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兴起,说说我在非洲的经历》
第8节

作者: sasuengaisuo
收藏本书TXT下载
  的菜叫SAGASAGA(萨噶萨噶),原料是:切成针状的木薯叶子、鱼肉、调料(我搞不清楚是什么调料,
  全是外文)、大蒜、花生油,然后在那种木制的上圆下尖的木头容器里,用一个木棍捣啊捣,捣啊捣
  ,捣啊捣,捣啊捣,捣啊捣,捣啊捣,(以下重复N遍,我数不过来),然后用三块石头支起铝锅,下

  边烧柴,就慢慢烧吧,烧到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好了就可以起菜了。
  介绍的这两样不能代表刚果餐桌的全部,但这两种食品在刚果餐桌上的分量我估计可以占到80%,也就
  是说大多数人的主食就是马尿克加SAGASAGA佐餐,刚开始我怕不卫生不敢吃,对于那种臭脚丫子味也
  敬而远之,可是有那些老刚果们在前边甘之如怡,然后再加上我理性的思维,当我拒吃的时候我会有
  一千个理由,当我想吃的时候我只有一个理由:这些东西即使是黑人用脚丫子做出来的也比中国的苏

  丹红、瘦肉精、化学底料、硫磺来得纯天然无污染吧?!好了,观念摆正了,开尝!马尿克的臭脚丫
  味儿只是闻得出来,吃下去还是有股酸酸的味道,再配上慢火炖出来的SAGASAGA,呵呵,那种味道没
  法形容,只要你尝了,以后再也不会皱着眉头不敢吃啦。恕我手拙无法描绘味道,在中国也吃不到,
  想要体验请大家到现场亲尝吧。
  日期:2010-12-22 11:22:00
  刚果的面包棍儿
  在刚果除了前边提到的马尿克和SAGASAGA以外,市场上卖得最多的主食就是那种长棍法式面包啦,每天早晨面包房里热气滕滕的面包出炉后,马上带着热气买来吃下,外焦里嫩,没有奶油味儿,没有甜味儿,有的就是面包的原味儿,跟我们在国内吃的面包绝对是两个感觉,可能这种面包的加工方式就是原汁原味儿的法国做法吧,反正凡是在刚果呆过的同事,吃过这种面包以后就对中国市场上做的各式面包再也不感冒了,回国以后我经常到各商场的面包柜上找这种法式面包棍儿,买的时候特意声明要原味儿的,然后找到过三个地方卖的,我买到的法式面包棍儿比刚果的要粗要长要贵很多,记得在刚果一个面包棍儿好象要七十五朗(合一块RMB),我买到的法式面包棍儿比刚果的要大一倍,价格得六七块RMB,吃起来就一点也不是那个味儿,刚果的业主代表或官员来中国访问时听说也是提出要吃刚果的那种法式面包棍儿,好象北京哪个地方有这种原味法式面包棍儿可买,但恕我无知,不知道是在北京哪个地方可以买到。前不久在商店里看到面包机卖,俺就在网上买了个面包机,然后在家里由家长按配方来烤面包,几经调试,做出来的面包依稀有点原味面包的味儿了。

  但是非常奇怪的是既然原味面包这么好吃,为什么面包房里做不出来?是不是国内的面包师们已经习惯了在面包里添加大量的奶油、糖和其他的添加剂?就象国内的食品领域内一定要有苏丹红、瘦肉精、甲醛保鲜剂之类的东西?
  关注楼主
  收藏
  转发至天涯微博
  日期:2010-12-22 20:16:40
  黑角海边的烤蛤及烤牡蛎

  “一个衣裳褴褛的老水手,用小刀一下撬开了它的壳子交给男搭客们,他们跟着又交给那两个女搭客。她们用一阵优雅的姿态吃起来,一面用一块精美的手帕托起了牡蛎,一面又向前伸着嘴巴免得在裙袍上留下痕迹。随后她们用一个很迅速的小动作喝了牡蛎的汁子,就把壳子扔到了海面去。”这一段是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里关于吃牡蛎的描写,这一段描写一直让我着迷,他可以把吃牡蛎描写得那么出神入化,在黑角的海边有烤蛤及烤牡蛎,烤蛤和烤牡蛎的工具就是把一个大的铁皮油桶锯开,留下大概三分之二高度的铁皮敞口桶,上边盖上铁丝网,下边生火,铁丝网上放上蛤和牡蛎,蛤和牡蛎在放上之前先剖开,把朝上的一面的壳子丢掉,然后配上当地的配料,放在铁丝网上烤,需要说明的是,在刚果黑人烤蛤、烤牡蛎、烤鸡腿都是用这种铁皮桶烤出来的。因为跟国内的烤法的不同,以及配料的不同,所以烤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我们都非常喜欢那种味道,我看有一种佐料好象是黄油,这种烤的效果是如此的好,以致于凡是到黑角出差的同事都会去尝试一下,这也成了黑角海边的一道风景。

  没激情了,写不动了。
  日期:2010-12-23 22:28:54
  在刚果哈水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