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9-12 23:06:30
口镇历史文化遗存及保护建议
口镇建村很早,古为齐鲁要道,后为通往济南、博山交会点,是莱芜进山出山的隘口,俗称口子、口子街。明嘉靖时称土子口。清咸丰年间筑石寨称博济寨,民国初年称口子镇。口镇为莱芜之重镇。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吐子口邑巨镇也。东通淄博,西达泰安、济南。商业繁盛,居民约数千家,有石寨,周十余里,居人恃以无恐”。清末民初有商号百余家,是蚕丝、陶瓷、煤炭、食盐等贸易中心。
基本状况:
一、西街
1、博济寨
博济寨,是清咸丰年间由宁子彬修筑的石寨。寨墙年久失修,民国初年,赵家村绅士宁子彬主持重修,重修后的寨墙山窄下宽,墙基宽约十米有余,顶部宽约五六米,墙上设有墙垛,墙垛上有枪眼,每隔百米有一岗楼,岗楼三面设有枪口炮眼,可三面迎敌。圩子墙外有壕沟,通过五个城门与外界相连。寨内有“义务丁”和“保卫团”防守,坚固的城墙,严密的防御措施,使吐丝口多次免遭匪患。现已无存。
2、千年官道老街
当年此官道上车水马龙,能并排行驶两辆马车,是泰安至口镇通莱城的唯一要道。1958年前,全是石条铺路,1958年,国家大炼钢铁,搞农田水利建设,把官道上的石条都用作修筑水渠了。通过西街村的官道分别串有:路南官井一眼、百年老旅馆、老锅房、老窑货市、雪花桥、大戏楼等。
3、韩阶平神道碑
碑已断为三截,但经过拼接基本完好。此碑长186厘米,宽82厘米,厚22.5厘米碑文为“封征仕郎直隶州州判前膺,敕封文林郎兵马司副指挥,晋封武略骑尉阶平韩公神道”,字为阳刻楷书,字体硕大(每个字长约十几厘米),潇洒大气。在碑的一侧零落着碑帽和一块雕龙残块。上书篆字“圣旨”,两边两条龙虽然略有残缺,但鳞片生动,栩栩如生。
此碑存于热心人士王育德家中。据他介绍,此碑为韩恺为父亲所书的墓地神道碑。由《续修莱芜县志》中《韩阶平先生墓表》知,此碑当建于道光年间。关于韩阶平,他曾课子读收,捐资修学,创办芙蓉书院,备受当时县令纪淦赞誉。
4、明末古楼
两处古建筑。第一处为一明末四合院小楼。其楼后为村民习建业家,据《莱芜文物志》,这里在建国前后(1945年至1953年)曾为莱芜县委所在地。其历任县委书记为王醒(1945.10-1949.2)、李镜远(1949.4-1951.12)、李力修(1951.12-1952.8)、崔莅堂(1952.8-1953.10)。自1953莱芜县委、县政府迁到莱城后,此处一直遗弃,现院内平房基本面貌全非,其中5间倒塌。
明末四合院小楼。此楼座北朝南上下六间,楼体楼面基本完好,东西两头挂屋各一间,东屋三间,西屋三间,南屋四间,形成东南大门方位的四合院格局。小楼全为灰砖小瓦,高约七、八米,二楼向南开三个发碹木门窗,一楼门窗全为塑料遮盖,看不出型制。古门已换。门前分列两个门枕石小石狮,石狮下条石长约1.2米,小狮子高约0.6米。其中一个保存相对完好,另一个用水泥漫修过。
5、“复兴”老旅馆
从古楼再来到官街上,东行不远,在路南就看到一个很漂亮的二层老建筑,卓尔不群,气势恢弘。据说,此建筑原名申家楼,属清末建筑,分上下两层,共十间。此为“复兴”老旅馆,此旅馆距县委很近,1953年前,省地级领导干部来莱芜均居住于此处。现在古建筑保存相当完好,产权归西街村所有,为人租作油坊使用。
“复兴”是西街村人开办的最大的一个商号,创始人申荣光,当时是莱芜县第二区区长,财政局局长。“复兴”拥有酒店、油坊、铁器铺、药房、酱园、钱庄等商业,生意兴隆,后由申荣光的五个儿子共同经营,其中申玉莹是总掌柜。“复兴”七代未分家,店铺、宅院散居西街各处,家宅和店铺皆盖楼房。据说,申家之所以能把买卖干到这么大,一个是申荣光头脑灵活、精通商业金融之道,再一个是“复兴”店铺做生意以诚为本,薄利多销,虽为大户,从不欺负百姓顾客,从来都是让顾客得利。
6、戏楼
王育德的“东岳草堂”毗邻关帝庙,莱芜战役中曾在这里发生过激战。从关帝庙出来,对面即为当年老戏楼的所在。我们在考察的时候,正好遇到当时的青年书记李英之。他说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1959年下半年,他曾亲自带领拆除了戏楼。据王育德介绍说,戏楼为石座木柱朱红大漆组合体清代建筑,戏楼前额名称为“歌春台”三个镏金大字,连同木柱上的对联皆为清代翰林潘绍烈所书。字体为正楷体,潇洒灵动,神气飞扬。戏楼南有化妆室五间,石墙小瓦,清代建筑。戏台北有一“义气凌云”碑,韩恺书写,字体阳刻,浩然大气。两边相石为梅花鹿和松鹤图。据村民李英之等人介绍说,此碑现在老供销社饭店下用作了地基。
7、商铺林立,商业莱芜之最
从“复兴”号来说一下当时口镇繁华的商业。 在西街当时其他商号还有顺香寨南肠老店、“丰裕”钱庄、“和盛”窑货店等。其中窑货店值得一说。我们在采访中就有老乡告诉我们说,地里挖下去就是厚厚的窑货碎片,可见当时的窑货生意之盛。当时窑货店大都聚集在关帝庙至桥头以西的路段上,很是繁华。每逢二、七口子集,这里人山人海,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有“聚宝盆”之称。
清末民初,口镇商业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商业为莱芜之最”。西街店铺几乎占了整个土子口的一半。博济寨以“艺瞻”为商号办有铁工厂、木工厂、丝工厂、布工厂等。除公办厂子,更多的是个体私营者。当时章丘、宁阳、博山、胶东以及莱芜境内其他地区的很多人都来此开设商号做买卖。莱芜县立东盐业公司是南方孙姓老板在西街道开的最大的商号,当时盐店拥有上百间房屋,上千万家财。宁子彬重修博济寨时,一半资金即由盐店所出。盐店上通官府,家中养有“盐巡”,设有旱牢、水牢各一座,用以查私盐,垄断盐的经营权。整个莱芜所需盐都要从这里购买,每天赶着毛驴,提着布袋,挎着篮子排队买盐成了当时口子街一景。1937年日本侵华,盐店停业。1945年,日本人占领口镇,拆了盐店的房子修了东门里的炮楼子。
二、南街
1、十二连桥
口镇有十二连桥的说法,说旧时南街村人为方便将院中积水排到院外路边沟内,家家在门前挖一小水沟,为方便行路,又在上面盖一石板便形成了所谓的桥。从观音堂到南门共有12户人家,也就有12座这样的桥,故称十二连桥。想必那是旧事了。而今,随着人口家院的增多,早已不是12户人十二连桥的景象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