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兴起,说说我在非洲的经历》
第15节

作者: sasuengaisuo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初到时和她的妈妈薇恩同来,搭了个大帐篷,请了一个非洲厨师多米尼克和他的妻子当后勤。三个月后薇恩回归英国,古道尔聘用了一位曾经为里基工作过15年的非洲人哈山当助手。他是个好助手,帮了古道尔不少忙。最初,黑猩猩们对这位闯入其领地的白皮肤的不速之客纷纷躲避。珍妮只能在500米外观察它们。为了求得黑猩猩的认同,珍妮露宿林中,吃黑猩猩吃的果子。15个月后,黑猩猩们对珍妮的出现终于习以为常。珍妮甚至坐在黑猩猩身边,它们也爱搭不理地懒得看她一眼。古道尔不顾艰苦,带了哈山静悄悄地进入林区,静悄悄地等待,静悄悄地观察。雨林中的茂草有一人多高,锋利的叶片刮伤了她的皮肤,有时只能像猩猩那样爬树在树间行动。她也遇到过黑猩猩对她的威胁,由于临危不惧,终于安度难关。

  当地的土著人告诉她有人曾在爬一棵油棕树时被一只雄猩猩从树顶趋下来撕破了脸庞挖去了一只眼睛的可怕经历。但是她不被这则故事所吓倒。她一天又一天轻手轻脚地逼近黑猩猩群,她仿效黑猩猩的动作和呼叫声,使她能够和它们作一定程度的沟通,仿佛自己也是一只母猩猩。她惊人的耐心终于获得了黑猩猩群的信赖,为它们所接受,融入了它们的群体之中。

  她早期关于黑猩猩能够使用工具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因为在此以前大家认为只有人类能够使用工具。她发现黑猩猩使用细长的树枝从白蚁窝的出入口插进去沾出白蚁来吃。与此同时,她还发现黑猩猩是杂食而不是过去所公认的素食性的,因为她见到了黑猩猩还爱吃动物的肉。
  5年后,即1965年,古道尔对黑猩猩群体生态学的观察和研究成果使她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她在坦桑尼亚建立了"刚比河研究中心"。在对黑猩猩群所进行的长达30年持久不懈的观察研究工作中,她还陆陆续续地发现在这个刚比群体中的个体间形形色色的交互关系和生态习性。她观察到了在母子间和兄弟姐妹间的情爱情景,观察到了它们在雨中跳舞的欢乐情景,观察到了在性爱活动中雄猩猩轮流和母猩猩做爱并不争斗的情景;可是也观察到了上下间的制服和敌手间的仇恨情景,观察到了一只四岁的母猩猩虐杀了几乎全部新生猩猩的疯狂情景。

  她对她观察得最仔细的刚比群中每个成员都认得,并为它们起了名字。例如Flo是只漂亮而性感的母猩猩,她哺育了好几个子女,其中最小的儿子叫Flint。在这对母子间的感情好得无以复加,到母亲死后,小儿子十分伤心,不久也死了。然而,由于嫉妒,不时有母猩猩把不是自己生的婴儿抢过来残忍地弄死后吃掉。
  于是古道尔发现了不少习性与人类间的多少有相通之处。可是经过长期的观察,期间的差别还是很大。古道尔认为,黑猩猩不像人类有个性,有意识。她研究不出黑猩猩的意识是什么,也看不出它们的个性是否存在。
  过去,我们认为人类是唯一懂感情的动物。珍妮发现,黑猩猩每天要用两三个小时互相梳理皮毛联络感情,这是它们必不可少的社交活动,而寻找食物则花一个小时。它们从整理皮毛得到的温情与快意似乎超过了吃东西的愉快。它们久别重逢的场面酷似人类,不乏搂抱、握手的亲热之举。可见黑猩猩的感情世界非常丰富。
  古道尔对黑猩猩和灵长类动物的感情之深厚,还可以从一次谈话中听出来。她说:"当我看了有些医学科学家实验用的关在笼子里的猩猩或猴子时,就好像在波兰参观纳粹集中营时所感受到的同样滋味。"她把在非洲各地市场上骨瘦如柴可怜的黑猩猩收养起来。可是当她的妈妈薇恩的生命得救于猪心瓣的嫁接时,也不得不承认她对动物的爱好也有其片面性的方面。

