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他们志向远大,有志于为官一任,造福八方,可是怀才不遇,只好天天在一起聚会。
为什么不去投奔刘表?
日期:2011-3-12 13:06
三国真相 第一部 东风破(赤壁)
作者:汤浩方
18
这里面的原因就很复杂,说简单点,他们看不起刘表,当然也看不上刘备。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代表着正统,因此他们还是希望去找曹操,可曹操手下人才如云,也不差你一个,所以一直没多大出息,不过侍机而动的想法,还是有的。
不是不愿为官,而是时机未到,说他们是隐士,就有点言过其实了。
诸葛亮心怀大志,常自比管仲、乐毅(宰相一类的人物),别人都认为他说大话,只有徐庶和崔州平相信。除了狂,他还有个嗜好——喜欢抱膝长啸,要是在现在,肯定被认为脑子有问题,可那时候,人们觉得,这是孤傲清高的表现。以至于后来的魏晋风度,一些名士除了吃药、饮酒和清谈,也学诸葛亮的样子,时不时长啸一下。
当然,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宣泄,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呐喊,一种率性而为的悲悯情怀。
这个世界上,怀才不遇的人比比皆是。当诸葛亮遭遇到这个心境时,也只能长啸,只能忧郁,但他不是满腹牢骚,坐等伯乐上门,而是想着怎么去寻找机会。
诸葛亮的这帮朋友,都想去找曹操,他却不看好。他很明白,去曹操那里,大不了做个小市长,而他自己,要做宰相。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是很多人郁闷的理由,我想这时的诸葛亮,也是郁闷的。
郁闷归郁闷,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且还帮人“算命”。
一天,他对徐庶、石韬、孟建三人说:
“你们三人做官,可做到刺史和郡守。”
三人好奇,问诸葛亮自己能做什么,他笑而不答,不是不答,而是怕打击好友信心——郡守刺史根本不放在眼里,他有着更远大的志向!
孟建要回中原,他提醒说,荆州很好,何必回去?最后没劝住,孟建最终北归,做了凉州刺史,官至征东将军;后来石韬也回去了,历任典农校尉、郡守等职;徐庶也因为母亲被抓,跑去给曹操效力,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还有开始那个崔州平,史书无载,但他哥哥崔钧是西河太守,想必也没做成什么隐士。
而诸葛亮,就实在与众不同,他独辟蹊径,找到了并不被人看好的刘备,两人的相遇,彼此改变了一生。
首先发现刘备有“投资价值”的,是徐庶。
徐庶,本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从小就喜欢行侠仗义,做一名剑客。
《三国演义》中,徐庶原先叫单福,后改名徐庶,这就有点贻笑大方了。罗贯中先生理解的本单家子,以为是单家的儿子,其实大错特错,真正的意思,是出身寒微,非高门大族。
后来徐庶替人报仇,被官府逮住差点杀掉,幸亏好友搭救,才侥幸逃命。这之后,他变了,刀枪一扔,弃武从文,从前的轻狂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勤奋好学的三好学生。
可一个人的改变,也没那么容易,除了克服自己,还要面对他人。
初到学校时,同学们都知道,他以前是个古惑仔,不理他;但他没有放弃,虚心学习、谦卑做人,最终学业有成。
浪子回头金不换,他做到了。
中原战乱,他与老乡石韬来到荆州,结识了诸葛亮。
徐庶去新野见刘备,刘备大为高兴,非常器重。他趁机推荐诸葛亮,问刘备,这人就是卧龙,你愿意见他吗?
刘备说,那就带他一起来吧!
徐庶看刘备似乎并不怎么感兴趣,于是吊胃口:
“此人只能去请,不会自己来!”
日期:2011-3-12 13:07
三国真相 第一部 东风破(赤壁)
作者:汤浩方
19
有这种人?莫非是世外高人?一下子就把刘备的胃口吊得老高,他或许又想起了不久前见司马徽的情景。
当时的社会,很重视名士清谈,而清谈的一个保留节目,就是品评人才。如果能够得到他们的“质量认证”,顷刻间身价倍增,不但被人尊重,还可以做官。所以说,那时候的“时事评论员”很牛,能左右社会舆论,非常受人尊敬,以至于他的一句话,就能改变你的一生。
刘备不过是水上的浮萍,在荆州还未扎根,想寻访人才,可不知从何入手,只好去拜见当地的知名人士——荆州大儒司马徽。他是“人才评论家”,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经他指点,前程无忧。
司马先生很有性格,也时不时玩个性。
当年刘表之子刘琮拜访,先让手下通报,恰好司马徽在菜园锄菜,因为不认识,便问他:“司马君在不在?”
司马徽抬头回应:“我就是!”
手下见他脏乎乎的,骂道:“死奴才!将军要见司马君,你这个种田的,还敢自称是?”
司马徽不说话,静静的回家,穿戴整齐后再出来。
手下一见,这不就刚才那农民吗?他吓得要死,赶紧报告刘琮,刘琮也慌了,赶紧叩头谢罪。
可见,司马徽不单受人尊敬,还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被更有名望的庞德公称为水镜,就是说是品人高手,自然非浪得虚名。虽然是水镜,不是铜镜,但他一点也不水,很有判断力。他知道刘表外宽内忌,容不得善人,于是暂时收起自己的爱好,不再臧否人物。
见刘备来了,他难得开了一次金口,毫不忌讳,可见对这个“大耳皇叔”抱有好感。他也很够意思,一见面就低调,先贬低自己,抬高别人,谦虚的自称儒生俗士,不懂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而俊杰是谁呢?卧龙与凤雏。
刘备忙问,这是何方神圣?
司马徽答:诸葛亮、庞统。
既然这么受推崇,肯定不是一般人,要他自己来,的确委屈他,那就只有亲自登门拜访,诚心诚意去请了!
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不想这个诸葛亮还摆谱,居然一次两次,面都不见。
刘备没有愤怒,没有气馁,而是耐心等待,他不知此人什么来头,但他心里明白,高人,是不轻易示人的,也就没有在意。
第三次,他又来了,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
日期:2011-3-12 13:07
三国真相 第一部 东风破(赤壁)
作者:汤浩方
20
既然壮志未减,那就好办了!
诸葛亮平时无事,也喜好推论天下形势,他早已成竹在胸,向刘备滔滔不绝的展露了一回超凡的口才,于是,名震千古的“隆中对”,诞生了!
“隆中对”说简单点,就是占据荆益两州,结盟孙权抗拒曹操。
道理很简单,实施很困难,要成功兑现并非易事,刘备开始还严格遵守,后来居然彻底违背,吃了大败仗,被活活气死,可见诸葛亮的厉害。
就是这精彩的“隆中对”,让刘备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了——这点至关重要,很多人总是分不清两者的区别,做了太多不该做的事,白白浪费时间。
刘备最后能够建立蜀汉、三分天下,这个战略宛若一盏明灯,为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他满心欢喜,连连称善,打心眼里喜欢眼前这个还只有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他觉得自己的路,并非想象中的艰难,他看到了希望的火焰!从此,他们俩的关系愈加密切,不但成为亲如兄弟的知己,也成为后世君臣的典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