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渊的表述具体细致,忠心拳拳,但是之后公孙渊又想起另一件事,唯恐明帝知道难以自圆其说,于是他在其后又补充上来。当初宿舒孙综到建业时,孙权曾问及公孙渊的子嗣,打听清楚后先就给了封赏,公孙渊的第二个奏表就是说明此事的。他一并将孙权给儿子们的符策印绶也交了上来,还自我批评一顿,大骂了孙权一通,说对他“既行天诛,犹有余忿。”
明帝将公孙渊的奏章遍示群臣,群臣一律冷笑,没有人不知道公孙渊是满纸谎言。但是公孙渊既如此说你还得如此信,蜀吴两国此刻虎视眈眈,辽东征讨不易,也不在其时。
日期:2011-01-11 10:25:27
公孙渊当然也明白自己的话不足以采信,可是他既然明知如此,却还是要这样大费苦心,显然只能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公孙渊惧怕朝廷全力打击,却又料知朝廷一时奈何不了他,相信只要自己不真正造反,能给朝廷一个台阶下,朝廷大约是肯定能够暂时放过他的,因此他很愿意暂时玩弄一下手段,自欺欺人。这也可以解释为一种愚弄,一种挑战,或者一种试探。第二种,公孙渊是认清了形势,真正感到了恐惧,他想要以此示好,表示从此悔过自新。如此,他虽然在编造谎言,但也算是一种真诚的认罪,然而第二种解释对公孙渊这种人似乎不太可能。
明帝并没有在这种猜测上多下功夫,不管公孙渊是玩弄把戏也好,还是真心认罪也好,他都不可能放过他了。最终不能放过,暂时又不想向他动手,目前当然只能假装接受,于是双方互相装痴卖傻。明帝随即下诏表彰公孙渊,授予他大司马的职位,并将他加封为乐浪公,使他持节继续统辖原有属地。
但是在使者的人选安排上,朝臣却起了一些争执,某些人认为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应该尽力争取一下公孙渊,因此使者所担负的任务就不应该仅仅是宣诏而已。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中领军夏侯献,他指出,公孙渊先前首鼠两端,一是凭借险阻,二是依靠孙权,他现在之所以下决心杀了吴贼的使者,首先是因为宿舒等人亲自到了吴国,看到吴国势力其实非常薄弱,不足以依恃,其次就是他内部并不稳定,高句丽等向来与他为仇,临战之际难保不从后作乱。公孙渊现在外失吴援,内有胡寇,未免更加对魏国大军可能从陆路进发惶惶不可终日,因此现在派出的使者应该是最能够担负起向公孙渊晓明利害,示以祸福的角色。
夏侯献推举了一个人,这个人是奉车都尉鬷弘,鬷弘本就是辽东人,武帝时就曾专使辽东,文帝时为了更好地与辽东通好,更是特意安排他携带妻儿回归故里,但是鬷弘忠于魏室,宁愿把妻儿留在洛阳,自己一人还乡。夏侯献即是以鬷弘的忠诚,然后是博学,辩才,以及他对于辽东的熟悉程度为基础极力推荐他的,夏侯献认为他必能不辱使命,达到真正使公孙渊痛改前非的效果。鬷弘如果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当然是好事,明帝无可无不可,他当即批准任命朝臣傅容、夏夔,带同鬷弘为颁诏大使,由将军左骏伯率兵护送去了辽东。
日期:2011-01-11 11:17:47
谢谢朋友们。
————————————————————————————————
公孙渊心存异念,前又杀死吴国使者,因此魏国使者此行不免提心吊胆,左骏伯为了安全自然需要挑选一些勇武有力的壮士随行,没想到他的防范之心却倒成了公孙渊的畏惧。魏国使者未到,公孙渊手下到京都洛阳汇报人事赋税等情况的计吏先完成工作回来了,他回来就急忙跑到公孙渊那里,把他在洛阳听到见到的所有情况都报了上来。他尤其指出,使者左骏伯的随行人员都是精选出来的特异之士,要公孙渊小心。公孙渊怎能不小心?他与朝廷闹到这种地步,难保朝廷不存杀他之心,因此傅容等人到来之后,公孙渊安排他们住下,先派遣大队步骑兵将住所重重包围,这才坦然进去接受了任命。两下如此猜忌严防,傅容等人当然达不到夏侯献等人希望的那种结果。
