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37节作者:
规划员K 日期:2010-08-24 11:19:13
几位同学对于尤氏与王熙凤的分析有不同的看法。
当然,你们看法从文字本身的阅读体验来说是对的。
但是不少读者会细细探究宝、黛、钗、凤,甚至袭人、可卿;
却很少人有心去探究一下尤氏这个人物的环境、地位和心态;
我会在尤氏的专题上把结合我人生阅历的一些观点写出来,供诸位参考。
届时我们再一起来探讨吧,或许大家会有一些新视角和新看法。
毕竟今天我不能再抛开晴雯去扯尤氏了,不然又要被口诛笔伐了。
日期:2010-08-24 14:17:37
终于说回到晴雯了。之前看到很多同学把袭人、晴雯代入了职场白领,然后分析其性格、能力、人际关系。这种职场红楼的写法很有趣,对每天要在职场打拼的芸芸众生而言,也很有启迪和借鉴的意思。只是这样的分析结果,乐了“袭人的同情者”,苦了“晴雯的拥护者”。因为混在职场,晴雯结局一定是死路一条,重生100次,也无非是被KO掉100次。
还有同学认为,晴雯这么个工作态度,无非是领导不对路。王夫人这个分管VP不好,换成董事会主席贾母直接领导,就会面目一新。这个想法,放在韦小宝和王进宝身上或许合适。因为王进宝所想要的,无非是上司的赏识、提拔、信任。这些都是上司能给予的。可是晴雯想要什么呢?
晴雯的判词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革命时代以来对于晴雯的评价很高,认为她是“反抗奴性、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先锋。有一点说得好,晴雯确实从来没把自己当成个奴才。她的“心高”实在是“高”得出奇,要求与宝玉以完全对等的身分相知相爱。之前咱们讨论过,“钗黛之争”和“袭晴之争”是两条线,彼此之间不是平等的对手,因此不会直接发生冲突。
可是晴雯偏偏打破这个规矩。第二十六回有云:“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晴雯真的只是“把气移在宝钗身上”吗?没有一点拈酸吃醋的成分在其内,我看未必。
当然晴雯并不仅仅是为了宝玉的爱情而期望平等的地位。她的“反抗性”与生俱来。俗话说“小姐身板丫环命”,有的人认命,有的人不认,非要挣扎。其实怡红院对于晴雯而言,已经是一个最好的工作部门了。在部门挂职的太子爷宝玉是个万事不管的主儿,又最好说话不讲究身分差别。掌管部门具体事务Chief袭人,也算是个息事宁人的主管。遇事自己当先,对下属颇多隐忍。甩手大掌柜兼刻薄找茬专家的副主管还能挑剔什么?换到王夫人或者王熙凤的部门试试?
员工可以有一切的坏毛病,但是必须要为团体做出贡献。就算是豪斯医生再“毒舌”,可他哪次不真刀实枪地搞定困局啊。咱晴雯妹妹倒好,除了最后的雀金裘,就没见她出过手。您这又不是武侠小说的世外高人,露一次身手,就许神龙见首不见尾的。
从职场论的角度看,晴雯固然是一个资质十分出众的员工,先天条件好(容貌无双),业务能力强(补雀金裘),而且口舌灵便、资历也不浅(老太太房里出来的)。但是要把这个刺头转化为优秀员工太难了。就算把袭人调走,提拔她为正职,估计也不起作用。
因为晴雯的要求是直接进入董事会,成为shareholder,而且期权滴不要,Board投票权滴要。这种条件是没有一家公司会接受的天方夜谭。
所以呢,从职场观点看晴雯,是没有出路的。除非作为反面教材,晴雯的职场生涯实在乏善可陈。因此,我们必须要转换视角。
日期:2010-08-25 02:03:33
脂学、曹学、版本学、探佚学是专家的红学。读《红楼梦》,作人物分析,是咱们普通读者最大的乐趣。但是作人物分析,难免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和并受到读者自身阅历的限制。
清代文人读红楼,爱用“索隐”的方法来找出所谓“影射”的康雍秘辛;这和当下有关“红朝秘辛”的书籍流行是一样的道理。身处江湖之远,却总是惦记着遥不可及的庙堂上发生的那点狗屁倒灶。因此,袭人成了雍正皇帝身边的“龙衣人”。
“五四”以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勃兴。谈红楼就必须谈“灵性”,必须扯到“反封建、反礼教”的高度。晴雯、芳官自然就是这个革命运动的斗将勇士,王夫人成了封建礼教的“总代言人”,王熙凤也充当起镇压反抗运动的“急先锋”。
