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规高校考古系毕业生的考古生涯》
第27节

作者: 我与堂姐手牵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村中尚有一桥,只见此桥全部用12块石碑砌成。正面朝上者居多,其中有“清太学生郑君文卿暨元配 孺人之墓”等字样。桥下有一些墓碑。
  2、九重碑
  南街村旧时有“十二连桥九重碑”之说。九重碑现存五块,全都用发碹青砖垒砌于观音阁的墙壁上。五重碑碑额上分别刻有“永垂不朽”、“题名奕世”、“万善同归”、“施财善人”、“流芳百代”等。其中额题“流芳百世”的碑文为“土子口南街重修石路碑记”。
  3、文昌阁
  文昌阁建阁年代久远,分上下两层,下为石砌圆形过道,上为木质阁楼,为当时口镇的最高建筑。内有文昌帝君像和魁星像,后毁于战火。

  4、牌坊
  据说,此牌坊非常有名,南街的村民一听说我们去寻访牌坊遗址纷纷给我们指路感叹。都说“那牌坊好呀”、“比岱庙的牌坊还大呀”。听说当时牌坊被毁时有人都落了泪。经过郑家胡同,在村街的墙边残留的一块长条石那里,大家停住了脚步,说这就是当时的牌坊所在了。南街的老乡都相当配合,在牌坊遗址边的老乡魏佑本家里,我们看到了牌坊残存的一座香幢和一个石狮子,那石狮子虽被弃置在墙角,浑身落满灰尘,但那栩栩如生的雕工,狮子那份“野逸”的感觉,让人看后赞叹良久。后来,在魏家大娘的带领下,我们又在另一处看到了当年牌坊上的两块底座。

  据《村庄》所征集的资料记载:南街村节孝坊,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张氏后人为纪念张氏贞孝而建。张氏原是张家洼张高庄人,她嫁进南街豪门“端木堂”后不久,丈夫病殁。她终生守寡,孝敬公婆,拉扯着六个兄弟度日。张氏治家有方,其家业大兴,很快发展到三顷六十亩地,九十九头牛。她还操劳为六兄弟各建一处上等宅院。张氏恪守妇道,贞孝兼得,为人称道,她的后人遵圣意建贞节牌坊以彰张氏。牌坊在文丨革丨期间作为“四旧”拆除。

