器官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剥离对象的物质成分,从对象或者对象的间接影响中分离出其中携带着的关于对象的元间,
  抽象
  出关于对象的“纯元间”。
  11.3.2 从感觉到记忆
  感觉器官所面对的对象大多都是运动和变化着的时间过程,感觉器官自己则是相对固定的实体,或者说是一种与对象之间时间尺度相差较大的物质实体。不变的实体面对变化着的对象,感觉器官必须也是时间性的。通常,感觉器官用“分时制”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感觉器官每过一个时间间隔对对象取样一次,把每次取样得来的元间存储起来,再将已经存储了的元件片段的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与对象运动情形基本相似的运动变化着的相对完整的元间过程。

  这就产生了一个需求,感觉器官在完成一次取样之后,必须把得到的元间实体转移出去,把这个元间存储在另一个地方,以便腾出位置进行下一次取样。用来存储元间实体的装置就是
  记忆器官
  。
  对象的元间通过感觉器官的作用,已经从对象的物质性中解调与下载,已经成为了片段的、近似的、抽象的元间,所以,从感觉器官转移到记忆器官的元间已经开始脱离对象原有的具体物质载体,成为抽象的元间。
  只有脱离了感觉器官,进入记忆器官之后,从对象到认识主体的元间转移才算实现,因为只有离开了感觉器官之后,转移来的新的元间实体才脱离了与对象自身过程的联系,成为认识主体中相对独立的内容。
  11.3.3 三种记忆形式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涉及了三种记忆形式。
  一是一般记忆形式。
  个体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于生成自己的势态的记忆,是个体在脱离生成自己的原来势态之后还能在一段时间里继续保持着在生成自己的那个势态中时的元间特征。这是最一般意义上的“记忆”,这种记忆依靠组成个体的要素之间关系的确定性程度以及这种确定性程度与新势态之间的契合程度来维持。记忆的形成和维持也取决于这两方面的因素,个体本身对自己的状态没有自觉,也没有限制。

  二是生命自我的记忆形式。
  基础生命体在上述一般记忆形式之上增加了新的限制性条件,把生成自己的初始元间的势态永远带在身边,用自身互补的方式,自己为自己提供了记忆自己的模板。一方面,只有与自己契合的素材才会被选择,选出的素材都是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相同物质;另一方面,由于自己就是自己的势态,这些素材的排列也和自己一模一样,生成自己的初始元间的势态就成了自我本身,从而以复制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对自己的记忆。这是生命体的“记忆”。

  三是抽象记忆形式
  以上两种记忆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以特定的物质素材记忆特定的元间内容,更换物质素材的种类和排列顺序就不可避免地使元间内容发生变化,因而都是具体的元间形式。
  感觉器官用分离和抽象方法得到的元间是抽象元间,是纯元间。所谓抽象并不是指元间内容的抽象,而是指元间形式的抽象。只有当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元间被转移到记忆器官之后,这个元间才得以最终脱离了与对象的相互作用,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才最终使得元间内容不再依附于
  特定
  的物质载体,物质载体的性质不再对元间的内容构成限制,使得纯粹的元间实体成为可能。
  总之,所谓记忆就是相对凝结,物质的相对凝结形成物质实体,元间的相对凝结就是元间实体的形成,抽象的元间实体以记忆的方式存在。

  日期:2010-10-12 11:59
  11.3.4 元间抽象的革命
  生物进化达到通过感觉器官实现元间分离和抽象能力之前的世界,所面临的主要对象都是物质的,都是物质与元间不同层次的对立统一体。每一个物质实体都由构成这个物质实体的物质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因素以对立统一的方式构成。
  然而,生物进化生成的元间抽象能力超越了构成对象的物质要素的具体性,用一种物质要素取代了对象无数的特殊物质要素,使得对象的特定的物质要素失去了意义,物质要素本身被抽象化。
  而且,物质要素之间的关系都是能量、时间、空间、力的具体形式,都是具体的元间形式。元间抽象能力也同样超越了这种具体性,用一种元间形式取代了所有具体的元间形式,使具体元间形式的具体性失去了意义,也实现了抽象化。
  这两种转变使得具体元间终于被转化成了抽象元间。

  这种转变产生的革命意义在于:
  1、物质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通过具体的能、力、时、空关系来实现的,但是实现抽象之后,物质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就都被抽象成了两类元间实体:关于物质要素的抽象元间和关于物质要素之间关系的抽象元间。元间实体之间由另外的元间实体相连接。物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被抽象成了物质要素的抽象元间和物质要素之间关系的抽象元间之间的对立统一。

  2、抽象元间脱离了具体物质的束缚,也就最大程度上脱离了具体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抽象元间作为元间实体,相互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也摆脱了生成这个元间实体的特定的物质原因和物质实体。
  仅仅是元间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产生和物质与元间的世界中不同的结果和局面,将生成物质世界所无法产生的新元间,新的逻辑和规则将生成一个新的世界
  ——
   元间世界。
  3、由于具体物质的唯一性以及物质与元间的不可分性,对于具体的物质实体和元间实体来说都不存在真正的同一性关系,A
  =

   A 与 a
  =
   a 总是歧义的、含有差别的。只有当元间实现抽象之后,a
  =
   a才是可能的,才可能达到严格意义上的相等,才真正实现了处于两个不同境况中的元间团粒、元间实体可以是完全同一的同一个元间实体,才有严格的逻辑意义。

  这也意味着,同一性逻辑对于对象本身的具体物质、具体元间和对于抽象物质、抽象元间具有两种不同的意义,有两种不同的对应性和对应程度。
  因此,可以说,
  只是在元间抽象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实现之后,同一性逻辑才得以形成和确立。
  
  附: 认识论的研究方法
  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内容,主要探讨人类认识世界的机制和过程、人类认识的可能性和限度。由于认识以世界为对象,人本身属于世界的一部分,认识过程就是世界自己在认识自己,所以认识论又和本体论紧密地纠缠在了一起,成为一个延绵几千年的古老话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