建国之后,尤其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岁月。《红楼梦》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古典名著一起沦为了领袖们皮里阳秋的“政治话语传声筒”。宝钗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孝子贤孙”一贯别有用心,处心积虑地要攀上“宝二奶奶”的宝座;袭人则是“阶级叛徒”,向统治着们献出了阶级姐妹晴雯的“血祭”。
国门开放之后,一切以经济利益为重的社会价值观渐渐成型。《红楼梦》虽不比《三国演义》可以改编为商战教材,但大观园还是被拿来作为公司职场。老祖宗挂上了董事长头衔,王熙凤登上了CEO宝座,十二钗摇身一变为部门经理,诸丫环纷纷化身为白领员工。进而王熙凤的超卓管理学、宝钗的完美处世学、袭人的成功奋斗史、晴雯的失败借鉴史一一出笼。红楼人物的成败得失刹那间成了新进青年的职场条规。
日期:2010-08-25 02:05:15
中国的事情,“主义”一多,便要内战。于是乎,现实主义者讥讽“灵性解放论者”为食古不化的老古董;理想主义者指责“职场进化论者”为庸俗浅薄的功利主义份子。其间还有不甘寂寞的新索隐派跳将出来,神神叨叨地大讲秦可卿身世之谜“日月双悬案”,居然也大有市场。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作故乡。”
曹公中年潦倒,无法与闻“军机大事”;他也并非神仙先知,能预感中国封建制度将在三百年后倾覆。曹公生而为膏梁纨绔,长而为贫贱草根,实在难以划定“阶级成分”;他一生颠沛、功名不济,难为人筹谋“职业生涯”。
借《红楼梦》抒胸臆,有百益而无一害。从贾府上下的重重矛盾,看出封建统治秩序的摇摇欲坠;从宝玉的“不合时宜”、晴雯的“命运抗争”提炼出“反封建礼教、解放青年灵性”的革命主题;这在当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而借大观园人际关系剖析职场规则,引导年轻人积极做事、沉稳做人,绝非什么庸俗功利。
但曹公本意,写得是“人性”。这个“人性”不是什么五四之后“青年灵性”的时髦名词,而是千百年亘古不变的“人类本性”。这个“人性”,也不仅仅在“宝黛”、在“晴雯”、在“芳官”,同样也在“宝钗”、在“袭人”、在“王夫人”,甚至在“尤氏”、在“秋桐”、在“赵姨娘”。
如果我们这个时代分析人物的讨论水准和视角眼光,还停留在“小红帽”阶段,把王夫人、王熙凤直接列入阶级敌人的“大灰狼”范畴。那不如就直接把王昆仑写于1955年的《红楼梦人物论》搬上论坛。虽深深留有时代烙印,却犀利深刻、文笔洗炼,更难得的阶级立场正确、爱憎分明。
日期:2010-08-25 02:06:28
曹公笔法之妙,在于其每个人物的“活灵活现”。《红楼梦》中人物个个有血有肉,放诸于贾府和大观园,人人都有了自己的脾性、好恶。难说哪个十全十美,也难说哪个十恶不赦。就像世上凡人,有几个“至圣大贤”?又有几个“穷凶极恶”。而读者地位有异、立场不同,看出去书中各人的行为处世就各有一番品评观感了。
曹公笔法之极妙,更在于其“留白”。许多处写人物如此行事,却不道明其中缘由。更有地方“用曲笔瞒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些地方,往往要用读者的眼光和阅历去“补白”、去“想象”。套一句用滥了的俗话:人物已经跳出作者的掌控,具有了自己独立的行为逻辑和发展线索。这些线索之下,作者未叙的情节故事就要靠读者自行“脑补”了。
读《红楼梦》的年龄、阅历不同,感受大相径庭。初读者或者少年时代读红楼,关心的多半是爱情主题;青年时代以后尤其经受过人生历练之后再读红楼,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这个大家族上上下下的人物关系上来。而人生阅历越是丰富,就越是能看出更微妙细致的人情世态。
新旧索隐学派那样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自由联想”固不足论,一些故作曲解的“阴谋论”也未必可靠。但是说一句不怕得罪人的话:初读红楼者,年龄幼小、涉世不深者,天性特别单纯耿直者,这三类同学在思考红楼人物时需格外要多想一层,再多想一层。可能您就会品出截然不同的味道了。
是为晴雯人物论今日之更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