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38节

作者: 规划员K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8-26 00:40:27

  一部《红楼梦》,大旨谈情。
  曹公写人物,着眼处大不相同。有的写“人情”,有的写“世情”,有的写“痴情”,有的写“逸情”。大观园的女子们确实各有各的动人之处,但是如果把人物放在了错误的“风月宝鉴”内观看。看出来的形象就有偏差,甚至如“哈哈镜”,窈窕淑女成了茄子冬瓜,哪里还谈得上美呢?
  比如袭人,把她放在“人情”这面镜子前来照鉴,就是个光彩夺目的形象。她对宝玉尽心,处处维护宝玉、照顾宝玉;她对王夫人忠心,想王夫人所想,急王夫人所急;她对怡红院的其他丫鬟们体恤留心,即使百般与她作对的晴雯也十分隐忍;她对周围的其他人物也都谨慎小心,从不轻慢放肆。这样的一个丫头,尚不能被称作“贤”,那史书上的不少“良臣”、“循吏”就真该无地自容了。
  但是如果把袭人放在“逸情”的镜子前呢?形象全变了。袭人口齿不算灵便,反应不够机敏(笨笨的)。诗词歌赋非但一窍不通,风花雪月也是全无雅趣。还总劝宝玉“少在这些上头用功”。甚至老是拿些仕途经济、文忠武烈的冗谈来劝谏宝玉。实在是个与宝玉气质格格不入的俗人。哪里配称得上闺中的“解语花”?
  再有袭人终归于蒋玉菡的结局,更是被一干“高人逸士”指摘斥骂至今。袭人于宝玉无名无份,“失节”、“寡耻”的大帽子早就扣将上来。身世凋零的无奈隐情尚未可知,“抛开失势贾府另觅高枝”、“不肯安贫乐俭追随宝玉”,种种臆想之词已经甚嚣尘上。嗟夫,君不见蔡文姬之三嫁,李清照之再醮?何独见责于袭人乎?
  而黛玉之高才神逸却必须放在“逸情”之鉴前,才能益增其美。黛玉之美在于其“灵性”,在于其不合俗流的“卓异品质”。如果从“人情”的角度看,黛玉尖酸刻薄、爱讥讽世人,又动辄以小性而迁怒于宝玉。颦卿的一嗔一怒,在宝玉和我等“爱黛”之人看来,固然是可爱可怜;落在一般世人眼里,却实在是可厌可憎。
  从“世情”的角度看,黛玉体弱多病,又无父母兄弟的扶持。天下的婆母娘挑儿媳妇,弃黛玉而选宝钗者约十之八九。盖因婆母娘的眼光多半是只看“人情”、“世情”的。
  同样,以“逸情”、“人情”的角度看王夫人,这个择宝钗弃黛玉、赏袭人逐晴雯,甚而逼死金钏的封建家长,无情无趣、无爱无怜,甚至人情都凉薄得很,面目着实可憎。但是回到“世情”的镜子前,又照出另一番形象。王夫人不过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疼爱独生儿子罢了。
  更何况豪门大族,母凭子贵、母以子矜。虽然王夫人的家世、身份使然,并无所谓在贾政面前“失宠”的担忧。但是宝玉毕竟是母亲老来的依靠。漫说“不肖”,就是其行为放诞、言语乖僻,落入他人口舌中。做母亲的,宁何能不生气失意?眼看见袭人肯劝谏,宝钗善操持;王夫人又怎会不心有偏颇?
  说到金钏,不妨试想今日。家道中等以上的大城市人家,母亲看到大学生儿子与农村来的保姆小阿姨眉来眼去、拉拉扯扯,有几个能沉得住气不暗中管束儿子、提防女佣的。唱“均贫富等贵贱”之高调的人多,事到临头真能持“大爱平等心”的人少,特别是为人父母者。
  所以,“世情”最多情,尤其“舐犊情深”;“世情”又最无情,每逢“私心人欲”。
  又论宝玉,从“人情”来看,他侍父母谈不上“孝”;待兄弟说不到“悌”;金钏遭戏被斥,却不能担当,谓之不义;晴雯为爱见逐,又不能守护,谓之失信。从“世情”来看,他待人接物全无城府,不文不武全无本事,只有一肚子的不合时宜,终遭一辈子的不堪潦倒。所以有读者不齿于宝玉者,并不足怪。
  因为宝玉之好处,全要靠一面“痴情”的宝鉴来照,方得磨砺抛光,光彩鉴人。宝玉所“痴”者,不仅男女爱情,更非肉欲滥情。他所痴迷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为了蒋玉菡挨打,连黛玉都说“你可都改了罢。”宝玉却长叹道:“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而对于天下清白女儿的钟爱,更是超乎于一般男女的卿卿我我,达至宽大广博的精神和灵魂层面。
  是谓:天下情种,舍宝玉其谁?
  如此这般地再来看晴雯,我们当知把她置于“职场”以观之,是多么的不合适了。职场可以看“人情”,所以袭人称得上“人间人爱”。职场可以看“世情”,所以王熙凤可以“无往而不利”。但是晴雯在职场的宿命终归难逃一劫。这一点任大家搬出种种“换领导、换岗位、换东家”的手段,仍会是无功而返。

  无他,只是因为能照耀出晴雯光彩的镜子肯定不是“人情”和“世情”。
  今夜且休,此话要留待后叙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