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魔都 —— 第一部 降魔师》
第13节

作者: 谢双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时间在身边静静溜走,初秋的风吹过了姚七七的发,老人从口袋里摸出了一把牛角梳,递给姚七七,“七七,这个送给你。你要记住,一个真正的淑女,无论是从弄堂出来,还是从大门大户里出来,都要把自己打扮得体体面面,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哪怕你穿着最普通的衬衫,买不起熨斗,也要用杯子灌上热水把它熨平。哪怕你再穷再苦,也不能放弃自己的尊严和做人的高贵。晓得么?”

  “嗯。”姚七七点头答应。
  东边的天色,起了一丝微微的红,姚七七回头看着老人,老人的影像越来越淡,老人最后回过头,看着晨曦中的上海音乐厅,轻轻哼唱了一句:
  再见,我的珍爱。
  当金光刺破云层的那一瞬,老人的影像,彻底消失了。
  老人手上的那一页乐谱,也如同灰尘一般,湮灭在空气中。
  而那把梳子,却仍然静静躺在姚七七的手上,温润如玉。


日期:2010-5-5 0:11:00

  【漫谈录】
  一.国际饭店
  第一个故事,写的是国际饭店里闹鬼。
  之所以第一个故事选择写国际饭店,是因为在现如今的上海的地图上,国际饭店是上海的原点。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国际饭店的投资方,是民族资本。
  同时,由于国际饭店的特殊历史地位,我于是决定第一个故事,就从国际饭店开始。

  当然,故事里的一切,都是我的杜撰。
  国际饭店,1934年落成,就是这幢高83.8米,如今看来看低矮不足道的建筑,曾经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时远东第一高楼。
  国际饭店坐北朝南,可以将跑马场(现在的人民公园即是跑马场当初地界的一部分)尽收眼底,不过,就是这么一块地方,其实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国际饭店是由北四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联合兴建,当时外滩聚集了400多家金融机构,地价也高达每亩30万两白银之多,投资方无力在外滩购买地皮,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大光明电影院边上买了地皮,请来匈牙利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了国际饭店。

  国际饭店落成之后,刷新了中国建筑的高度记录,国际饭店的老员工潘泳诚回忆说:站在国际饭店上,天也看得见,而站在跑马厅抬头看,帽子也要落掉的。
  老人的回忆让人想起当时有个因为国际饭店而产生的词:观仰落帽。
  说的就是国际饭店太高了,太新鲜了,为了抬头看它,帽子都从脑袋上滑了下去。
  不由想起一个笑话,讽刺上海人喜欢“轧闹猛”。
  一个人抬着头看天,第二个人走过来,好奇,于是也抬头看,最后一群人都抬着头看,却不知在看什么。原来是第一个人出鼻血。

  遥想当年,那些看国际饭店的人,恐怕也是竞相抬头,外加帽子落了一地。此情此景,回想起来那场面,很是滑稽。
  那时候人会说这么一句话,一直流传到八十年代,就是姚七七听到的那样:国际饭店高得来,要是扔一块豆腐下来,可以把人砸死。
  一时间,国际饭店声名鹊起,名流荟萃,许多洋人在这里一住就是一个季度、一年、甚至几年。有溢美之词如是说:既忘车马之喧扰,且疑羽化而登仙。忘车马之喧扰倒是有可能,毕竟危楼高百尺,离得远,听不清了;疑羽化而登仙那就未免夸张了,不过,比起李白站在两三层楼高的地方,也能够羽化登仙,恐怕又算不得什么了。
  国际饭店在国内的高度记录,一直保持到1982年,25层的上海宾馆落成。上海第一幢高20层(时间太久远,记不清是20还是24)的民居落成庆典时,我也去了,一点点大的小人(上海话称呼小孩子的意思),在楼的最高层趴在窗台上往下看,颇有一种俯看天下小的气势,觉得很稀奇。后来上海的高楼越来越多,国际饭店越来越矮,如今的孩子们如果再抬头看国际饭店时,恐怕已经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幢不怎么起眼的楼,曾经有过那么辉煌的时代。

