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35节

作者: 规划员K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8-23 00:10:21

  关于《红楼梦》校本的问题。
  有条件的同学,我推荐俞平伯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
  1958年的初订,1962年的重订。
  以“有正本”为底本,依序参考脂本、后起抄本、刻本而作改订。
  而且附有《红楼梦八十回校字记》,有心细细比较版本的同学,可作参考。
  俞平伯是大家,他的学问和见识后辈红学家中很少能及得上。
  虽然其后另有不少更新的校本,但是这版还是给人很可靠的感觉。
  此外,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本套书四册(包括后四十回和校字记),繁体竖排。

  阅读起来,感觉也比较好。
  另有同学问起《金陵十二钗》的画册,推荐哪家。
  当然是刘旦宅和戴敦邦的。
  王义胜虽是后辈,他的那套也很不错。

日期:2010-08-23 00:39:04

  如果研究欧洲的贵族制度,那倒是个我素来感兴趣的历史专业话题。
  今后有机会可以专贴讨论。
  但是要讲欧洲贵族气质如何如何值得我们领略效仿,就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了。
  再就是比较欧洲哪国的贵族更有范、更有历史渊源。
  这个可千万上溯不得,就算倒推个八、九百年,欧洲大贵族们基本目不识丁,拿个匕首割肉吃就算宴会,高兴大发了直接抱着个猪头开啃(同学们莫像唐吉诃德一样中了骑士文学的毒)。
  中国的贵族生活,大家也不用扯到《论语》这么远,又不是赵普治天下。
  要模仿物质层面的,就看看《红楼梦》。
  要追求精神层面的,就读读《世说新语》。
  若是踏踏实实讲点实在的,只有十四个字: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咱们这些身兼房奴、车奴、卡奴的升斗小民,一本正经地讨论规范起“真正的贵族该如何如何……”的问题,画面喜剧感太强。
  容我自己先一边去笑得打跌了。
日期:2010-08-23 15:25:40

  看到混在真龙同学转载的《新民晚报》陈总编的捧新红大作。
  《新民晚报》在魔都算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亲民的风格使得他以前很受欢迎。沪语儿歌:“夜饭吃饱,看看晚报”。
  曾几何时,《新民晚报》阔了起来,造了高耸入云霄的报社大楼,其大堂的气派绝不逊于任何五星级酒店。但是《晚报》亲民的风格倒是未曾变。其后《申报》、《青年报》等代表新一代魔都人文化理念、生活观念的报纸纷纷出笼,《晚报》的文章未免显得“老土、市井、琐碎”了一些。
  家中有一份赠阅的《新民晚报》,说来惭愧,一年中未必会打开七、八次,每次阅读时间未必会超过4、5分钟。但是对于《晚报》多少总有些香火情的。就像弄堂口烟杂店的大妈,虽很少光顾生意,对于她为人的踏实、朴实、老实却还是知道的。

  因此这次陈总编的文章,很是让我惊诧。陈先生的身份是总编,他发表在《晚报》上的文字总不能说代表个人意见。如果我把这篇文章的观点看作《晚报》的立场,就会发现一个难堪的事实:弄堂口的大妈变了。
  大妈以前虽然琐碎、小市民,还会经常随大流地高喊“主流”口号。但不是一个贪慕虚荣、信口雌黄的长舌妇。难道世风日下,连这么个朴素的大妈都会被些许蝇头小利所收买,口不应心地卖起了“假虎骨酒”?要知道,“假虎骨酒”不但骗人钱财,还会贻人健康啊。
  陈总编的履历背景、学问专业,我一概不知。只听说他的夫人是陈丹燕,也算颇有文名的沪上乡土作家。第一次拜读陈总编的文章,想不到给我留下了如此“惊艳”的印象。
  未知陈总编是否看过新红,哪怕只认真看了5集。
  如果确实看过,才写此评论文章。那我要说,陈总编的欣赏口味实在别具一格。能在新红看出“布景服饰的讲究、演员的精挑细选,至少说明李少红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进而得出结论“李少红做到了既保持原著风格又让人眼睛一亮,传承与创新的分寸拿捏得不错,这应充分肯定。”
  我只能说要么陈总编的心“长偏了”,要么他的眼“老花了”。而能把贾母的表演说成“她的富贵、慈爱、内虚,活脱脱一个没落家族老祖宗的形象……可见功力不凡”,哪只能说陈总编这辈子没看过县级艺术团体以上的文艺表演吧。大约他看得电视剧其总体水平也不太可能超过《还珠格格》、《神话》了。
  有着这样水平的一位总编,《新民晚报》的格调、品位未免有滑向地摊文学之虞。
  但愿我是杞人忧天,陈总编其实未看过新红,只是碍于李导的情面、朋友的请托才虚晃了这么一枪,为新红壮壮声势。《晚报》仅广告收入一年就有数亿,自然不是新红可以收买的;陈总编的年薪也不会低于七、八十万,想来也不是李导一个红包就能打动的。那么陈总编就是为了种种“不足为外人道”的由头,才写下了这篇评论。

  这样想来,我不忍心再多作什么不堪的联想了。只问陈总编两句话:其一于公,您作为一名报社总编,知道“文责自负”是什么意思吗?其二于私,您作为一名文人、知识分子,知道“爱惜羽毛”是什么意思吗?
  新红吧的小朋友们不可恨,即使他们苦心杜撰一个“清朝北京文读”的幌子来强词夺理。因为他们至少是真心挺新红。可是明明知道新红底细还要力捧的“文人”,其行其品,就少不得要被套上“文棍”的帽子了。提醒这些仁兄,笔下须“慎之、慎之、再慎之”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