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34节作者:
规划员K 日期:2010-08-21 17:54:20
宝钗和王熙凤既然是表姐妹,为什么关系也不见特别亲厚呢?
真是这样吗?未必。提一个细节,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薛宝钗对于王熙凤的得体称呼,应该也是“凤姐姐”。实际上呢,宝钗在第三者面前称呼王熙凤的时候,一般都用“凤丫头”(薛宝钗似乎也从未直接称呼过王熙凤)。
第四十二回,讨论惜春画大观园图的时候,她当着众姐妹,一口一个“凤丫头”。原文:“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这还可以解释为姐妹间的谐谑玩笑,不拘礼节。
第四十四回,宝钗在劝慰挨了王熙凤巴掌的平儿时,说到:“你是个明白人,素日凤丫头何等待你,今儿不过他多喝了一口酒。他可不拿你出气,难道倒拿别人出气不成?”当着奴才,仍是称呼“凤丫头”,并不特意留面子。
甚至当着王熙凤的面,也是如此。第三十五回,宝玉挨打之后,众人皆在怡红院内。宝钗对贾母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这是当着贾母和其他长辈的面,素来知礼、守礼的薛宝钗全无忌讳,依旧直呼其“凤丫头”。一向沉稳的宝钗似乎托大了啊。
薛宝钗这样的人物,偶有失误都不太可能,更不用提屡屡犯错了。而且她的性格也不会枉自托大地去占王熙凤的“口头便宜”。因此,她随意地称呼“凤丫头”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两人之间的“熟不拘礼”。
薛姨妈进京之前,王熙凤和薛宝钗是否见过面?这个在原著中并未交待。但即使如此,宝钗进京之后必然与王熙凤有很多碰面的机会。表姐妹在一起,自然先带着三分亲热。故而“凤丫头”三个字,想必是两人之间平常惯于玩笑的一个平常称呼罢了。
或有人说原著中薛宝钗与王熙凤之间的正面直接交谈很少。哪里来的“熟不拘礼”。甚至据此猜测两人内心不和,并引申出王熙凤提防薛宝钗谋夺“宝二奶奶”地位并抢班夺权的意思。我对此的看法是:读书不能读腐,读《红楼梦》要多多思考,但是“想得太多”就未免会钻牛角尖。
比如宝钗和王熙凤之间如果到了“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地步,那需要经过多大的表面化利益冲突啊?想来也是没有可能的。更何况两人如果心存芥蒂,薛宝钗可能几次拿王熙凤打趣吗?会口口声声叫着“凤丫头”而肆无忌惮吗?那才是无稽之谈呢。
抑或反过来说,既然关系融洽,为何却并不见书中描写两人有什么特别的交往呢?这个容易解答:虽然薛宝钗比之从来未出远门的贾府三春见识要卓远,甚至比象牙塔中的林黛玉对世情了解地更为通透。但她毕竟是个未出阁的千金,对于薛家的买卖最多也不过是参谋。因此她和王熙凤之间能有多少理财、家务、人情方面的共同语言呢?更何况,王熙凤不太识字,而薛蘅芜却才高八斗。两个人的兴趣爱好也就大相径庭了。
日期:2010-08-22 14:32:14
李纨和王熙凤是妯娌关系。在未分门户的大家庭里,妯娌关系是最难相处的。双方的利益冲突最直接、矛盾最表面化。冲突意外,妯娌之间“炫比”的意思最盛。比娘家的家底,比带来的陪嫁,比各自持家的本领,比丈夫对待自己的疼爱,比公婆的器重,比儿女的出息。进而衣着服饰、车马仆佣,什么都想PK一番。这种情况,莫说古代大家庭,即使70后、80后的父母一辈中,妯娌之间的明争暗斗、夸父耀儿之古风依然长存。
即使妯娌之间有看起来“亲厚”的,那也是兄弟众多,妯娌们需要形成派系团队,以实现“拉一个打一个”逐个击破的战略。而荣府人丁单薄,仅有李纨和王熙凤这么两房妯娌。其间的矛盾冲突几乎是避无可避。情势紧迫至此,曹公笔下一转,就把可能发生的真刀真枪的冲突消弥于无形了。因为,李纨是个孀居守节的寡妇。
李纨这个人物的具体性格等等待我谈至其专题的时候再说。反正在孀居的事实之下,李纨更是摆明了一个闭门守节的态度。作出古井不波姿态的她当然不会与王熙凤直接争权夺利了。两人平素相处也算和睦,从未见甚冷言冷语。因为王熙凤的态度很务实,凡是不会与她产生矛盾冲突的人物,都尽量善待,甚至不惜用财帛等实际的好处来笼络。人情往来,顺水推舟。李纨当然也心领神会地承其美意了。
日期:2010-08-22 14:33:16
比较有趣的一段在第四十五回,李纨领着众姐妹去打王熙凤的“秋风”。两人言语间的一番你来我往。凤姐在谈话中倒是半真半假地吐露了心声:“亏你是个大嫂子呢……这会子他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足的又添了十两。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这会子你就每年拿出一二百两银子来陪他们顽顽,,能几年的限?他们各人出了阁,难道还要你赔不成?”