  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古道尔的品德为众人所仰慕。首先是她对自然界特别是动物界的无限爱好和了解,对知识的永不满足;其次是她有超人的勇气、耐心和恒心,能够去平常人不敢去的野兽出没之区而无所畏惧;第三是她作了入微见细的观察和客观翔实的记录,为自己的科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第四是她忠实于科学事业,从不讳言自己在观察和研究中的缺点。例如她说不应该用香蕉给她的黑猩猩朋友,因为这样做有可能改变了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从而使所观察到的资料和进行的判断产生偏倚。在科学研究中,任何有使结果产生偏倚的行为,都必须尽量避免。在生态学的观察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避免对被观察动物产生影响的行为。因此古道尔认为她把香蕉给黑猩猩吃这桩事犯了大错,为此而后悔不已。

  古道尔成了黑猩猩最好的人类朋友,堪称为世界级的模范科学研究员。”
  以上内容摘自http://baike.baidu.com/view/97467.htm
  日期:2011-01-07 15:52:29
  在刚果黑角就有这么一处大猩猩养育中心,我们也有幸去看到了大猩猩,进去以后一位白人女士就问我们是讲英语还是讲法语,我们就说讲英语,于是她就充满深情地给我们用英语介绍了猩猩的习性,其他员工们则照顾着那些大小猩猩们,需要指出的是那些成年大猩猩极富攻击性,要是给轮上一巴掌那也是很危险的,所以猩猩区与参观区是有铁丝网隔开的,可是那天就是不巧,居然有一只成年猩猩不知道怎么跑到参观区了,这参观区里可是有家人在的,又不能跑,越跑越追,把我们吓出一身冷汗,好在园区的工作人员及时动作把那个成年大猩猩隔开。猩猩们就餐时是每人一个奶瓶,象孩子那样喝,园区的员工们逐一发奶瓶。然后在我们离去时会在园区签名,并自愿义买园区的宣传衫和捐款。

  日期:2011-01-08 08:52:36
  那些人那些事
  在历史的大潮中每一个小我都微不足道,可是正是每个小我的存在见证和影响了历史的大潮,比如我们可以从祖辈的口听到关于跑日本鬼子的故事,可以从父辈口中听到三年自然灾害,可以听到关于生产队的故事,在生产队里虽然大家挣得不多,可是每天晚上吃完饭要到队里去评工分,这也提供了另一种集会的场所,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很少有电影的时代,人们的关系却也其乐融融。当年口耳相传的家长里短变成了今天网络上的发帖、跟帖、围观、灌水。我们似曾相识,但我们从未谋面。有时候我们咫尺似天涯,有时候我们天涯若比邻。现在回忆三年前到六年前的事情却也恍若隔世,感谢围观,感谢提醒,另外感谢阿同学,因为你的灌水,我更不敢恣意妄写,稍后跟同事们收集珍妮女士的照片发上来。

  日期:2011-01-10 17:52:08
  我是谁
  记得成龙的一部电影的名字就叫《我是谁》,我在刚去刚果时也告诉黑人我的名字,打个比方我叫张吧,就告诉黑人我叫ZHANG,黑人的发音就变成了张哥,加了一个GE的尾音,类似的姓还有孔,他们也会加个GE的尾音,因为我天天在外边转,因此大部分当地群众见了我就会叫我的姓,加之他们是人来疯,往往走了好远还会在后边直叫我的姓,因此在换了另一个城市后,我就告诉黑人我叫萨苏,这样就叫开了,到哪里去黑人都欢呼萨苏,项目做完了,转到另一个城市,一年后因为出差再回原先工作地城市,船还没靠岸,岸上的人就开始呼喊萨苏,搞得我很自豪,因为我也跟他们的总统重名了,再插播个小八卦,我同事曾经打电话诈我,说有个当地女孩从我原先工作的城市到了首都来找我,口口声声说找张,我一听就笑了,因为张就象潜伏里的峨眉峰是属于中共地下组织对余则成的专用称呼一样,黑人如果说找叫萨苏的中国人则必定是找我的。

  日期:2011-01-11 09:13:08
  刚果人看中国和中国人看刚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