傅容等在辽东心惊胆战,不敢久留,他们传达完诏书很快就返回了,回来就把公孙渊的种种行径都做了汇报,这一下明帝更是恨透了公孙渊,只要时机一到,他就决不会让他再活在这个世上了。
日期:2011-01-11 15:23:42
呵呵,茶来了。
——————————————————————————————————
且说明帝离开蒋济等人回到后宫以后,本打算静心思考一些事情,却不料郭太后在他那里,这立刻就引起了他的不快。他的不快倒不是因为郭太后影响了他的思绪,而是因为他最近特别不想看到她,除了那些必有的接触,他根本不希望太后主动到他这里来。应当说,在几年之前,明帝与郭太后的关系还是相当不错的,当年明帝母亲甄夫人被文帝赐死,文帝曹丕就将明帝交给了郭太后抚养,郭太后待明帝犹如己出,明帝也事郭太后犹如生母,这一点曾经很令曹丕欣慰,也很为朝臣们所称道。但是好景不长,明帝即位之后虽然将郭氏立为了太后,以永宁宫相称,但不久就有所疏远,尤其是这几年,他表面上还一如平常,其实内心里对太后充满了冷漠,甚至于仇视,其原因就在于那些无处不在却又无迹可寻的传言。
明帝曾经是真心对郭太后好过,正如郭太后对他的好,但是那时候明帝还年少,那时明帝也还有很多事不知道。这里面当然也有不得已的成分,母亲甄夫人死了,明帝那时孤苦无靠,也只能尽力向郭太后靠拢。那时候曹丕不是还曾想另择嗣君吗?正是因为明帝知道自己的地位不利,才不得不拿出大部分真心敬奉最受宠的郭氏的。曹丕真正改变主意,下决心立了明帝为太子与这不无关系,同时也因为明帝当初的一个表现,一句话。
文帝曹丕有一次带了儿子曹睿去打猎,遇见了母子两头鹿,文帝开弓射倒了母鹿,命令曹睿射杀那头幼鹿,但是曹睿不从,他弃下弓箭哭泣道:“陛下已射杀了它的母亲,臣下不忍心再杀其子。”曹丕闻言大受触动,从此就坚定了立曹睿为太子的意向。由此可见,曹睿在少年时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仁德智慧。
明帝曹睿所了解到的关于母亲的死因是这样的:曹丕后来渐渐移宠于郭夫人,李夫人等,日渐疏远冷淡了他本最引以为自豪的甄夫人,郭夫人趁机大进谗言,说了甄夫人许多不是,甚至制造出甄夫人与王子曹植关系暧昧的流言,而甄夫人当时也因为曹丕的种种举动心怀怨恨,多有不合作之事,因此曹丕大怒,终于下令赐死了甄夫人。
更为要命的是,传言还说,甄夫人不禁死状极惨,而且死后竟没有用棺椁收殓,下葬之时又把她弄得蓬头垢面,满嘴是糠,这显然是不想她再托生时还能重新为贵,更不欲她在阎王面前有所申诉,足见害她之人心有多狠,恨她之深。如果传言属实,明帝却没有为母亲报仇雪恨,他将情何以堪!这种事放在谁那里都难以释怀,都不免疯狂,何况贵为人君操有生杀大权的明帝曹睿!
日期:2011-01-11 16:15:02
明帝实在无法说出自己的感情,他对郭太后除了仇恨,还有特殊的爱意,毕竟郭太后抚养他多年,从来没有亏待过他。此时已到黄昏,宫中已早早地掌起了灯火,灯光下面目慈祥和善却又威严十足的郭太后在明帝眼中异常恍惚,他实在辨不清哪个才是郭太后真正的面目。
郭太后对于明帝这几年的疏远早已心知肚明,这个女人不禁美貌无双,而且颇有智谋,她年幼时父亲郭永就因她而自豪,称她为女中之王,把女王作了她的表字,嫁给曹丕之后,她很快就能够脱颖而出,压倒包括甄夫人在内的所有敌手,足见她不负女王称号。据说,就连曹丕能够得以顺利踏上太子的宝座,郭太后的智谋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一点更可以说明郭太后的能力不仅在争风吃醋,迷惑夫君上面,她足以列入巾帼之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