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1943-1944):最危难的岁月(40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最真实的记忆)》
第42节作者:
李幺傻 日期:2011-01-14 16:51:32
【2-13】
卢庆义记得这天晚上,军部召开了会议,面对10万穷凶极恶的日军,第10军伤兵满营,绝无胜算,而援兵又迟迟未到,现在该怎么办?
突围吗?10万日军围攻如同铁桶一般,大炮昼夜轰鸣,如何突围,又如何能够突围出去?就算侥幸突围出去了,衡阳城里的6000伤兵怎么办?怎能把他们交给日军?日军攻破衡阳城后,一定会报复屠城。那时候,大家都不知道这些天打死了多少鬼子,但都感觉到鬼子死亡人数比国军多得多,日军怎么会善罢甘休。
投降吗?那更是不可能的。抗日战争中,黄埔系里只有战死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抗战至今,尚无一名黄埔将领投降日军,第10军怎能开此先例!而且,抗战14年,从无一名黄埔将领投降。黄埔军校第一课就是精忠报国,轻生重义。面对敌寇,怎么能屈膝投降?黄埔军人义字当先,义无反顾,取义成仁,忠肝义胆,忠孝节义,金石之身,怎能与瓦片为伍?
剩下的,只能是坚守。
方先觉和各师师长相约,大家死就死在一起,黄泉路上有个伴儿。
8月7日中午,日军四面合围,国军弹尽粮绝,各师师长遵守誓约,来到了中央银行地下室。日军的大炮震耳欲聋,地下室的桌子上落下一层又一层尘土。尘土落在发报机上,卢庆义擦拭过后,一发炮弹过来,又有一层尘土落下来。
方先觉询问各师战况,卢庆义听到参谋统计后说:“再剩7000名伤兵了。”
师长们请求方先觉突围,劝告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出去后带领兄弟部队再打回来。卢庆义听见方先觉说:“我出去了,这7000士兵怎么办?不能把他们送给日本人,这7000伤兵跟着我们出生入死,都是好弟兄。”
军部里的所有人都在方先觉面前站成一排,他们朗声答道,大家死在一起,黄泉路上都有照应。
由于第10军电台功率很小,发电机功率也很小,所以每天只能开机两次,中午一次,夜晚一次,用来发报和接收。当天下午三时,方先觉授意卢庆义打开电台,一字一句地口述电文,这最后一封电文,卢庆义至今还记得:
敌人今晨已由北门冲入,城内已无可用之弹药及可增之兵,危急万分。生等只有一死为国;以报作育之至恩,来生再见。方先觉、容有略、葛先才、铙少伟、孙鸣玉同叩。”
由于电脑功率太小,这封电报卢庆义一直发了20分钟,才发完了。
电报发完后,方先觉整整衣领,突然抽出腰间的手枪,准备自戕,卫士扑上去抓住了方先觉的手臂,嚎啕大哭,师长们也哭了,一齐劝说方先觉。
日期:2011-01-14 18:53:19
【3-14】
后来很多书籍的作者对这一天发生在衡阳第10军军部的事情主观臆想,让抗战老兵卢庆义非常气愤。
有的书籍说,方先觉拔枪自戕是因为悔恨。这些书籍说,当方先觉向日军宣布投降后,各师师长才赶到军队,向方先觉报告说第10军尚有6000名生力军在外集结,准备反攻,方先觉听到这个消息后,悔恨交加,就想自杀。
还有的书籍说,方先觉向蒋介石发了最后一封电报,请求派兵支援,蒋介石回电说:“上帝保佑你们,阿门。”方先觉非常气愤,就投降了日军。
无论是见证了方先觉在衡阳最后时光的卢庆义,还是在衡阳保卫战中战斗到最后一刻的童纪统和王乐平,无论是在衡阳保卫战中坚守南郊与日军殊死搏杀的预10师师长葛先才,还是衡阳所有上了年纪的人,他们都坚称,方先觉从来没有投降,第10军从来没有投降。
说方先觉投降和第10军投降,是对抗日英雄的极大污蔑。
风起于青萍之末,而这股妖风是日本人刮起来的,而总是用完人标准要求英雄的中国人居然轻信了,致使英雄蒙冤70年,一直到现在,还有无数人坚信方先觉投降日军,还有层出不穷的出版物以讹传讹。
卢庆义说,抗战老兵们地位卑贱,人微言轻,他们的话没有人会听。这些年来,他们像草末一样被运动之风吹来吹去,自身难保,又哪里会掌握话语权?
那么,为什么方先觉会沉冤70年,至今不能得到昭雪?我随后会详细写到。
方先觉口述那封电报,卢庆义一字一句发报的时候,师长们就立在方先觉身后。当时全军伤亡情况,方先觉全部知晓,哪里会突然冒出6000生力军?衡阳被围46日,弹尽粮绝,孤立无援,城破被围,危在旦夕,如果有生力军,早就冲杀在第一线,当时连马夫伙夫都拿着刀片上阵杀敌,又怎么会暗藏6000生力军?写这种书籍的人,脑袋绝对被毛驴踢了。
卢庆义发完方先觉最后一封电报后,师长孙鸣玉让卢庆义砸毁电台。卢庆义舍不得把电台砸毁,电台是第10军与外界联络的唯一工具,他幻想着能够从电台中听到援军即至的消息,就一直守候在电台边,一直到第二天凌晨。然而,电台里静悄悄地,没有一丝一毫声音,又怎么会有蒋介石“上帝保佑”的回电?这样污蔑第10军的人,脑袋绝对被门扇夹了。
那一晚,军部所有人都没有入睡。
卢庆义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回忆起那天晚上的情景,还好像就在昨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