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5 21:37:00
一则听老人讲的事,供大家休息日里分享,
在此祝福各位来看帖的朋友合家欢乐!幸福安康!
还说那个老黄太太,就是老叔那个村子的接生婆,据说接生的手法和技术不比现在专业的妇产医生差,而且还会扎鼓一些那时候的医院都治不了的病。
方圆几十里地的村子,谁家生孩子都会派人来接她去帮忙接生。尽管带“婆”字的称谓有点贬低的意思,但是村里的人们对她的尊重和敬慕都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几乎整个村里每家的小孩都是她接生的。
无论是刮风下雨,无论是深更半夜,只要有人找,老太太就会立马就应。收拾收拾就跟人家赶紧去接生,因为老黄太太总说,别的事能等,这生孩是不能等的,真的耽误了,去晚了,就可能是两条人命没了。
包括直到老太太年纪大以后,也是这样,只要有去请的,就没有被她拒之门外的。在她还年轻的时候,经历的一件事,当时在村里是几乎家喻户晓的。
我当时听的时候,年纪还小,小时候,长辈会讲一些故事给我们听,那时候没有这么的书籍,一家有个收音机都很不错了。那时候最火的是刘兰芳说的小说,一到小说的时间,几家人聚到一个小匣子(那时的收音机大多很小,像个匣子的形状,村里人习惯称之为“小匣子”)旁边,屏息倾听,因为那个时候的信号不好,有的时候还会发出兹啦兹啦的干扰的声音。
根本就没有现在的儿童书籍,更不知道什么是童话和神话。就是老辈人口口相传一些他们听到的一些流传在他们生活里的故事给孩子们听。只可惜岁月蹉跎,我这代人,疲于奔命,早已遗忘了很多小时候听到的瞎话故事了。
这位老黄太太,最早的时候本来是不会接生的,说她年轻的时候一次在山上打柴,突然间雷雨交加,大雨倾盆而下,来不及躲避,也无处躲避的她被雷在她的前方劈了一下。说跌跌撞撞回到家里,从那之后,她就会给小孩子看病了。
听说后来有一天的半夜有人来敲门,是指名道姓的请她去接生。她说她不会,那个人很英俊,是个很陌生的面孔,还是半夜三更的冒然来敲门,找她去做她没做过的事,家里人有点担心,她一个小媳妇家的也很害怕。可是这个年轻人长的很清爽帅气,不像是坏人,又真的很焦急,说的很恳切。
她就没想太多,答应了,家里男人担心,就陪着一起去了。没走多久,到一个感觉是邻村的村子里。可是看这家人的房子却是当时少有的好,夜里就感觉像是很老大的院子,青砖高墙似的。
来不及想有什么不对劲,就进了屋子。屋子里的摆设更是非同凡响,那时候说都说不上来是什么的,说就看到是木头的,很光滑的木头家具,古色古香的感觉,心里想这十里八村的也没听说谁家过的这么好的啊。
就听见产妇痛苦的呻吟,赶紧就跟着进了里屋,看见一个张的这俊俏的小媳妇,可能是肚子疼的,脸色有点煞白,老黄太太就说我也不会接生,真怕不行,再耽误了,可咋好呢。就听这小媳妇断断续续的说,我自己会,你听我说怎么,你就怎么做就行,别的你不要管,也不要担心我有事。
就这样在这个俊俏小媳妇的指导下,年轻时的老黄太太就稀里糊涂的给人家接上了生。生了一个,不一会又生一个,竟然是双胞胎,把年轻时的老黄太太喜的不得了,什么都忘记了。这个俊俏的小媳妇让家人拿来赏钱,竟是两碗金豆子。
并交代说,这钱一定在你们生孩子之后再花,一定要花在子孙身上,子孙会富甲一方。可千万别花早了,花早了子孙就会出事。这老黄太太根本就没见过这么多真的金子,只顾得不断的点头和道谢了。
天快亮的时候,他们两口子就被送出了这家人家的大门,那清爽帅气的青年说不能送你们了,我得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就这么就道了别。这时,天渐渐的要微亮了,老黄太太才想起来,也没好好看看这么好的大院子。看人家的大院子多好啊,心里正想着也没走出多远,想回头好好看看的时候,竟发现身后什么都没有了。
这一下可好,把她吓得满头一下子出了很多的汗,也不敢和男人说,就这么走回了家。可是自己越想越害怕,后来也是怀孕了,身体和神经都有些不好。
又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耳边似乎听到有一个很熟悉的声音说:你不要怕,我是三千年狐仙,只因一世和你有缘,受到你的解救,特来报你搭救之恩。那些金豆会让你子孙八代富足,教你接生会让你名扬一方。。。
这个声音很清晰,家里的人都听到了,她听出来就是那俊俏小媳妇的声音,吓的脸都白了,在家人的追问下,说了那天接生后回头,那家的房子就不见了等等。
后来这个事整个村子都传开了,谁家要生小孩,就都来找她。而且她自己竟生了八个儿子,长大后都做了买卖,先后都离开了那个地方。谁回来接老太太说让她去城里享福,老太太都不去。直到她后来说老在了那里。听说老太太的曾孙子现在定居广州了。很早很早就买了别墅,就有了亿万资产。
如果一个人的祖先积累了功德,他的子孙后代都会蒙荫受泽,反之如果一个人的祖先没有德土,那么后代就如长在没有养分的土地上的秧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