  该座牌坊建筑工艺精湛,采用花水泉村上等鱼籽石作为建筑材料,三层框架结构,底层由一主门、两次门构成。四条主干石碑上镶镌着八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狮子,顶部飞檐挂有八个铁铃。牌坊上面配有20个灯碗,旧时每逢元宵节上灯,要用20斤食油,晚上,整座牌坊油灯点燃,灯火阑珊,诗意盎然。
  牌坊东西两方均有对联、横批,由当时西街村进士韩恺所写。牌坊东面顶部为立式“圣旨”两字,上层横批“闺阃楷模”,下层横批为“敕旌孺童郑条之妻张氏节孝坊”,坊立柱对联为“仪型梓里苦心孤诣寿贞珉,玉洁冰清孝笋争松箴女史”,颜体正楷阳刻,笔法工整,刚柔相济。
  5、古楼
  为二层清代古楼,原为中学办公楼,现为民房。经过后面的台阶,我们到得二楼,二楼全为木地板,廪上清晰见有“大清光绪”字样。此建筑保存完好,规格很高,在莱芜也算是很少见的了。
  三、东街进士胡同
  明清两朝莱芜共中进士三十有一,夹谷魏氏即有三名。清顺治九年,魏似韩中;清康熙三十九年,魏锡祚中;清乾隆十七年,魏昭藜中。故有一门三进士著称。
  进士巷乃魏昭藜处。前大门匾曰:“进士第”。内有二门,三门,四合院、前出厦回廊,房屋都是四梁八柱,后原二层楼房砖石到顶,有藏书“资治通鉴”原版共六十卷,连谱及门匾都在文丨革丨中抄家焚毁。
  另外,魏锡祚的官宅也保存得很好。以下为三个进士的具体情况。
  魏似韩:字公度,号两屏。莱芜口镇东街人。公元1649年(清顺治六年)考中进士,任陕西户县知县,在任惠政颇多。当时户县赋少费繁,赋税之外又加私派,魏似韩便革除因里正、里书所置费用千金,送上官礼仪费千金,运送例征粮草脚使费2千金,接待上司及杂差费8千金以及驿务费若干。还将驿站费用由民负担改为由官负担。他指挥民团,保家护县,使一方安定。据实申报荒田,使因前任少报荒田多加的赋税得以豁免。惩治不法豪门,伸张正义。新修学宫,精心课士,连举7人,继又连中21人。后魏似韩因公路过户县,百姓万余人夹道欢迎。顺治十一年,名宿抚按交章举荐,以其政绩卓著,钦赐袍帽,勅封文林郎,升任工部屯田司主事,钦差提督宝源局印务。在宝源局,严肃纪律,斥退炉头所送之礼,委托本司郎中印务会同楚抚为除荒事奏部议,得到批准。当钦差提督徐淮中河任命书刚下,因涉冒滥驿站马夫银案而辞归。起因是魏似韩在户县时,驿道派高褒视察,当时驿夫定制9名半,高坚持认为9名即可,并欲严刑拷问治罪,魏似韩遂垫支银9两,把此事应付过去,不料此时又重新提及。魏似韩辞归故里后,专心侍奉老母。顺治十四年,当吏科累疏奏吏部批准其复职时,他以老母年迈需专心致养为由坚辞未出。年八旬而卒。著有《知足说》《安命说》《勉学说》《旷官论》《训子语》《幼学戒》等。遗文有《重修天齐庙记》。

  魏锡祚:字子晋,号长麓。1669年(清康熙八年)出生,莱芜口镇东街人。少年时即贯通经史,研究理学。公元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考中进士后,初任河南林县知县,以考绩卓著升江南泰州知州。泰州濒临江海与湖泊,水患多发,他视察地形,浚河筑堤,水患减少。当时诉讼多、疑狱多,他发奸摘伏,审结了大量疑案与冤案,重修学宫及胡安定先生祠,使世风重振。在泰州13年,事无巨细,皆反复思考,慎重裁决。雍正四年春奉命守盱江,十七个月后。调任江西建昌府知府,年余升任署理江西通省驿传盐法道兼巡瑞袁临筹处提刑按察司副使,官阶中宪大夫。1734年(雍正12年)以病辞归,卒于路途。他通达经史,深研理学,善诗文,著有《盱江治牍》《海陵治牍》《树德堂诗文稿》等书。

  魏照藜:字向明,号南轩,莱芜市口镇东街人,1752年(乾隆十七年)考中进士,初任四川夔州府开县知县,上任时正值土匪倡厥,他带领官兵和民团加强防御,抗击土匪,使土匪不敢进犯,百姓安居乐业。后调奉节任知县,当了解百姓赋税过重后,决心革除,但当时赋税已成定例,同僚劝其不要自找麻烦,引火烧身,他坚定地说:“明知百姓陷于水火而不起而拯之,何谓父母官耶?”他不顾个人的进退荣辱,力排众议,减免百姓的苛捐杂税,受到百姓的拥戴。他对下属管理很严,曾约法三章,一不徇私枉法,二对犯人不轻易用刑,三对知法犯法作奸犯科者与庶民同罪,煞住了徇私枉法之风。后因政绩卓著,升任直隶州知州,不久因病去逝,年仅四十多岁。

  附录:东街进士胡同平面简图一张
  保护建议:
  1、拿出专门力量,将现存的文物与古迹进行切实保护。包括古碑、古建筑,牌坊残件。
  2、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考虑到口镇老街独特的文化魅力,尽量按照老商铺的原样进行规划,重现口镇老街风貌。
  3、可以参照周村古商街的建设与经营模式,来考虑口镇老街的恢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