  然而,我却无比怀念举目不见高楼的时代,因为那个时候有抬头可见天空的幸福。在蜿蜒的高架和鳞次栉比的高楼间,我仰起脸,帽子掉了,天没看见。
  当年的贝聿铭途经国际饭店时,曾经“被它的高度深深吸引,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做建筑师”。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学习建筑。我想,假使今天也有一个贝聿铭经过上海,恐怕不会被任何一幢摩天大楼激起当建筑师的向往。
  上海前两年有这么一个广告,里面有姚明,说是,上海长高了。
  问题是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建筑,真的值得炫耀的,并不是它的高度,而是它的深度与内涵。从国际饭店一路走来,上海的高度不断刷新,内涵没有多大提升,曾经出过大家的上海,文化却渐渐荒芜。
  国际饭店老了,但在城市建筑高度被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不断刷新的时候,这一幢老旧的建筑,却格外让人怀念。曾经也含着争风头的浮躁,顶着满世界的名头,然而它老了,繁华褪尽,就有一些东西沉淀下来。不由想到现在那些比国际饭店高得多的高楼,七十年后,诸如此类,是否会被后人提起。

日期:2010-5-5 21:20:00

  【漫谈录】
  二.阮玲玉
  之所以想到阮玲玉,其实就像是通过姚七七所表达的那样,上海那一个属于阮玲玉们的时代,已经彻底成为过去;上海的另一个,我所熟悉的,并深深爱着的,和任何人的家乡一样的那个上海,也已经失落在记忆里。
  就好像兔死狐悲,却又顾左右而言他。
  我并不怀念三十年代的上海,也不欣赏现在的上海。而那一个我所不能忘怀的上海,却不愿轻易落笔。
  但我想无论是那时,或是此时,又或是我所念想的,都是一个时代的人心底的烙印,因为无论是好的时代,或是坏的时代,那是属于自己的时代。
  血与火的交织,更容易出荡气回肠的英雄,更容易出柔情万种的女子。
  阮玲玉诞生于这样的年代。

  阮玲玉生于1910年,如果算到今年,当已是一个世纪之前出生的人了。
  1935年2月18日,阮玲玉出席了在国际饭店的宴会,同时到场的还有梅兰芳等人。
  两个星期后,年仅25岁的阮玲玉服用安眠药自杀。
  阮玲玉的死轰动了上海滩,并让她的影迷心碎欲绝,好几个影迷顿觉人生无趣,接连自杀,追随阮玲玉而去。
  中国默片时代最天才的女演员就这么香消玉殒,留下了耐人寻味亦真亦假的遗书,这本身是一件具有强烈戏剧性的事,于是阮玲玉被拍成电影和电视,有缅怀的意味,有追忆的情怀,也有商业的考虑。

  总之生前繁华,死后热闹。
  我所看过的演阮玲玉的演员有两个,一个张曼玉,一个吴倩莲。
  然而我眼中的阮玲玉,既不是张曼玉,也不是吴倩莲。
  说脸,和感觉。
  张曼玉输在刻薄气,有一股妖媚,一种棱角,但没有阮玲玉的润泽。
  吴倩莲则输在寡淡气,有一种疏离,一种清高,却没有阮玲玉的柔昵。

  阮玲玉是天生当被男人拥在怀里宠爱的女人,无论她在事业上有多么强势——大家恐怕很难将阮玲玉和一个有魄力的女人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她在事业上,确实是当得起这两个字的,阮玲玉都始终需要一个可靠的男人,一个安稳的怀抱。
  然而她的一生,并没有这样的幸运。
  阮玲玉死的时候,唐季珊提供了著名的阮玲玉遗书。遗书的最后,两次重复道:人言可畏,人言可畏。
  暂且不论真假,且看这八个字下,是怎样深的无奈与凄凉。
  一个女人,其实也可以不畏流言的,即使是阮玲玉这样爱惜面子的女人,只要唐季珊真正爱她,那么她大抵可以抛下那些人言不管。然而不是,唐季珊是阅尽繁花的男人,懂女人,却并不真正爱她们。阮玲玉对他而言,只不过是锦上添花,前有张织云、后有梁赛珍,这样的男人,就算是阮玲玉这样的美人,也不过是可有可无的掌中玩物。可对阮玲玉来说,她是真心把他看做了自己的依靠的,真心地以为,这个男人,之所以舍弃张织云,是因为爱自己,于是她不顾伤害了另一个女人,投入唐季珊的怀抱,却不料终究步了张织云的后尘,看着唐季珊搂着新欢,独自悲戚。

  后来,阮玲玉被流言推到了风口浪尖,可她非但连最后的庇护也没有,还要眼睁睁看着自己爱的人另结新欢。那一刻的绝望,或许只有尝过背叛的人,才能体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