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最好看的历史—三国真相》
第54节作者:
汤浩方 这书生,真是有知识,没见识!本来就是嘛,要讨好别人,还趾高气扬,谁睬你?写启字,不单单是战略上的需要,更是一种权宜之计。写好信后,李渊正式委派刘文静为“外交部长”,前往突厥汗庭进行夻游说工作与外交斡旋。
刘文静义无反顾的踏上了草原,去完成一项特殊的任务。
始毕可汗看过书信,非常满意,人都是喜欢听奉承话的,加之李渊姿态又摆得那么低,自然高兴。当然,这也要感谢刘文静的三寸不烂之舌,想必他应该懂得突厥语,不然也不会如此顺利。
始毕可汗力挺李渊,写了回信,建议李渊干脆自己当皇帝,反正他的如意算盘就是,你们中原越乱越好,鹬蚌相争,老子坐收渔翁之利,你们都得来巴结我,老子就是一个只认钱、不认人的裁判,看谁给的好处多,就顶谁!你们一直闹,老子就可以天天坐着收钱,也不用出去抢了,只需搂着美人、喝着美酒,等你们送钱上门。
这时候的始毕可汗,完全成了收保护费的黑帮老大。
刘文静回来复命,收获不小,李渊心情大好,直赞他是个人才!
始毕还命柱国康鞘利带来1000匹突厥战马,随刘文静一起到太原,说是要和李渊做生意,并答应发兵送他入关,人数多少由他来定。李渊对康鞘利等人十分恭敬,回赠了不少好处,可是买马的事情,则耍了点手腕,只挑了其中的好马,并且只买一半。部下都纷纷表示,要出私房钱把剩余的马全买下来,李渊不同意,他有两点理由:
一, 胡人马多,要是以后总找你来买,就吃不消了。
二, 少买就是向他们示贫,打消他们的贪念,表示并不那么急切,免得以后受要挟。
听李渊这么说,大伙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更加敬佩他的远见;另外,既然始毕可汗都支持李渊迅速称帝,裴寂刘文静两人自然是乐翻天,极力怂恿他答应这个请求。
不料李渊严词拒绝,说此次起兵,是要尊隋,不是反隋。
日期:2011-3-16 11:35
李世民真相 第一部 惊变(摘选)作者:汤浩方掩耳盗钟
大伙都纳闷,都造反了,还尊隋?不会是说胡话吧?李渊讲了原因,大家这才心悦诚服。其实,突厥人劝他称帝,能不高兴吗?可是做皇帝,是要付出代价的,又不是玩过家家,必须要有充分条件,找个女朋友都要好条件,何况是做皇帝?凡事欲速则不达,他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在李渊看来,才刚刚举起义旗,就公然亮出自己的底牌,把反隋的招牌挂出来,马上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弄不好,就会成为一个人人喊打的反贼。所以,他一开始打的旗号,只是反杨广,不是反朝廷,把杨广与朝廷割裂开来,区别对待,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是完全正确的,这时候,尊隋这块遮羞布还是不能丢。李渊拥戴隋室,扯出反杨广、反**的大旗,就是掩人耳目,给自己争取时间,以麻痹四处的“猎手”。
对于突厥的要求,李渊也不能不回复,经过反复研究,终于达成共识:尊杨广为太上皇,改立他孙子代王杨侑为皇帝,并传檄各郡县,改旗易帜。同时,又再次委派刘文静陪康鞘利出使突厥请兵,但私下里反复叮嘱,突厥人历来是中原的祸害,叫他们派兵协助,无非只是壮一下声势,几百人就够了。
刘文静心神领会,欣然领命而去。
从这些事情,足以看出李渊的深谋远虑,不是不做皇帝,而是没到时候,非常之时,必做非常之事。
好事多磨,关于旗子用什么颜色,还引发一场大争论。主管仪仗的官员认为,甲子日起兵,按符谶,应该用白色,加之突厥人也尚白,不如就用白旗讨好突厥。裴寂也主张用白旗,还举例说当年武王伐纣时,打的就是白旗。
李渊说,武王伐纣,牧野决战时旗子是临时制作的,没什么特别含义,他反对这么做,认为不可全用白色,于是折衷一下,改用红白相间的颜色——中庸之道,运用自如,是李渊的一贯风格。
现在的中国,这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智慧,实在是愈来愈少了,总有人爱走极端,在他们眼里,不是黑,就是白,其实这个世界上,很少有这么高纯度的颜色。
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隋朝的旗帜是红色,而突厥是白色,用红白相间的旗子就表明,既不顺从隋朝,也不臣服突厥,还可两边讨好——这实在是一种高明的策略,姜,还是老的辣!