言为心声,王熙凤对于李纨那若有若无的酸意这一刻竹筒倒豆子一般倾泻了出来。虽说是玩笑,却都是实情。当然一番揶揄之后,王熙凤毕竟不是真心嫉妒,再加上她一贯以财贿人的手段,到底还是放下了五十两下马拜印作“监社御史”。非但心甘情愿地掏钱,王熙凤还特意说了一串软话:“好嫂子,赏我一点空儿。你是最疼我的,怎么今儿为平儿就不疼我了?”上下对比,前后差异有多大?
这段对话,恰到好处地点出了李纨与王熙凤关系的实质。两人的做功都很到位,分寸也控制得十分地老辣,平淡无奇之下的一番交手,彼此心知肚明且心照不宣。这种关系,怎么可能推心置腹地“亲密”起来。
日期:2010-08-22 14:34:36
题外话:
旧时大家庭内部,看似风调雨顺,实则危机四伏。诸位同学若想要有更现代一些、更贴近一些的阅读体验,请看张恨水先生的名著《金粉世家》。
爱《红楼梦》者中多数应该读过此书。还有未读者则一定、即刻拜读之。中国现代的几位文学大家,多数都有《红楼梦》情节。胡适、鲁迅所做的《红楼梦》评论皆是新红学的基石了。而巴金《家春秋》和《红楼梦》的关系也不用我多说。林语堂本来准备翻译《红楼梦》,后来却因之写出了一部《京华烟云》。
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则索性是一部效仿《红楼梦》的“致敬作品”了。非但设置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刻意接近,就连许多场面都是照搬《红楼梦》。其中,凤举大爷和丫头小莲有一段隔着门帘对话调情的情节。竟是完全模仿贾琏和平儿那段。关于两部小说之间的关联,张恨水在自序中坦承:“《金粉世家》之是何命意?都可不问矣。有人曰:此颇似取径《红楼梦》,可曰新红楼梦。吾曰:唯唯。”
另:同学们切勿以电视剧版的《金粉世家》来替代小说。没读过原著还是去看书吧,强过百倍。那部电视剧对于原著的糟踏程度,不在新红以下。故事的风格、内涵完全走样。人物的性格、形象大相径庭。尤其陈坤演的金燕西,直把我看得恨到牙根痒痒,其悲其怒远胜过于宝玉,与蒋黛玉相比都不遑多让。
日期:2010-08-22 15:16:51
欧洲贵族的问题,简单说两句。
中世纪的欧洲,国家观念并不彰显。王室也好,公爵、伯爵、男爵也罢(欧洲贵族制度中侯爵源于“帝国边侯”、伯爵源于“副伯爵”,数量并不多;而“公”、“伯”、“男”构成大贵族的三个基本层次,具体情况复杂,恐怕要专门开个帖子来聊),关心的不过是领地的收入,邻居的纷争。谈不上羡慕哪国、哪家的贵族气质。
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之后,西班牙王国于美洲获取了大量的黄金和其他珍宝,史称“西班牙的美洲黄金”。有了钱,自然要摆谱。再加上西班牙王室与神圣罗马帝国一贯联络有亲。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呢,欧洲其他国家是以“西班牙宫廷礼仪”为正宗规范的。
其兴也勃,其亡也速。西班牙衰落之后,法国在路易十四时代王权大兴,成为欧洲数一、数二的强国。自其后一直到拿破仑时代,压服欧洲列强,重整世界秩序。法国的富强令欧洲其他王室、贵族艳羡。这个时代,又流行起“法国宫廷”的风度。君不见《战争与和平》中的俄罗斯贵族以法语交流为时尚?
英国本为欧洲西端的岛国,与大陆国家交流很少,一向被视为“野蛮岛国”。但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飞速,英国再挟击败拿破仑法国之军威。渐渐成为制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国”。自北海至南非,远东、印度、中东、加勒比由东及西,世界的丰富物产多由英国所控制。社交、饮食、服饰、运动,英国上层人士多开当时风气之先。但这种领先和如今美国经济发达之下的文化扩张相类似。谈不上令其他欧洲贵族钦服的什么特别气质。“维多利亚女王的欧洲”只是联姻关系网的形容,不是说得贵族气场。
俄罗斯更是历来被欧洲国家视作“蛮夷之邦”。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等一系列明主之后,才能在欧洲秩序的较量中获得发言权。因此俄罗斯贵族对“欧洲风度”心向往之还来不及,更没有“领先”一说了。倒是和中国“中产阶级”相较,哪怕现在的俄罗斯公民(受过高等教育者)在文学、音乐、美术的普遍素质上,高出得不是一点半点。
楼主本身的工作、生活中,接触的各国人群,对德国人颇具好感。似乎日尔曼人民名不虚传,果然谦逊有礼、风度翩翩、教养良好、态度严谨。当然,这些都是普通德国百姓,并非“冯氏贵族”。
所以,在我看来。这个年头再妄谈什么“贵族气质”不过是镜花水月。倒是培养一下大众的基本情操、道德、教养才是正经。别住的是“六星级宾馆”,却一言不合即拔出老拳相殴。那才真的是个笑话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