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双全是“工农兵”大学生出身,农家子弟,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毕业后分到河津地区化肥厂,从技术员干起,再到车间主任、副厂长直至厂长兼书记,虽说仅用了短短不到五年的时间,但那绝对是一步一步滚出来的,一个台阶也没拉下。
他对做领导的理解特别到位,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那就是“用人、做事。”
用人、巧用人、又好又巧得用人。从这一点上说,他就是一个好导演。做事、巧做事、又好又巧得做事。从这一点上说,他就是一个好编剧。
大学时吴双全埋头苦读了四年的专业化工,毕业后不到四年他就坚信自己更适合“用人专业”。即在对的时间,用对的人,干对的事。
说道用人,吴双全的境界可谓登峰造极。早年在化肥厂的时候,由于扩建用土,厂区里曾被挖出一个十来亩的废弃大坑,荒草凄凄的十分难看。吴双全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坑里放水养鱼。北方干旱,当年内地人吃鱼是很困难的,化肥厂的鱼塘就是是全市的唯一,既新鲜又稀罕。逢年过节时,鲤鱼出坑,一少半厂里职工自分,一多半用于送礼。那时候物资紧俏,全市各局、委、办以上的头头一个不拉地都能得到化肥厂送来的稀罕物,而且这事是公开的,带有福利性质,不偏不向,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而能把这事儿办得如此底细之人,正是财校毕业的“受气包”,郁郁不得志的小青年周文昌。周文昌被提为副厂长之前原本是财务室的一个记账员,不多说不少道,是个扔到人堆里就再也找不到的主儿。但这人有两大特点:一是服从,二是细致。要说吴双全在茫茫人海中一眼就挑出他来,那还真是点本事。
想当年吴双全茅庐初出,根基不稳名气不够。而全市有头有脸的人物,多是先知道化肥厂的鱼,再知道吴双全人的。
然而鱼塘的功能远不止如此。后来吴双全在水塘中间搭建了仿古凉亭,名曰“钓鱼台” 。还找当时的市委书记姚占远题了字。吴双全把姚占远的行书“钓鱼台”刻成匾额挂在凉亭之上,再把与书记握手的的照片放大挂在办公室里。明显地感觉腰杆硬了许多。
自觉着够资格到钓鱼台钓鱼的人,吴双全向来笑脸相迎,来者不拒不但全程奉陪,而且在厂招待所食堂雅间酒肉伺候,自吊的鱼还免费带走的。不够级别的或是说了不算的,来上一次半次自然就不好意思再来,留下满肚子感激,回去继续努力去了。而有底气常来常往的,则正是求之不得的。
有个好政策就有了新气象:一是来厂视察的市里领导多了,二是刚退下来的老干部多了。一般汇报完工作参观完现场再吃完酒饭,酒桌上气氛轻松,邀请领导就地垂钓,放松一下是顺理成章地事儿。至于那些老干部,但凡有脸来这里吊鱼的,不是某某人大主任就是某某政协主席。虎死余威在,肯定是还有影响的人物。
一般领导钓鱼时,吴双全都在旁边陪同,还经常仰在躺椅里睡觉。他睡觉时还有个毛病就是打鼾,忽高忽地的有时像拉风箱,有时赛吹哨集合。这个特点给领导们的印象极深:一个成天躺着睡觉的人,把一个大厂管理的如此井井有条,这只能说明一点——善于用人。
吴双全一帆风顺的秘诀还有两点:一是顺应潮流,二是制造动静。一路下来,百试不爽。潮流指的是大的时代背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通货膨胀、物资奇缺,吴双全的策略是不要质量要数量、不要利润要产值。愣是把一个年产五百吨的小化肥厂,搞到了年产五万吨的省级先进企业。
而作为领导,时不时的制造动静则是必须的。不怕被人骂,就怕没人理。其实手底下想出人头地的人乌泱泱的一大帮,你越是放手他越是撒欢了干,人跟人的智商差不了多少,当头的做到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剩下的由下面撒开干就是了。吴双全做一把手时对厂里的工作连百分之十的精力都用不了,以当初老干部们的观察:这小伙子“鼓捣”化肥厂,前边夹着一泡尿,后边夹着一个屁,闭着眼打着呼噜就办了!完全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吴双全很快升就到了经委主任,主管全市工业口。他上任后第一个带头打破大锅饭,强制推行计件工资制,紧接着又引进马胜利的“企业承包制”、张兴让的“满负荷工作法” 使河津工业界闹得风生水起、热火朝天。
作为改革开放的第一代政治明星,吴双全渴望一个更大的、全新的舞台。恰好有提拔他做副市长的小道消息出来,这是众望所归,毫不意外。但出人意料的是,在组织部找他约谈时,他却主动提出到河津最穷最偏僻的山区上川做县委书记。平级调动而且条件又那么艰苦,这多少给人有点儿大脑进水的感觉。谁都知道上川的班子亟待调整却没人爱去,更确切地说是没人敢去。
这一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使他暗自得意。吴双全知道成功之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大都是逆向的。逆向思维说白了就是跟大家想象的不一样,人家向东你向西,别人宰狗你杀鸡。
当年的市委老书记姚占远似乎心有不忍,特意在上任前约吴双全谈话。上川县是烫手山芋,老书记清楚吴双全的能力,舍我其谁是肯定的,一块心病自是去掉,只是心有不忍。老头向吴双全表达的意思很明确,一是有什么要求你随便提,我一概答应。二是暗示上川的工作一出成绩,立即掉他回来升职。
一般上级的暗示比明示更重要,吴双全要的就是这句话。按理说他的资历做个副市长蛮富裕,但他志不在此。工业口的历练相对单纯,而地方工作则复杂的多,这是他仕途上的一个短板。他一向不喜欢翘着脚干事,起点越低越容易成功。楼要盖得高,基础就要挖的深。凭他在上层的人脉,杀个回马枪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但这只是其一。
其实吴双全决心去上川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他在省委工作的同学告诉他,上川水库的项目就要批复了。资金是中央出一点、省里出一点、地方自筹一点。工程总投资不下三个亿。这是迄今为止河津市遇到的最大一个项目,既是省重点工程,又是全市最大项目,不说是万人瞩目,那也是人人关注!而个项目一旦到了穷得叮当响的小小上川那就是惊天动地的头等大事,竭全县之力,穷全城之功,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有这样一个大舞台,想不出成绩都难。
吴双全对老书记毕恭毕敬地说:“上川是您给我提供的大舞台,编出一个好故事和导出一场好戏那是我的职业,更是应该做的,但我手里还是要有好演员才行。”
老书记亲自给他倒了一杯水递到他手里,大声爽快地说:“没问题,县长的人选由你提。”
吴双全呡了一口茶,用舌尖顶出嘴里的茶叶,弹在烟灰缸里,偷眼瞥见老书记还在盯着他看,就慢慢地说:“最好是现任的化肥厂厂长……”
“周文昌?”姚占远毫不犹豫地说:“没问题,先代理县长,走完程序后就任命!”
这次谈话之后,姚书记对吴双全的印象极深:一,临阵不乱,神闲气定,有大将风范。二,遇官不抢,耐得住寂寞,有大家气度。三,思维缜密,见识独到,执政风格明显,将来必成大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