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小夏就安静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夏才知道当初自己是多么可笑,做电视要受的局限太多了,你一个人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干不了。你妙笔生花写个稿子,摄像打点折,编辑打点折,后期技术打点折,字幕打点折,设备老化故障还打点折,折来折去,最后出来的成品你还认识它吗?
台长有句口头禅:宁可节目不好看,不给领导找麻烦。他时常拿到会上说,渐渐它就成了台里的座右铭。
日期:2011-01-24 10:25:56
小夏是老记者了,早已看破红尘,不会像那些青涩小伙到处给人家曝光揭短。今天赶巧,小夏和中央媒体的一个摄影记者坐一辆车,路过一个小镇,车堵了半个多小时,车上的人都奇怪:小乡镇还会堵车?小夏探出头一看,原来是路坏了,路面到处是坑,刚下过雨,大的坑就像一口口鱼塘,镇上的孩子们拎着鞋在水坑中趟来趟去,像鱼一样快乐。司机是本地人,他说,这里是国道,路常年都这样,从来没有好的时候,倒是经常看见有人来挖,做出一副要修路的样子,不挖还好,挖了就没有下文,好像病人的肚子,医生划拉开了就走,手术没做,别人不好收拾,病人却死翘翘了。
中央媒体的记者拿着相机下了车去拍,被来往的车溅了一头泥水。小夏不好意思呆在车里,讪讪地也扛着摄像机下去拍,既然拍了,回来他就写了篇稿:《如此国道》,准备发当日简讯。蓝岛记者私下流通的规则是:市县领导不要动,乡镇干部随便捅。小夏以为区区一条公路弄不疼谁,没想到这也发不了。
小夏在外面常被人指责,他们说,你们这也不敢报道,那也不敢报道,看看人家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天天都碰硬!小夏不服,那叫“硬”吗?你们几时看它揭过家门口的短?连省一级都不敢碰,更不要说什么部了!
中央电视台在天子脚下,泱泱大国,拣几个软柿子还不容易?地方台庙小神多,脚一抬就踢到多少硬石头!好好,下次碰到这样的事,打死我也不下车。小夏心里说。
小夏刚准备走,主任又叫住了他:“等一下,小夏。”
主任从抽屉里拿出一张表格,对小夏说:“这个拿回去重新改一下,加上台长的名字。”
这是参加中国新闻奖参评的表格,小夏送了一条一分钟的新闻《“方便”从此真方便》,说的是蓝岛结束了没有公厕的历史,市政府投资在主干道修了十个公共厕所。这本来是小夏一个人独立完成的片子,但那天采访时三脚架坏了,部里一个记者送设备来,帮着小夏又打灯又举话筒,小夏就捎带把他的名字也写上了。送到部里打印完,小夏发现多出了一个编辑和主任的名字。现在主任又让加上台长,一个一分钟的小新闻竟然有五个作者!小夏觉得很恶心。
小夏拿着表出来,迎面碰上部里的秘书,秘书平时跟小夏关系不错,小夏睡懒觉时,秘书就替他签到。秘书凑到小夏身边小声说:“夏哥,你那个参评作品能不能把我的名字捎上?我明年要评职称……”
秘书还没说完,小夏对他怒喝一声:“滚蛋!”
说起评职称小夏也是一腔怒火,早两年他就该评中级职称了,但到考英语时他正在乡下拍台风,说好只去两天考试前赶回来,结果公路塌方,全岛交通瘫痪,小夏原地呆了五天,一年一次的考试就这样错过了。
第二年小夏吸取教训,临近考试打死也不出差,但是进了考场小夏心里很绝望,因为今年的试题很难。平时大家都说职称英语很简单,台里几个二十六个字母认不全的都过了关,小夏就更不在意了。分数下来,果然,小夏五十八分,不及格。小夏死活不相信自己比别人差,一打听,才知道考场上所有人都在舞弊!有的带BB机靠外面的人传递信息,有的带了纸条偷看,还有人索性带了参考书进来。监考的是一个中学老师,对这些记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满场人热火朝天作弊时,只有小夏浑然不知,他不想浪费时间,做完容易的,后面的干脆放弃就匆匆退场。后来小夏才知道,台里几个没有学过英语的人根本就没有进考场,他们全是找别人代考的。
今年小夏的英语过了关,他以为万事大吉了,人事科却告诉他还需要交公开发表过的论文!
他一下去哪里发表论文?这一年他又错过了!
日期:2011-01-24 11:44:02
12
当小夏为论文焦头烂额时,小万也在焦头烂额,他要替周末部完成报纸的征订任务。
《蓝岛晚报》征订到了最后冲刺阶段,报社给每个记者的定量是二十份,周末部因为新成立,没有按人头派,只给了他们六十份任务。这六十份也要了老范的命。
老范一直在二线当编辑,除了认识几个通讯员,没有别的社会关系。通讯员一般都在单位底层,说不上话作不了主,订报根本指望不上。老范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小万身上。
小万跑了七、八年要闻,认识不少省市领导,可是订报这样的事能找省市领导开口吗?小万很清楚,记者这个职业看起来风光,谁都认识,哪里都长驱直入,其实他与人的关系仅仅是握手而已。记者不像老师和医生,学生看见老师,患者看见医生,感激是由衷的,而采访对象对记者多半都是应付,他的感激也是一次性的,记者要想和被采访者交朋友,就要培养,像养花一样不断浇水施肥。再说,党报记者为领导服务责无旁贷,他不挑你毛病就算烧了高香,千万不能看见他亲热地拍了你的肩膀就自我膨胀,糊涂到找领导批条子,那是十有八九找不自在。看穿了这种关系,小万就更不想培养,他的圈子也越来越小。圈子越来越小的小万去哪里推销六十份报纸?
小万搜肠刮肚,终于想起一个关系户来。那是一个农贸市场管理委员会的主任,小万给他写过报道,因为这篇报道,那个农贸市场被评为当年蓝岛市的文明市场,主任也由副科升为了正科。小万没有拿过他的红包,算起来这个主任也欠了他一点情。
小万打电话说了原由,主任倒很痛快,满口应承,叫小万过些天来办手续。
老范哪敢等些天?他催小万马上去,马上去!夜长梦多啊,如果走漏风声被别的记者插一杠子,煮熟的鸭子也得飞!
社会新闻部一个记者跟市粮食局很熟,打电话让他们办公室主任订了十五份报纸,电话被副刊部的编辑听见,副刊部正巧刚给粮食局长发了一篇散文,他们抢先杀过去,直接从局长手里把征订单拿了回来。社会新闻部大为光火,直奔副刊部兴师问罪,两个部主任从办公室吵到走廊,吵到发行部,你揪我的衣领,我拽你的胳膊,就差抡拳头了。最后谢书记出面,十份判给社会新闻部,五份判给副刊部,一场风波才算平息。
形势逼人,小万不敢耽误,揣上发行部的发票就往市场管理委员会赶,可是他去得太早了,撞上了一个他不该撞上的场面。
市管会办公室就设在农贸市场楼上,小万进去时办公室闹哄哄地站满了人。
“万记者来了?你好你好!”主任热情地过来和他握手,不留神点着了丨炸丨药,办公室的人全都围了上来:
“他是记者?跟他说!跟他说!”
“记者同志,你来把这事暴暴光,这是不是压榨老百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