据说,李渊用红白旗帜还有一个缘由,当然,这只是博取一笑。当时,民间都传说“李氏当为天子”,还有一个流行歌曲唱得家喻户晓,这首歌就是《桃李章》:
“桃李子,莫浪语,谁道许?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
李渊把红白幡旗插遍城头,以此来附和歌谣,赤白相映,仿若花园。看着红白相映的旗帜迎风飘扬,他颇有兴致,笑着说:
“花园已有,就是不知黄鹄飞哪儿去了?我当一举千里,来印证这句谶语。”
等这一切都摆平后,李渊总算松了一口气,搞定突厥,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其后,他还说了句很搞笑的话,“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不说掩耳盗铃,可见对这种小玩意不感兴趣,要盗就盗钟)!
能勇敢的袒露心迹,值得表扬,一般的人都是只做不说,或者还要弄出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像李渊这样的好同志,恐怕不多吧?
李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可是所谓乐极生悲,等李建成带着家眷跑到太原时,他听到一个痛心疾首的噩耗。
日期:2011-3-16 11:35
李世民真相 第一部 惊变(摘选)作者:汤浩方革夻命的代价
他的一个亲生儿子,被官府抓起来杀害了。
李渊的原配窦夫人,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李玄霸,就是《隋唐演义》里边那个“隋唐第一好汉”李元霸的原型,李元霸只是文学形象,是说书人塑造的一个英雄人物,附会在李玄霸身上罢了。
历史上的李玄霸,在大业十年14岁时就死掉了,晋阳起兵他都没参加,更不用说打天下了。
窦氏还生了一个女儿,嫁给临汾人柴绍,这个女儿,就是后面要讲到的巾帼英雄三娘子;但李渊还有其他小老婆,有妾万氏,就生了第五个儿子,叫李智云,这次不幸遇难的,就是这个宝贝儿子。
这是李渊闹革夻命以来,家里牺牲的第一位亲人,在他心里,只有悲痛,但如此关键时期,只能化悲痛为力量。另外,对于李渊是否向突厥称臣的问题,学术界仍是激烈争论,当我们去还原这段历史,就会发现,他并没有完全丢弃自己的尊严。为了得到突厥的支持,他说了不少好话,也应承了不少事情,但他有自己的原则,等等这些,不过是审时度势的一种权宜之计,只是一个策略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对突厥服了软,说了恭维话,就把他看作一个软弱无能的大坏蛋,要知道,能屈能伸者,方为大丈夫。
从后来的事实来看,李渊建唐后,就不怎么情愿向突厥进献财物,主动送保护费了,从而导致突厥频频扰边,双方时有冲突。直至李世民执政时期,派大将彻底击败突厥,如同当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战胜匈奴一样,才彻底解决这个困扰多年的大问题。
等等这些足以证明,李渊从没想过要去做突厥的马仔,与后来肉麻的“儿皇帝”,叫契丹人为爸爸的石敬瑭,根本不是一路货色。
李渊正式起兵,第一件大事,就是要考虑往哪里进军。当时他手上只有3万军队,如果不做好战略规划,在那个乱世中,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他将讨杨广的檄文传布四方,并派人去拜见李密,谈谈未来的打算,只是不知结果会怎样,李密会理他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